悉尼歌剧院SydneyOperaHouse,SOH,位于悉尼市区北部,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悉尼港的便利朗角BennelongPoint,是由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JornUtzon)设计,水上的贝壳形屋顶综合了剧院和厅室的完美一体化。作为悉尼市的地标建筑物,这是来澳大利亚游人心之向往的地方,目睹这座艺术瑰宝的形与态!
时隔多年,如今我们看到的悉尼歌剧院还是最初的样子,但出乎人意料的大概是,悉尼歌剧院是从一系列的失败开始。歌剧院内部建筑结构则是仿效玛雅文化和阿兹特克神庙风格。一座耗时十几年的艺术殿堂,为什么是从“失败”开始的?
悉尼歌剧院是澳大利亚的地标建筑,也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回到1955年,澳大利亚宣布举行一次建筑设计大赛,召集各地的优秀设计者参赛,并且最终要在参赛作品中选取一个最佳设计方案,最终要修建一所能够容纳3000人的多功能水上剧院。
1957年,一位来自丹麦的建筑设计师约恩·乌松(JornUtzon),由他提供的设计方案从众多参赛者设计中脱颖而出,被专家组选为优胜的设计方案。方案已确认,1959年悉尼歌剧院就正式开始破土动工了。
按照约恩·乌松(JornUtzon)提供的方案,建造歌剧院的工程预算为不超过一千万澳元,预计大概4年就能完工。然而这位伟大的设计师却被事实“打脸了”,这个预计在工程实施后被证明错的太离谱。悉尼歌剧院一共花了14年才竣工工,而且一直到1973年才能够正式开放。该歌剧院最后的总造价高达1亿澳元,比原先的预算高出了1400%。悉尼歌剧院是设计师约恩·乌松(JornUtzon)的巅峰之作,虽然失败了,却成了最大的成功。
面向大海的歌剧院,好似在向世界张开怀抱,欢迎着四面八方的朋友。面向广阔的大海微微展开,面向城市的一边又微微收拢,浑然一体的风格壮观又震撼。悉尼歌剧院算是建筑史上一次“失败”的成功,这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灵魂,是公认的20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悉尼乃至整个澳大利亚最著名的建筑之一。这里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也是悉尼市的三大建筑地标之一(悉尼歌剧院、海港大桥和悉尼塔并称为悉尼市三大地标建筑)。
这座瑰丽的建筑内,上演了一幕幕文化艺术盛宴。几十年的风雨过去,如今歌剧院依然大气端庄,让人不得不赞叹建造者别具匠心的设计思想。歌剧汤显祖曾在澳大利亚巡演。当地时间4月7日汤显祖亮相悉尼歌剧院,歌剧院的舞台上吹起了中国风,中国歌剧引来五湖四海的掌声与认可。
悉尼歌剧院
該建築物由丹麥建築師约恩·乌松設計,但則是由彼得·霍爾PeterHall領導的澳大利亞建築團隊完成,該建築於1973年10月20日由英國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正式啟用。乌松的設計於1957年獲選為國際設計競賽的獲勝者。
,此後新南威爾士州政府在總理約瑟夫·卡希爾英语:Joseph_Cahill的領導授權下,歌劇院於1958年開始施工,乌松負責施工。由於成本、設計更改及進度超支等影響,最終導致乌松辭職。
作為世界著名的表演藝術中心、該建築及其周邊設施佔據了雪梨港的整個班尼朗角英语:BennelongPoint,NewSouthWales,建築物毗鄰悉尼中心商業區和悉尼皇家植物園,靠近雪梨海港大橋,因而獲視為悉尼的標誌性建築。
作爲一個多表演場地,歌劇院每年共舉辦超過1,500場演出,其觀眾超過120萬人次。許多表演藝術家都會到此表演,其中包括三個常駐團體:澳洲歌劇團英语:OperaAustralia、雪梨劇院公司英语:SydneyTheatreCompany和悉尼交响乐团。同時作為澳洲受歡迎的旅遊景點之一,該建築物每年共有超過800萬人次參觀,每年約有350,000名遊客在導遊帶領下參觀該建築。目前,悉尼歌劇院是由新南威爾士州政府下屬機構悉尼歌劇院信託所管理。
2007年6月28日,悉尼歌劇院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自1980年起列入國家遺產名錄現已失效,並自1983年起列入澳洲國家信託基金會名錄,2000年雪梨市遺產名錄清單,2003年新南威爾士州遺產名錄,以及自2005年的澳洲國家遺產。歌劇院還入圍了世界新七大奇蹟競選名單。此外,丹麥政府也基於歌劇院是由丹麥人所設計,因此在2006年也被授予丹麥文化經典英语:DanishCultureCanon的稱號[3]。
悉尼歌劇院主要由兩個主廳、一些小型劇院、演出廳以及其他附屬設施組成。兩個大廳均位於比較大的帆型結構内,小演出廳則位於底部基座内。其中最大的主廳是音樂廳,最多可容納2679人。設計初衷是把这个最大的厅堂建造成為歌劇院,後來設計改動了,甚至已經完工的歌劇舞台被推倒重建。音樂廳内有一個巨大的管風琴,是由羅納德·沙普RonaldSharp於1969年至1979年製造。號稱是全世界最大機械木連管風琴,由10,500根風管組成[4]。
主廳中較小的一個才是歌劇院。由於當初是將較大的主廳設計為歌劇院,有認為小廳不太適合做大型歌劇演出,舞台相對較小而且給樂隊的空間也不便於大型樂隊演奏,其他附屬設施則包括戲劇院、影院以及攝影室。缘由
直到6个月之后乌松本人才知道自己的作品入选,当他在7月29日第一次踏上澳大利亚的土地时,受到热烈欢迎。当地的澳大利亚妇女周刊甚至将其比作好莱坞明星贾利·古柏。[9][10]。乌松此行还带来他在丹麦所制作的悉尼歌剧院木制模型,这个模型放置在悉尼市政厅内。模型和悉尼歌剧院的最终造型有不小差别,它采用是更为奔放的抛物线屋顶,这个设计因为建造难度过大在后来建造过程中给修改。为了筹措建造悉尼歌剧院资金,卡希尔开始发行悉尼歌剧院的彩票。1958年3月,乌松和丹麦结构工程师艾拉普OveArup再次拜访悉尼,他们发表名为红皮书的悉尼歌剧院初步设计方案。[7]设计和建造
“壳”由霍尼布鲁克集团HornibrookGroupPtyLtd建造[16],他负责建造第三阶段。Hornibrook在工厂中制成2400件预制肋骨和4000件屋顶面板,着加快工程进度。[13]这个解决办法的成就在于利用预制混凝土构建从而避免建造昂贵模具他同样允许屋顶面板在地上就大片预先建造组合好,而不是在高处一个一个拼接。OveArup和合作方的工地工程师惊讶于这些“壳”在完工前使用创新的调节型弯曲钢铁桁构梁来支撑不同屋顶。在1962年4月6日,悉尼歌剧院估计将于1964年8月到1965年3月之间完成。到1965年时,又估计第二阶段最终将于1967年6月完成。阶段三:内部设计和装潢
悉尼歌剧院于1973年正式完工,总花费为1亿零200万美元[20]。截至1973,悉尼歌剧院各制造阶段花费为:阶段一:矮墙大约为5千5百万。阶段二:屋顶大约为1千2百50万。阶段三:内部设计和装潢5千6百50万。舞台设施,舞台照明和风琴9百万,其他花费和费用1千6百50万。1957年初步计划成本为7百万,最初预计完工日期为1963年1月26日澳大利亚日[21]。
悉尼歌剧院是一个设计新颖的表现主义建筑,它有一系列称为壳的大型预制混凝土构件,[24]每一个构建都取自拥有相同半径的半球体,它们构成剧院屋顶。尽管悉尼歌剧院德屋顶结构通常称为“壳”,事实上它们在构造上严格来说并不是“壳”,而是由肋骨状预制混凝土构件支撑的预制混凝土嵌板。[25]整个建筑共由2,194个这样的嵌板,每个重量大约是15吨,整个屋顶重量为2万7千吨,它覆盖着1,056,006块由瑞士哈格纳斯Höganäs制造的光滑白色有人字纹路的瓷砖,[26]从远处看这些“壳”显得非常洁白。这些瓷砖具有自潔性质,不过还是会受到定期维护和更换。
音乐厅位于西面的一系列“壳”内,而歌剧院则在东面的“壳”内。“壳”的高度是由它内部所要求的高度决定,从入口处的矮空间一直升高到位于最高处的台阶座位区。一些次要的场馆位于音乐厅下面的混凝土基座内,是位于西面的“壳”一部分。这个建筑拥有将近1000个房间,其建筑面积为8万8千平方米。整栋建筑用电量相当于一个2万5千人小城,总电线长度达645公里[27]。
除了“壳”上的瓷砖和门厅的玻璃幕墙外,这座建筑物外部很大部分都覆盖由拉娜出产的粉色花岗岩面板。重要的内部表面处理用到由新南威尔士北部沃科普出产的澳大利亚白桦胶合板。[28]场馆性能和设备
除了用作觀光、演出歌劇、芭蕾舞劇、以及音樂會之外,悉尼歌劇院還是澳大利亞歌劇團、悉尼戲劇團和悉尼交響樂團的所在地。歌劇院由新南威爾士文化部的子機構——歌劇院管委會管理。悉尼歌剧院的场馆有时还用于一些活动,例如会议,纪念仪式和公共集会。例如2010年元旦共有15000名游客在悉尼歌剧院欢度新年到来。[39]除了耶稣受难日和圣诞节外,悉尼歌剧院每天24小时向公众开放,一年之中大约有200万观众前来参观3000场演出,此外还有20万名浏览者慕名参观这个独特的建筑。[40]
悉尼歌剧院除了作为艺术中心外,也是悉尼文化上象征。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奥运圣火传递以及奥运会金牌的设计都没有遗漏悉尼歌剧院。悉尼足球俱乐部、悉尼天鹅澳式足球会等众多体育俱乐部都将悉尼歌剧院选作自己的标记。
一土一世界,一木一精神
一个注册结构和注册岩土工程师的建筑文化视角
土木工程咨询,建筑文化传播
设计竞赛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战后的悉尼社会各界一直想拥有自己的歌剧院,就像欧洲的一样。于是乎在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三日,发起了悉尼歌剧院的设计竞赛,共收到了来自三十二个国家的二百三十三件参赛作品。一九五七年,丹麦建筑师伍重1918-2008赢得了设计竞赛。
据说,伍重的设计本来已经被淘汰了,是评委美国建筑师沙里宁EeroSaarinen力排众议,推荐其为竞赛优胜作品。英雄惜英雄,可见沙里宁的眼光之独到。
从现在的眼光看,这个建筑设计无疑是即为成功的。乘风破浪大帆船的隐喻也深得伍重的首肯。
但在当时,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
有人说,建筑外形像互相吞噬的鱼,
有人说,像穿长袍打群架的修女,
有人说,是一群打闹的乌龟。
从哲学角度看,反对的声音越大,说明创新越足。名满天下,谤亦随之,历来如此。
建筑和结构设计伍重出生于丹麦哥本哈根。他游历甚广,足迹遍及墨西哥、摩洛哥、印度、尼泊尔、日本以及中国曾经拜访梁思成。得知自己赢得设计竞赛后,伍重举家迁往悉尼,准备定居澳大利亚。一家人受到当地民众和工党的热情欢迎,伍重的新身份是悉尼歌剧院总建筑师。在1957年的A方案,也就是基于竞赛设计的初次方案中,伍重手绘了单层混凝土薄壳结构。
早期的模型建筑设计可以天马行空,梁柱不顾,但结构设计必须脚踏实地,确保安全。奥雅纳团队在结构应力分析之后,发现A方案根本无法实现。奥雅纳出生在英国,祖籍丹麦,和伍重算是老乡。一九四六年,奥雅纳和几个合作伙伴成立了一个工程咨询公司Arup&Partners,恰逢战后重建,业务发展很好。悉尼歌剧院就是奥雅纳团队做的结构咨询设计。
落成典礼一九七三年,历经十四年,耗资一点二亿之后,姗姗来迟的悉尼歌剧院最终建成。同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参加了歌剧院的开幕式。然而伍重并没有接到邀请参加,甚至连名字都未被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