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澳大利亚山火,为什么扑不灭 澳大利亚山火应对措施是什么呢

澳大利亚山火,为什么扑不灭

这场大火可能烧掉了莫里森政府的政治信誉,但它是否能够扭转澳大利亚的气候政策,依然存在疑问。

去年8月底,巴西最大城市圣保罗爆发的烟雾事件让持续几个月之久的亚马孙雨林大火引起了全球舆论的关注。人们为亚马孙扼腕叹息的时候并不曾留意,在印度洋另一边,还处于冬季的澳大利亚已经出现了零星的火情。9月7日,春季的第一周,东海岸和北部地区有50多处着火。

2023年11月10日,新南威尔士州消防和救援局通报该州内一处火情失去控制。

截至1月6日,澳大利亚全境有超过590万公顷的土地被烧毁,而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卫星监测数据,2023年亚马孙雨林大火烧毁森林面积约180万公顷,2023年举世瞩目的美国加州山火也只波及了约80万公顷土地。澳大利亚大火蔓延的纵向距离大约有1400~1500公里,相当于从上海到深圳。

确切地说,今天的澳大利亚并不是在经历“一场”大火,人们面对的是整个“2023~2023年澳大利亚林火季”。不了解情况的人们常常误认为林火和城市火灾的性质相同,能够因人为的预防、监控和消防手段得到全面控制。但事实上,林火,与地震、海啸、飓风一样,都是大型的“自然灾难”,拥有人类难以企及的力量。“我们总认为人类完全应该有能力驯服山火。然而,其实我们做不到。”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帕克·威廉姆斯ParkWilliams说,“虽然我们能登月,我们也有连接全球的互联网,但我们还是驯服不了山火。”

传统上,每年12月到次年2月,澳大利亚干燥炎热,是火灾的高发季节。一次闪电、一个烟头,都足以引发火灾。林区常常会有数十个地点同时着火的情况。林火的蔓延速度极快。森林里的大火在火场中心释放出大量上升的热空气,低气压使得外面的冷空气从各个方向迅速地向火场中心涌入。这就形成了飓风般的火风暴Firestorm。

2023年1月4日,新南威尔士州居民南希·艾伦和布莱恩·艾伦站在家门口。大风裹挟浓烟吞没了他们的居住地。

2009年2月7日,一场被称为“黑色星期六”的林火就曾在维多利亚州造成173人死亡、1万多人受伤。当时的一位幸存者回忆,他本来在位于墨尔本东北圣安德鲁斯山上的住所观察远处火势,突然之间,西北方一公里远的地方出现火苗和浓烟,火势借助风势向他袭来。

在这场规模史无前例的大火中,澳大利亚总理斯科特·莫里森ScottMorrison备受批评。联邦政府迟迟没有任何动作。2023年12月11日,悉尼爆发了两万人大游行,莫里森才在第二天紧急拨款1100万澳元。圣诞节期间,澳洲火势愈发凶猛。总理却如常携全家到夏威夷度假。

直到今年1月初,莫里森才“如梦方醒”,终于启动了一系列应急措施:皇家海军最大的舰艇“阿德莱德号”两栖登陆舰驶往新州和维州交界处的山火灾区展开救援行动,3000名预备役军人投入到救援行动中,这是澳洲历史上第一次发布强制征召预备役军人的命令。从布里斯班到阿德莱德的澳洲国防军事基地为受灾民众提供临时的住宿场地。联邦政府将花费2000万澳元租用额外的灭火飞机,并投入20亿澳元用于灾后重建。

从航拍图中看,新南威尔士州的大片区域已经被浓烟覆盖。

12月,莫里森出国度假时,代总理迈克尔·麦科马克MichaelMcCormack安慰城市里因为浓烟而惊慌的人们:“我们以前也见过烟。我们经历过林火。”提前结束假期回国之初,莫里森也采取了同样的论调为自己辩解:澳大利亚总是在遭遇林火,这只不过是又一个林火季。

城镇的出现使林火成了一个真正的问题。打开一张地图你就会发现,由于自然气候条件的限制,澳大利亚人口稠密的城镇多位于东部沿海。它们东眺大洋,背靠着不少林地。以悉尼为例,它的北部有戈斯珀斯山GospersMountain,西部有蓝山BlueMountain,整个地区森林资源达到了8000多公顷,约占澳大利亚森林面积的30%。

2023年1月3日,维多利亚州马拉科塔镇被大火围困的人们在军方的协助下撤离。

这次大火,很多人奇怪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长时间无所作为,而消防部门的主力竟然是志愿者。事实上,澳大利亚森林分属各州所有,按其权属又分为州有林和私有林两部分。权属划分决定了澳大利亚没有全国统一的林业或森林消防管理机构。根据澳大利亚法律法规,州和地方政府对灾难管理负主要责任。此次大火,新南威尔士州两次宣布进入紧急状态,都未要求联邦政府提供额外帮助。

以志愿者为主力抗击林火自有道理。这是一场自下而上的运动。澳大利亚地广人稀,社区往往是发现和抗击火灾的第一力量。新州第一个社区志愿消防队成立于1896年。后来各地都开始组织自己的消防队。而政府则通过法律规范他们的训练和设备使用。直到1997年,政府才把这些组织整合起来,正式形成了今天的“农村消防局”模式。

2023年1月2日,新南威尔士乡村消防局的消防员在与大火搏斗。

这套消防体系在过去100年里不断磨合改进,帮助澳大利亚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林火季,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莫里森的问题在于:这套体系是为典型的澳洲林火季设计的。而今天,人们遇到的问题已经发生了变化。

悲剧的发生并非没有预警。去年4月,23位消防界元老给联邦政府写了一封公开信。当时,澳大利亚正处于大选前夕。他们呼吁政府警惕“灾难性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无论哪个党派上台,都要赶紧采购包括大型消防飞机在内的消防设施,并且召开听证会,讨论政府应该如何改进应急方案。

2023年11月,新南威尔士州的一处林火越过高速路烧毁了房屋。

正如林火季的产生和结束都有赖自然的安排,自然条件也决定了今年林火季的不同寻常。传统上,林火季从11月开始到次年2月结束,但去年8月昆士兰已经开始出现火情。澳大利亚连续两年遭遇大旱。11月火情告急,那恰恰是40年来澳大利亚最干旱的11月。过去这个月份的平均降雨量约为100毫升,但今年只有18毫升。与之相伴的还有持续不退的广泛高温。12月16日,澳大利亚出现了40.9摄氏度的平均最高气温,为历史之最。而这个纪录在24小时内就被打破,第二天纪录就被刷新至41.9摄氏度。

高温意味着林区更容易起火,长期干旱意味着植被和土壤的含水量达到历史新低。

雨林、沼泽等原本不易被大火侵袭的地区也变得一点就着。历史上,澳大利亚在1974年也曾经遭遇过过火面积相仿的情况,但是由于那次林火季之前的降雨量充沛,火灾主要被限制在偏远的西部草原上。而这一次,林区的干旱使得大火侵袭的区域显著东移,更加逼近了人口密集区域。

1月5日,总理莫里森表示,预计森林大火还将持续近两个月。超长的林火季,超多的起火点,超大的火势令人们疲于应付。消防设施不够用,消防志愿者必须连轴转,兼顾消防志愿和个人工作、休息的传统模式难以为继。去年12月29日,莫里森宣布为联邦政府雇员中的消防志愿者提供四周的带薪休假,以方便他们参与山火扑灭工作。同时,他破天荒地改变态度,宣布新南威尔士州的消防志愿者可以向联邦政府申请一笔补贴,上限是6000澳元。

2023年11月29日,麦格里港考拉医院的志愿者在照顾一只在大火中受伤的考拉。

12月31日,莫里森在新年致辞中敦促人们感恩生活在“地球上最神奇的国家”,记住“在这个星球上没有任何地方比这里更适合养育孩子”。此刻的澳大利亚人却很难感同身受。新年第一天,堪培拉迎来了历史上空气质量最差的日子。郊区一处检测点的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了4650。

人们对于大火的担忧并不只在于这场火灾的后果,更在于这样的灾难是否会从非典型变成典型,成为未来的常态。

这是澳大利亚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山林火灾,到2月13日,已经确定的死亡人数达到181人。而澳大利亚警方估计,可能有多达300人遇难,经济损失目前无法统计。澳大利亚媒体甚至建议将2009年2月7日作为“国家哀悼日”,将这场火灾与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以及巴厘岛恐怖爆炸案等相提并论。

澳大利亚东南部已被视为世界上森林大火的最高发地区之一。高温是引发山火的“罪魁”,但在一起又一起火灾中也有很多人为的因素。澳大利亚防火专家指出,在澳大利亚全境发生的山火中,有大约一半的火灾是人为纵火。这次也不例外。警方明确宣称,这场山火的重灾区马里斯维尔的大火也是人为纵火引起的,因为专家已证实,该区的起火原因与天气无关。警方已拘捕一名涉嫌纵火的男子。

针对这种纵火行为,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在接受电视采访时显得异常气愤:“对于这样的人你还能说什么?没有什么词汇可以描述了,这就是大屠杀。”

高温引发山火居民司空见惯

澳大利亚今年可谓是“祸不单行”。进入1月,气温开始升高,到1月底东南部地区受到几十年来最严重的热浪袭击,而维多利亚州的热浪被认为是1908年以来最严重的。由于大量使用空调电力负荷过重导致电力瘫痪,该州50万居民断电。铁路轨道在酷热天气下扭曲变形,几百班火车被迫取消,乘客旅程严重延误。

超过43摄氏度的高温引发多处山火,但这火是怎么烧起来的,受灾地区流传着多种说法,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山火是司空见惯的事,处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目前正值夏天,每到这个季节就很容易受热浪袭击,并且引发山火,在澳大利亚一年发生的山火次数多达两万到三万起,所以,哪里发生了山火,消防队员前去扑灭就是,居民既不会大规模撤退,也没人给予

长达4个月澳大利亚山火警示了什么?

2023年9月6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北部地区发生了第一场山火。从这场山火开始,澳大利亚的山火一直烧进了2023年1月。截至1月10日,持续长达4个多月的山火,让澳大利亚约合1070万公顷(相当于6个北京大的面积)的森林和灌木被损毁,2000多座住宅被夷为平地,约10亿只动物死亡,并导致了27人死亡,24万人收到警告短信被要求撤离。有经济学家预计,本次山火给澳大利亚造成50亿澳元(约合230亿人民币)的经济损失。

澳大利亚这场山火缘何持续这么长时间,它给我们人类,给我们国家的森林防火做了哪些警示,我们又该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新京报记者为此采访了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专家组成员、中国林学会森林草原防火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高潮,中国消防救援学院森林防灭火教研室主任、教授白夜,南京工业大学火灾与消防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尤飞。

气候、桉树创造的“温床”

新京报:澳大利亚山火持续这么长时间,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尤飞:从气候类型来看,澳大利亚东部地区(即此次澳大利亚大火最开始起火地区)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火灾发生的时间是当地夏季,虽然气温较高,但通常是雨季。然而,今年澳大利亚发生了十分严重的干旱,这样一来最近几个月澳大利亚中东部地区一直处在高温干旱的天气中,火灾频繁也就有了气候条件。

王高潮:气候因素的确是澳大利亚大火的首要影响因素。2023年澳大利亚的高温是有气象记录的1900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2023年11月、12月,最高平均气温达到40多摄氏度。2023年也是澳大利亚近120年来最干旱的一年。往年十一、十二月的平均降雨量在100毫升以上,今年只有十几毫升。还有强风,澳大利亚的地理是四周沿海,内陆是沙漠、草原。这种地理容易形成强风。

白夜:澳大利亚地形主要是比较平缓的丘陵,没有像我们国家云南、四川那样的高山,峡谷,风吹过来就没有障碍物阻挡,所以火一烧起来,在强风的推动下容易失控。

新京报:有观点说,澳大利亚的“国树”也是此次山火持续长时间的主要“罪魁祸首”,是这样吗?

王高潮:桉树是澳大利亚的“国树”,给当地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比如以桉树花为食的蜜蜂产蜜量很高,同时也是考拉、袋鼠等动物的乐园。但由于桉树含油脂高,让其成为一种易燃树种。

白夜:森林火灾受三个因素影响,即地形、气象和植被的影响。可燃物载量大是燃烧的基础。在澳大利亚的森林中,桉树和槭树占比高达90%,而桉树的树皮容易脱落,林下可燃物负荷量因此就大,有数据显示,一些重点林区每公顷林下可燃物高达50-60吨,这导致大火的能量大,而且容易往外爆炸性地燃烧,形成飞火,进而导致大火面积越烧越大。

新京报:有报道说,此次澳大利亚山火也受到当地一种叫“火鹰”(如啸鸢)的鸟纵火的影响。

王高潮:我们也在收集资料,分析,这种鸟据资料记载确实喜欢在着火的森林里活动,衔着着火的树枝到尚未燃烧的树林里。

白夜:这可以归为火源管控不到位的一种形式吧。但主要还是受到人类干预的影响,比如人为纵火,澳大利亚当局的调查发现,此次山火涉火案的涉案人数达到180人,比如烟头乱扔等故意纵火行为。

应急机制松散,麻痹思想严重

新京报:人为因素在这次长时间山火中有多大影响?

王高潮:这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澳大利亚地广人稀,森林资源很丰富,他们对火灾的风险意识还是不够,有时还有一种“让火烧一烧”的理念,因为这样有利于树种的提质增效。因此,我们看到在今年这次山火中,澳大利亚政府的麻痹思想还是很严重,总体来看就是应急机制松散软弱。

新京报:我们能够看到很多资料说澳大利亚的消防能力在全世界堪称一流,国内的专家学者等业界人士都去学习。为何还是让这次山火持续这么长时间?

白夜:志愿者与专业扑火人员不同,专业的消防人员在扑火中具有很强的主动性,而志愿者存在被动性。甚至存在扑火时“离火远点,别让火烧着”的现象。而在这次山火中缺乏有效的指挥也是重要原因。

王高潮:澳大利亚的扑火方式主要是依赖航空灭火和开挖隔离带这种间接灭火方式,地面则是水泵。间接灭火方式容易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暗火不易被消灭,因此一旦温度达到,遇上风就复燃了。因此间接灭火方式还必须有人工清理,实现“三无”(无烟无火无气)。

美国消防员抵达澳大利亚。图片来自网络

新京报:澳大利亚大火值得总结的经验是什么,哪些是需要我们引以为戒的?

王高潮:这次澳大利亚大火暴露的一个问题是,在森林防火领域投入不够。因此,我国在森林消防人员、装备和培训三个方面也要持续加大投入。从2023年开始实施的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10年规划,中央财政投资了400亿元用于项目建设,各省(市、区)也按一定的比例进行配套,通过项目实施,大大提升了我国森林防火的综合效能。

其次,要提高我们的灭火科技含量,要以人工灭火为主向科技灭火和人工灭火相辅相成,有机结合转变。这包括预警监测、扑救装备的更新升级。比如航空灭火,作为我国实现灭火现代化的标志,已经在逐步增加灭火飞机的数量和机型(含无人机),随着经济的发展,飞机在森林灭火中的使用会越来越多,因此加大投入也是必然要求。

第三,扑救理念也需要调整和转变。我们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把“防”的工作做好、做到位,尤其是在当前容易发生极端气候的现实之下,这才能有效降低森林火灾的发生。只有把预防和扑救积极地结合起来,才能有火及时扑灭,防止小火变成大灾。而要做好预防工作,最主要的就是要抓好预防基础设施的建设。

同时,还要抓好火源的管控,抓好宣传教育和督促检查,抓好“计划烧除(即将林区的腐殖层有计划地烧掉,清理)”等工作。

白夜:最近业界在议论一件事,森林火灾存在一个规律:一天打不灭得三天,三天不灭得一周,一周不灭半个月就希望不大,到了最后只能靠老天。意思就是说,森林火灾必须扑灭在初发阶段,那时火场面积小、火势弱,只要投入很少的人力就能把火扑灭了。

因此,我们必须将火控制在初发阶段。这需要各方都高度重视,将火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它形成特大和重大森林火灾。

控制山火只能等天降大雨了

新京报:像这样的森林大火对于气候来说会产生什么样的危害?媒体报道说,澳大利亚这次山火已经开始影响南美洲国家的空气质量。

王高潮:森林大火对全球气候是有相当大的影响,起码对澳洲及对周边国家气候带来的是灾难性影响。

白夜:发生森林火灾后,大量的有害物会飘散到空中,比如确定的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甚至还有一些一氧化硫,烃类气体等。

新京报:你认为这次大火还会持续多久?

白夜:现在大火已经造成了1000多万公顷的森林面积被毁,虽然2023年1月6日出现一次短暂的降雨,但因为过火面积太大,一般的降雨解决不了实质问题。那么会持续多久,只能看老天给不给力了,只有等天气转阴,普降大雨,才能把这场火灾控制住。

尤飞:澳大利亚人口总数仅2544万人,比我国上海市人口多一些,且大多数人口都生活在城市,对于野外的山火救援力量更是很少,扑灭山火对于澳大利亚来说就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澳大利亚的救援力量能够保证城市和居民点的安全就已经不容易了,所以澳大利亚山火的转机可能还是要等待气候的变化。

文|新京报记者肖隆平实习生刘思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