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澳大利亚共有多少华人 澳大利亚共有多少华人人口

A.澳大利亚人口数量2023总数澳大利亚有多少中国移民

澳大利亚是一个神奇的,它坐落在海洋之中,凭借天然的自然条件,吸引了无数人前去。这个应该是世界上人口流动最大的之一了,而每年慕名前往的中国,其实也不在少数。当然,这势必会对澳大利亚的人口带去一定影响,那么,澳大利亚人口数量2023总数是多少,澳大利亚有多少中国呢?澳大利亚人口数量2023总数

截止到2023年,澳大利亚的人口大致为25714463人。

澳大利亚人口年龄结构:15岁以下人口的百分比为18.3%;15至64岁人口的百分比为67.7%65岁以上人口的百分比为14%。有很多独特动植物和自然景观的澳大利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澳大利亚有华侨华人67万左右,占定居人口的3.41%。

受到澳洲关闭边境的影响,单是在2023年前3个月,就已经有26万名外国游客、短期签证持有者和留学生离开澳洲。4月份的前两周,又有5万人离开。加起来已经超过30万人。

到年底,1/5的留学生和1/4持临时签证的外国工人会返回自己的。澳洲临时签证持有者的数量会从之前的240多万,暴跌到182万。“澳洲可能会经历自1788年以来最大的人口下降,不管是从比例上还是从绝对数值上。澳大利亚有多少中国

据澳大利亚ABS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底,澳洲人口又增长了不少:人口增加了40.48万,涨幅达1.6%,人口总数达到了2518万人次!要知道,1.6%这个增幅对于澳洲来说意义非凡,远远高于过去35年来的平均水平,因此去年一年可以说澳洲人口高速增长的时期。

而这飞速增长的背后,最大的推力就是海外净的增加。据统计数据显示,在澳大利亚2023年的人口增长中,自然增长占到了38.6%,而海外净带来的增长,则占到了61.4%!

2023年,澳大利亚海外净共有24.8万人,远高于过去35年以来的平均水平14.17万人/年。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2023年度,原本澳洲最大的来源国——英国,人数减少了6080人,而相反地,来自中国的人数却增加了——4.439万人!

而随着澳洲中国的增多,截止2023年末,出生于中国的澳洲居民人数已经达到了65.07万,排在了澳洲第三位,仅次于澳洲本地出生的居民和英国出生的居民。

澳洲东南沿海是澳洲人口主要分布带,这里四季温和终年绿意盎然。除北昆州外,这里的居民大部分不用空调,冬季亦无需供暖。四季蔬果、海鲜不间断应市,无污染且价廉物美。由于气候宜人,澳洲东南沿海地区成为世界最优秀的旅游,度假胜地。户外运动亦是这里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澳大利亚是世界大国之一,自己独占了一块大陆,国土面积达到了769万平方公里,不过,澳大利亚的自然气候和地形环境并不好,澳大利亚人口基本上居住在沿海地区,辽阔的中部内陆地区,居住的人口并不多。

澳大利亚全国总人口2500多万人,与我国的吉林省,甘肃省的人口基数,基本相当。

澳大利亚联邦简称澳大利亚,

其领土面积769点2万平方公里,位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四面环海,是世界上唯一国土覆盖一整个大陆的国家,因此也称澳洲,有很多独特动植物和自然景观的澳大利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澳大利亚有华侨华人67万左右,占定居人口的百分之3点41。

澳大利亚原为澳大利亚土着居住地,17世纪,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殖民者先后抵达此处,1788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901年组成澳大利亚联邦,成为英国的自治领地,1931年成为英联邦内的独立国家。

澳大利亚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都为堪培拉,作为南半球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全球第12大经济体,全球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其也是多种矿产出口量全球第一的国家,因此被称作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同时澳大利亚也是世界上放养绵羊数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也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澳洲人口高度都市化,近一半国民居住在悉尼和墨尔本两大城市,其实也是一个体育强国,常年举办全球多项体育盛事,澳大利亚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亚太经合组织的创始成员,也是联合国,20国集团,英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

C.澳大利亚华人总数是多少

全澳华人人口总数约为121.39万,占到总人口数的3.9%。

大多数移民人口也增添了澳洲的人力资本,澳洲的年龄中位数为37岁,而新移民的年龄中位数在20-25岁之间,后者则会使得澳洲整体人口年龄更为年轻。在目前选择留在澳洲华人团体,从上一次的澳洲统计局ABS发布的全澳人口普查数据中来看,华人不仅在澳洲的数量越来越多,对澳洲华人对这个国家的影响也是越来越大。澳洲华人越来越多也就代表着中澳文化的不断交流,为两国的外交也将会大有益处。

(3)澳大利亚共有多少华人扩展阅读:

澳洲的大多数华人更愿意呆在大城市和沿海城市,特别是维多利亚州和新南威尔士州。现在走在墨尔本和悉尼的街头,华人的面孔简直是不要太多了。相对偏远地区华人分布较少,西澳和南澳的首府珀斯和阿德莱德为华人主要居住地区,北领地地区的华人更少。

澳洲华人在这个国家的发展也越来越好,有的是劳务雇佣移民,有的则是留学后留下来,又或者是投资移民这种类型。澳洲很多的地方可以看到华人,即使移民到澳洲也不用担心怀念故国。而且在这里的很多地方都有中国传统特色,逢年过节也都有中国的气氛,就像回到祖国的怀抱一样亲切。

截至2023年7月,澳大利亚人口数量是2544万人。

澳大利亚领土面积为761.793万平方公里,位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四面环海,是世界上唯一国土覆盖一整个大陆的国家,因此也称“澳洲”。其中,华侨、华人有67万人左右,占定居人口的3.41%。

澳大利亚是典型的移民国家,被社会学家喻为“民族的拼盘”。自英国移民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之日起,已先后有来自世界120个国家、140个民族的移民到澳大利亚谋生和发展。

澳大利亚最早居民为土着人。1770年,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抵澳东海岸,宣布英国占有这片土地。1788年1月26日,英开始在澳建立殖民地,后来这一天被定为澳大利亚国庆日。1900年7月,英议会通过“澳大利亚联邦宪法”和“不列颠自治领条例”。1901年1月1日,澳各殖民区改为州,同年10月,成立澳大利亚联邦。1931年,澳大利亚成为英联邦内的独立国家。

澳大利亚为发达的现代化工业国家,是南半球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全球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同时也是世界重要的矿产品生产和出口国。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澳大利亚

E.澳大利亚一共有多少人

F.澳大利亚有多少人口

截止2023年9月18日,澳大利亚的人口为2569万。

澳大利亚联邦,简称“澳大利亚”,其领土面积769.2万平方公里,位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四面环海,是世界上唯一国土覆盖一整个大陆的国家,因此也称“澳洲”。

有很多独特动植物和自然景观的澳大利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澳大利亚总人口2569万,其中有华侨华人67万左右,占定居人口的3.41%。

澳大利亚的地形很有特色。东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全国最高峰科修斯科山海拔2228米,在靠海处是狭窄的海滩缓坡,缓斜向西,渐成平原。东北部沿海有大堡礁。

沿海地区到处是宽阔的沙滩和葱翠的草木,那里的地形千姿百态:在悉尼市西面有蓝山山脉的悬崖峭壁,在布里斯本北面有葛拉思豪斯山脉高大、优美而历经侵蚀的火山颈,而在阿德莱德市西面的南海岸则是一片平坦的原野。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华侨华人概述

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是大洋洲最大的国家。面积768.2万平方公里。全国分为6个州,2个地区。1992年全国人口达1741万。1995年华侨华人(包括混血华裔)已超过40万,占总人口的2.3%,绝大多数已加入澳籍。

澳大利亚华侨华人人口的历史变迁,类似马鞍形形状,即:少——多——少——多。具体地说,19世纪50年代以前华侨华人人口稀少,以后逐渐增加,至80年代人数最多,以后逐渐回落,到1947年降至最低点。然后又稳步回升,到20世纪80年代达到兴旺阶段。

华侨华人人口之所以发生变化,主要取决于澳大利亚政府在不同时期执行不同的移民政策。

澳大利亚原来是英国殖民地,各州有自己的议会和政府。1901年脱离英国独立,组成联邦政府,但各州政府仍相应存在,而且拥有较大的权力。

英国起初将澳大利亚作为本国囚犯的流放地,此外尚有少量英国自由移民到这里定居。由于地广人稀,劳动力严重不足。1840年英国停止将犯人输入新南威尔士州(以下简称新州)后,劳动力问题更为突出。一些农牧场主于是要求从中国、印度及南太平洋诸岛招募工人,从此中国人开始进入澳大利亚。

1848年第一批中国工人到澳大利亚之前,已有一些来自新加坡的华侨华人入境,他们当家庭佣工、农牧场工人,但人数很少,只有数十人。

1848年,从厦门来的“宁罗”号船载来了120名中国人(内有儿童20人),从此开创中国人赴澳的先河。次年英国政府正式批准在中国招募工人,到1851年,在澳中国人已达1735人,多数在农牧场中劳动。

1851年,新州及维多利亚州(以下简称维州)相继发现金矿,消息传出,不仅欧洲人蜂拥而至,从中国的厦门、汕头、广州以及港澳地区等地招募的契约华工也大批到达。此外也有少量中国自由移民。1861年全澳华侨华人达38348人。

中国人的大批入境逐渐引起白人移民、尤其是矿工的惊恐。尽管华工多在白人废弃的矿场劳动,但他们吃苦耐劳,工资又比白人低,白人认为对他们构成了威胁。加上白人种族优秀论、文化背景、生活习俗、语言等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于是陆续发生白人驱赶华侨华人的排华事件。各州政府对部分黄金流失到中国也颇有微词,要求限制中国人入境的呼声日益强烈。

从1855年起,维州(1855年)、南澳州(1857年)及新州(1861年)相继立法,规定运载中国人来澳船只每载10吨限载1个中国人,违例者罚款20镑,船主罚10镑。入境者要交10镑人头税,定居后每月交1镑居留税。维州华侨华人还要交保护税。华侨华人没有选举权。

但是,英国政府为遵守中英1860年签订的允许两国人民自由来往的条约,要求各州修改过激的排华措施。淘金高潮过去后,排华事件逐渐减少。从1861至1867年,各州废止排华条例。因而华侨华人人口未受太大影响。

与此同时,其他各州重新制定排华法。同时以各种经济法规限制华侨华人从事某些职业或开办工厂。

到1881年,全澳华侨华人已达3.8万,比较均匀地分布在新州、维州及昆州,各有1.1万多人,其他各州有数百人至数千人。

1901年联邦政府成立,通过语言测验法来限制非白种人入境。规定申请入境者必须先经过任何欧洲文字(1905年改为指定文字)的考核,能听和默写50个文字者才算合格。

语言测验法表面上看来很平等,实际上充满种族歧视色彩。因为对于没有学过欧洲文字的亚洲人来说,要通过这种考核是异常困难的。例如参加1902年测验者共651人,及格者仅33人,1907年测验者61人,无一人及格。那些能通过考核的多为原英国殖民地的申请者。

语言测验法的制定与实施,表明白澳政策已达登峰造极之地步。与此同时,各州原来的排华法照样执行。从此,华侨华人人口锐减,1947年纯血统华侨华人只有9144人,混血华人2950人。

在亚洲移民的斗争以及澳大利亚有识之士强烈谴责下,在全世界进步舆论的批评下,澳大利亚政府在二战后逐渐认识到必须处理好同亚洲各国的关系,经济、文化等才能有所发展。1958年,实行入境许可的移民制度,申请入境者只限商人、菜园助理人、厨师、留学生及游客。非白人入境只限临时居住,期满后能讲英语、有澳大利亚人赞助者可申请延长。已住满15年者可申请永久居留权。每年只允许800人入境。

因此,尽管已废止语言测验法,但白澳政策并未彻底废除。

1974年,政府宣布实行新的移民政策,表示“全球一致,无人种、肤色或国籍之歧视”。主要内容有:申请入境的华人居民的配偶、未成年子女、年老双亲、未婚夫(妻)经批准后可获资助;非直系亲属、有工作的双亲也可申请入境,但须按其经济能力、身份是否符合永久居留等条件审批。澳大利亚所需人才无须担保可申请入境。移民定居3年后可申请归化为当地公民。

一般认为,1974年公布的移民法标志着白澳政策的结束。

1979年实行积分制的新方法,即申请者按经济因素与个人因素打分,60分为合格,高分者优先。公民的直系亲属只要身体健康、品格良好,不用积分,获准后即可入境。同年,实行多元文化政策,允许各族移民保留本族的文化与生活习俗。从此,华侨华人过上比较安定的生活。

二战后,随着实施较宽松的移民政策,华侨华人人口逐步回升。1964年华侨华人(含混血华人)达23568人。1978年达3.8万人。

1976年中澳签订中国人赴澳团聚和探亲换文协议,一批中国大陆移民入境。1976年至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接受了六七万印支华人难民。这使华侨华人人口骤增。1986年的人口调查表明,已达20.1万(含混血华人)。1990年达35万;1994年,澳大利亚允许1989年6月20日以前抵澳的中国留学生及其眷属2.8万人以及以难民身份居留的中国大陆8千人,共3.6万人获永久居留权,使华侨华人人口突破40万。

现在,华语已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流行语言。二华侨华人的祖籍与分布情况

祖籍。华侨华人最早的祖先主要来自福建厦门一带,包括漳州、泉州、厦门、同安、海澄及漳浦等地,还有一些福州人。

据厦门英国领事馆的报告,从福建赴澳的中国人历年数字如下:1849年270人,1851年为1438人,1852年为1228人。

1851年11月厦门发生反英运动,加以闽侨归国后一般不再让子女赴澳顶替其工作,也极少动员亲友赴澳,从此,澳大利亚的闽籍华侨华人越来越少。

19世纪50年代初,从汕头、广州、香港及澳门口岸赴澳的广东人日益增多,成为澳大利亚华侨华人的主要来源。

粤籍华侨华人主要来自四邑地区(台山、新会、开平及恩平)、南海、顺德、番禺、中山、三水、肇庆、高要一带,还有汕头一带的潮阳、揭阳及普宁等地。广东各地的客家人以及海南岛人也有一些。

二战后,不少华侨华人移民来自中国大陆各地、港澳地区。他们的祖籍已扩大至江苏、浙江、山东及新疆等地。但广东籍者仍占80%以上。因而粤语流行于华侨华人社会。

其他四邑籍较大的家族为王、刘、林、吴、陈、梁、张、钟等。

19世纪末,维州首府墨尔本一带的台山、新会人有8533人,占当地华侨华人9567人的88%。墨尔本唐人街的一块铜匾上写道:“此匾纪念墨尔本中国人团体的拓荒先锋于公元1854年到达利通宝街这个地区生活。这些华侨先人来自中国广东省的四邑。”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住在新州的四邑人占10%。20世纪初,住在昆州的四邑人占10.7%。

四邑籍华侨华人曾经并且继续发挥着重大作用。澳大利亚历史上的著名侨领梅光达、梅东星、麦锡祥、张卓鸿、黄柱稳、余荣、李元三、朱俊英、刘光福等都是四邑人。

中山人。据1870年代及80年代的调查,祖籍广东中山的华侨华人有40%住在新州。20世纪初,有83.3%住在昆州。

一些侨领是中山人。著名的四大公司的创办人如郭乐、郭标、郭泉等郭氏家族、马应彪、蔡昌及蔡兴兄弟、刘锡基及李敏周等的祖籍都是中山。

祖籍属于广东其他地区的散居在各州。例如在新州,高要人占24%,东莞人占20%,南海、番禺及顺德人占3%,其余非粤语区占2%,客家人占1%。

分布情况。无论是在早期或当代,新州、维州及昆州都是华侨华人比较集中的地区,这是因为这几个州自然条件较佳,也比较容易谋生。

例如1856年分布在此三州的人数分别为:1304人、25424人及504人。1901年各为10222人、6347人及7672人。1986年分别为86739人、52023人及15705人。其他州后来也增加了不少。如1901年住在西澳州、南澳州、北部领地及塔斯马尼亚州的分别为1521人、287人、3072人及506人,1986年各为15503人、8113人、2734人及1375人。

华侨华人的分布与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有很大关系。19世纪80年代前,中国人抱着淘金的目的奔向澳大利亚,因而多数人住在金矿区。其他华侨华人住在矿区周围的乡镇。

1980年以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华侨华人人口来源呈多样化趋势。据1986年的人口调查,在越南、马来西亚、中国大陆、香港、新加坡及台湾出生的分别为83044人、47802人、37469人、28293人、16434人、2056人。其他为印尼、东帝汶、柬埔寨、老挝、日本、韩国、非洲、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及南美洲等。

同早期华侨华人几乎清一色来自中国大陆相比,当代华侨华人来自四面八方。其中来自越南的占多数。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印支各国难民出国的浪潮已基本停止,而中国大陆、香港的留学生趋向于在澳定居,不少人还将以家庭团聚移民的身份入境,因此,来自中国大陆的华侨华人将占首位。

男女比例。早期中国人出国谋生以单身男子为主体,极少数已成家者也多不带配偶,加以澳大利亚政府为防止华侨华人人口增加而长期禁止中国妇女入境,因而二战前一直是男多于女。例如,1861年男女人数分别为38247人与11人。1901年为29153人与474人。

二战后,澳大利亚逐渐改变移民政策,男女比例才慢慢趋于平衡。如1947年分别为6594人与2550人。1966年男女比例为196人比100人。1986年的调查显示:来自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的具有中国血统的移民都是女多于男。来自香港、越南、东帝汶的虽然男多于女,但相差不大。

尽管如今华侨华人来自世界各地,祖籍为福建、江苏、浙江、湖南、天津、北京、新疆等省市的已为数不少,但因中国大陆及香港的家庭团聚移民以祖籍广东者占多数,印支华人移民的祖籍多为五邑及汕头地区,来自东南亚各国的也有不少祖籍广东者,所以,当代澳大利亚华侨华人仍以祖籍粤省者占多数。华侨华人社会通用的仍是粤语。不过,随着其他省籍人的增加,今日的唐人街已不是广东话的一统天下,京腔吴语亦不绝于耳。

由于早期男多于女,许多人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多不愿与异族通婚,因而终生不婚者亦不鲜见。当然也有少数人同白种人等结婚。如1911年的2万多华侨华人中,有801人已成家,其中181人的妻子为中国人,其余为异族妇女。著名华人领袖梅光达的夫人即为英国移民。1901年第二代华人有3090人,其中一些是混血儿,华人领袖刘光福即为其中之一。

由于白人至上主义盛行及经济竞争、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差异等原因,20世纪初前,各地常发生排华运动,其中以金矿区的占多数。规模较大的有:

维州:1854年10月的本迪戈(Bendigo)排华事件、1857年5月阿拉拉特(Alarat)排华事件、1857年7月白克仑(Buckland)事件、1873年12月克伦斯(Clunes)排华事件等。

新州:1861年1月至8月的蓝坪滩(LarnbingFlat)排华事件等。

昆州:1877年的柏玛河(PalmerRiver)排华事件等。

1888年4月发生“阿富汗号”船事件。数千白人在墨尔本及悉尼码头集会,抗议中国人入境。一些符合入境条件者亦被拒上岸。

19世纪80年代各地发生袭击华侨华人菜农事件。

至于无端解雇华侨华人、打砸华侨华人住房等零星事件更是层出不穷。报刊上不时刊登煽动排华文章,制造“黄祸”谬论。

华侨华人为争取生存发展权利,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斗争。

1857年,维多利亚州华侨华人致书州政府指出:华侨华人待遇菲薄。有些中国人从南澳州上岸,并不意在逃税。他们在香港时即已将入境税交给船主。后来才知上当。入境税原来已被船主所独吞。政府规定每月要交1镑的居留税,增加华侨华人的生活负担。要求予以减免。后来减至每年交4镑。

本迪戈华侨华人在刘光明领导下,组织抗税联盟。1856年只有一半人交税。他们还惩罚贪污者及为虎作伥者。

维多利亚州巴勒拉特(Ballarat)矿区几百名华工举行游行,4000人签名向议会请愿。华侨华人领袖给英王、报馆、政客写信,要求减免入境税及居留税。1859年5月26日卡斯尔梅恩(Castlemaine)3000华侨华人到州政府请愿,反对歧视打击华侨华人的政策。

在蓝坪滩排华事件中,600多名华工要求同情他们的翻译向矿区委员会申诉,保护他们的权益。

在巴克兰排华事件中,当局曾劝说逃离矿区的2000多华工回去,多数人担心会再受迫害而加以拒绝。回去的大约只有50人。

在新州,梅光达多次发表公开演讲,抨击排华法。1888年四五月间,他被政府委派调查“阿富汗号”船事件,遭到船长和官员的无理刁难,他愤怒抗议。

1910年,南澳州一艘受雇于英国的“士滔剌尼士号”船上的华人厨师曾品仁无辜被白人机师殴毙,其他华侨华人水手、工人等登岸拒绝回船以示抗议。

刘光明、雷道洪、梅光达、岑植堂等曾多次向清廷递送禀文,历数华侨华人所受种种虐待,要求中国政府出面交涉,保护侨民权益。清廷虽也曾向英国抗议,但因国势衰弱,收效甚微。

1901年9月11日,澳大利亚华侨华人代表委员会向政府总理送抗议信,反对移民法。张卓鸿及华人律师麦锡祥致书政府要求取消语言测验法。

1905年8月,在全澳第一次华侨华人代表会上,要求澳大利亚政府放宽中国商人、学生等的入境条件,并允许华侨归化。

1908年,一些澳大利亚参议员提出要求华侨华人居民登记以阻止偷渡的议案。华商黄来旺、叶炳南等抗议,认为这是侮辱歧视华侨华人的议案,坚决反对。结果议案未被政府接受。

1918年8月,悉尼华侨维持禁例会成立。认为澳大利亚歧视华侨华人的苛例主要有:不准华侨华人在境外的妻子入澳团聚、华侨华人出境时要盖手印、华商离境或去世时不准在中国雇人代为经营店业。该会向全体华侨华人社团发出公开信,呼吁大家团结一致反对白澳政策。

1918年11月,全澳第二次华侨华人代表会议召开。成立全澳华侨维持禁例会。总部设在墨尔本。领导开展反对白澳政策的斗争。

华侨华人还组织木行商会及洗衣工会,反对不合理的经济法规。

抗战时期,在香港经商的粤籍澳大利亚华商蔡兴及郭泉建立中澳侨务协进会并分任正副会长。他们致函中国政府,要求同澳政府交涉,放宽华侨华人家属入境条件,准许中国华侨将出生证转给亲属并继承家业。

此外,消极怠工、逃跑、严惩袭击华侨华人种族主义分子等也是他们经常使用的斗争方式。有些也取得一定成效。四华侨华人社团

尽管澳大利亚华侨华人人口没有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多,但在华侨华人社会形成后,为加强团结力量,争取合法权益,联络乡情,为乡亲排忧解难,在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产生华侨华人社团。

1854年建立的墨尔本四邑会馆第3条指出:本会馆联合四邑梓友,以维持日益增进文明及办理一切慈善事业为宗旨。

到1868年,维州已有10个宗亲团体。

1875年悉尼东莞籍华侨华人建立公义堂。1880年中山人建立保安堂及荫德堂。19世纪80年代悉尼16个广东各县的移民建立了合福、中福、兴新、光新及博生等堂。1898年建四邑会馆。昆州中山人建立中山会馆。1885年北澳达尔文成立华安会馆。

进入20世纪初,又有一些宗亲会馆诞生。在墨尔本,有1909年开平人的苍城会馆及台山人的宁阳会馆,1919年中山人的香山会馆及东新堂等。

上述宗亲会馆主要开展以下活动:援助贫病会员、协助病老同乡回中国、调解纠纷、办理亡故同乡遗骸回国安葬、为新移民解决住宿及职业问题、捐款办医院、学校及救济中国灾民等。

有的宗亲会馆兼有庙宇功能。内有关帝、华佗、孔子等的偶像供人参拜。如墨尔本绿宝山1856年建的四邑会馆大殿有关帝像,有对联:“允文允武,至大至刚”、“万古英雄存大义,千秋德泽惠群生”等。悉尼四邑会馆也祀关帝。有联曰:“精忠昭日月,正气壮山河”、“大勇大忠加四海,至仁至义推重光”。

宗亲团体在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世纪末,墨尔本与本迪戈成立另一秘密会社保良社,同义兴会对立。20世纪初,巴勒拉特也成立保良社。1904年两派曾在墨尔本唐人街械斗,影响恶劣。受到报纸的批评。保良社依靠赌博业筹集经费,1912年解散。

1899年,新州成立了支持君主立宪制的保皇会。1907年新州会员达2000多人。

1897年墨尔本成立洪门民治党,支持孙中山。1904年墨尔本成立新民启智会,1911年改为少年中国会,同年悉尼也成立少年中国会,支持孙中山。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保皇会于1911年瓦解。1914年及1915年,维州及新州分别成立反对袁世凯的中华革命党,1916年改为国民党。悉尼为国民党总支部,属下有南太平洋各地的11个支部。党员4000多人。

中华民国于1912年诞生后,除国民党外,其余政治性团体已完成历史任务而宣告解散。

此外,尚有维护行业利益的业缘团体,如华侨华人洗衣协会、家具协会、保商会及华商会等。反对种族歧视的华侨维持禁例会。反对华侨华人陈规陋俗的戒烟会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在2万多华侨华人中,华侨华人社团约有30个。这些社团后来有些已解散,有些改了名,有些(主要是宗亲团体)至今犹存。

华侨华人社团在促进华侨华人团结,争取正当权益,传播中华文化,支持中国革命与建设,反对日本侵略中国以及扫除华侨华人不良习惯(如抽鸦片、赌博等)等等方面,都作出积极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来自各国、各地区华侨华人的增加,华侨华人社团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而由于绝大多数华侨已加入澳籍,这些社团也已变成华人社团。现在,全澳各种性质的华人社团已超过150多个。会员多的达数千人,少的有数百人。

根据社团成立宗旨及其开展的活动,大致可归纳为以下9种类型:

1.不分信仰、年龄、祖籍或职业的团体。较有影响的有:

悉尼的澳华公会。1974年7月7日成立。宗旨是:增进华裔及华侨华人与澳大利亚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鼓励华侨华人同当地社会相结合。激励他们对经济、社会、文化与政治上的兴趣。加强同其他社团的合作,谋求会员的福利。1987年有会员2600多人。它开办澳华疗养院,各族老人均可申请入住。还举办华文补习班、文体活动,在为华侨华人排忧解难、弘扬中华文化等方面发挥作用。出版澳华会讯。

维多利亚州华人社团联合会。1979年由墨尔本的10个华人社团组成的社团联合团体。1987年已发展到12个团体会员。

南澳中华会馆。1971年在南澳州首府阿德莱德成立。宗旨是反对种族歧视,加强华侨华人内部以及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团结,争取华侨华人的合法权益,宣传中华文化。它的会员分家庭会员与个人会员两种。1988年家庭会员有350个。它的最高权力机构称中央委员会。办有中文学校及会刊。

此外,墨尔本的侨友社、堪培拉及布里斯班的华人协会、西澳中华会馆等都是综合性社团。

2.宗亲团体。如新州的中山同乡会、福建会馆、天津同乡会、广州同乡会、潮州同乡会、琼侨同乡会、维州的开平同乡会、上海总商会、冈州同乡会及南番顺会馆、新州与维州的四邑会馆等。

4.专业学术团体,如1981年12月成立的澳华美术家协会,其宗旨是发掘和组织澳大利亚华人艺术家,促进他们之间以及同其他民族美术家之间互相观摩与砥砺,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艺术水平、技巧和创新动力,有会员100多人。此外尚有悉尼的华裔学人协会等等。

5.职业团体。如各地的中华总商会、华人饮食业联谊会、华人酒楼业协会等等。

6.文教团体。如悉尼华侨文教服务中心、中华文化服务协会、华声合唱团、墨尔本的华人文化中心、肇风中乐团、华人文化协会等。

7.体育类团体。如澳大利亚国际龙舟协会等。

8.宗教团体。如新州及维州的中华佛学会、华侨基督教会、华人天主教会、华人长老会以及昆州的华人庙宇联合会等。

9.妇青老人团体。如悉尼、墨尔本的华人妇女会、南澳印支华人妇女会、墨尔本华人青年会、维州坦普尔斯托尔的中华青年协会、维州华族老人福利会、新州安老之家等等。

上述社团主要开展以下活动:协助安置新移民或难民;举办学术、专业性的研讨会或展览会;推动华人参政;促进澳中友好;反对种族歧视;开办中文学校或报刊;向政府反映意见与要求等等。

华人社团为促进团结,曾在1986年11月及1990年12月先后召开过两次全澳华人大会。分别有33个及72个社团的代表参加。探讨成立全澳华人社团联合总会的可能性。尽管没有达到此目标,但它起到了沟通信息,增进理解及推动华人团结等的作用。五华侨华人文教新闻事业文教事业

由于生源较少,缺乏教师,经费拮据,上述学校不久都停办。

有些家长将孩子送回家乡接受教育,然后再接回澳大利亚受英文教育。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尽管华侨华人人口增长很快,但家长们为求得在当地的生存与发展,都把子女送进当地学校求学。因而没有条件创办全日制的中文学校。一些华人社团及教会为不使华裔青少年忘记中国文化,开办了补习班性质的中文学校。一般是利用周末或节日租用当地学校上课。

据1989年统计,全澳有中文学校49所,学生有9727人。新州与维州各有21所及13所,学生各有4519人及3424人,所占比例最大。

中文学校办有汉语班、粤语班、武术班、音乐舞蹈班及书画班等。教师多为兼职,来自各地的移民或留学生。使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或新加坡出版的教材。有些教师结合当地实际自编教材。

比较著名的中文学校有以下数间:

悉尼中文学校。创办于1977年,其前身为侨青社于1974年办的儿童中文班。当时只有8个学生。以后发展至26个班,500多学生,学校有录影设备,定期中文录音或录像。新州教育部长在庆祝该校成立10周年活动曾致函该校指出:10年中取得了显著成就。

此外,南澳越棉寮华联会办的中文学校有500多名学生。悉尼澳华相济会办有11个华文教育中心。墨尔本中华民族学校由天主教学校赞助,成立于1976年,共有5个校址,教学设备充足且现代化。

华文学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师资不足,且多为业余兼职,没有经过正式师范学校培训。适合当地使用的教材不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一般不高,讲华语的机会不多,学习效果不理想。

不少华侨华人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同异族通婚者在增加。年轻华裔思想及生活方式西化者不少。但澳大利亚实行多元文化政策,不少华侨华人仍对中国文化有感情,华人团体购置有关中国的各种书刊供大家阅读,组织到中国旅游观光。努力传播中华文化,因而中华文化仍有条件在当地保留和发展。新闻事业

中国人虽然在19世纪50年代初已到达澳大利亚,但他们多为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华侨华人人口只有一二万,因而起初没有华文报刊。直至19世纪90年代中叶,中国政局发生急剧变革,一些有办报经验的中国人来到了澳大利亚,华侨华人的民族意识日益提高,于是华文报纸应运而生。

起初办的报纸无党派之分,随着中国保皇与共和两派斗争日益激烈,影响所及,澳大利亚的华文报刊也分成两个阵营。

1894年9月1日,孙俊臣与两个白人合股创办第一张华文报——悉尼广益华报。办此份报纸的宗旨是为华侨华人服务,不属任何政治派别。每周发行一次。最初为手写,1897年改为铅字印刷,固定订户800份。每份零售2便士。报馆内兼售外文杂志,1923年停办。

1898年6月29日,余荣等在悉尼创办东华新报(1902年改为东华报),拥护中国维新的主张。曾同共和派报纸展开激烈的论战,1925年停刊。

余荣后转变立场。1914年同郭标发行悉尼的民国报,宣传革命,抨击袁世凯。发行2000份,甚至南太平洋各地也有人订阅。1925年停办。

1921年,悉尼华人共济会发行公报。

在墨尔本,1902年2月发行爱国报,宗旨是鼓励华侨爱国,提高政治意识,主张华人参加当地政治活动,呼吁华侨华人团结。1905年停办。

墨尔本最有影响的华文报是1905年发行的警东新报,是新民启智会机关报。因资金困难于1907年停办。1908年复刊,改为警东报。由中国来的刘月池与黄右公任编辑。此报热情宣传三民主义,抨击保皇思想,是最重要的共和派报纸。1915年停刊。

1915年在墨尔本发行平报,几年后停办。

1919年12月20日,民报创办,1922年迁至悉尼,由中国国民党主办。原为周报,后改为三日刊。其宗旨为:“鼓吹世界大同,促进人类道德,光复固有人权,排斥专制民贼,灌输侨界知识,铲除迷信积习。”1950年停办。成为发行时间最长的华文报。

还有中英文的商报月刊。1950年有公报,一年后停办。1955年悉尼发行周报澳华时报,两年后停办。从此再无一张华文报纸。

由于粤籍华侨华人占多数,粤语流行于华社。上述报纸发表的文章或人名地名译音带有浓重的粤语口音,如将NewSouthWales译为鸟修威,Melbourne译为美利彬等。报纸的经费主要来自广告,而广告多为轮船公司及蔬菜种子及果栏商店,表明当时来往中澳的华侨华人很多,从事蔬菜及水果生意者众。

由于编辑记者及经费短缺,多数华文报只办几年即停止发行。民报因有国民党支持才能维持较长时间。

80年代后,华侨华人人口激增,一些过去在越南等地办过报的有经验报人移居到澳大利亚,为华文报业的复苏创造了条件。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

星岛日报澳洲版。1982年4月创办。系香港星岛报业有限公司在悉尼发行的报纸。

澳洲华声报。系印支华人老报人所创办。1986年5月2日在悉尼发行。原为周报,后改为日报。

新报澳洲版。香港新报报业集团在悉尼发行的华文报。1987年3月创刊。

自立快报。1994年5月20日在悉尼发行,台湾自立报系报纸。是当地第一份彩色中文日报。

上述华文报每期发行三四十版。销售量为一二万份。读者对象包括南太平洋各国华侨华人。主要依靠广告维持。版面之丰富、内容之充实大大超过了过去的中文报。

此外,澳大利亚还有13家周报。还有一些周刊、双月刊、季刊。华人社团还发行月刊、年刊及特刊等等。

目前,平均每10万人拥有一份华文报,加上名目繁多的其他刊物,澳大利亚华文报刊可谓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究其原因,一是有大批懂华语的新移民和留学生,成为华文报刊的主要读者,二是留学生补充了编辑记者的队伍,三是经费来源充足,如有香港、台湾的支持等。

澳华历史博物馆。1985年11月8日在墨尔本唐人街揭幕。主办者为华人社团及当地旅游局。市政府拨款24万元予以资助。陈列各个华人发展历史时期的图片、实物、宗亲会馆锦旗、西安兵马俑复制品等等。举办过各种展览。出版澳华博物馆简讯季刊。

本迪戈中华公会金龙博物馆。1991年建成,耗资325万元。展出当地华人发展历史的实物、相片及表现不同时期的蜡像。展览大厅有香港定做的金龙以及1892年佛山制的旧龙。

中文电视台,悉尼社区电视台的分支机构。1995年2月正式播出。

此外,澳大利亚广播电台每天有数小时的普通话及广东话节目。南澳的华声广播电台由中华会馆及华联会拨款,在民族电台用普通话与粤语播音。这两个电台的华语节目主持人都是华人。六华侨华人经济

澳大利亚华侨华人的职业情况及经济地位可分为四个时期论述。

华人矿工待遇低,受雇者周薪为25-30先令,自由淘金者为12-13先令。华工在废弃矿坑劳动,矿井深达600尺至1000尺不等。设备落后,工时长,劳动强度大。私人淘金并非一帆风顺,正如早期粤籍中国移民谭任沛所言:“乃始淘金,绝不见金”,后经人指点,“始晓开采,而所采又属无多,每日不过一二分金,仅足糊口而已。”为了生存,他们还得干下去。

农忙季节在农牧场劳动者周薪为25-27先令,剪羊毛工每剪100只羊可得15先令。

19世纪80年代后金矿逐步枯竭,华侨华人矿工日渐减少。如维州,1861年为13840人,1871年为6750人,1881年为4476人。20年中减少了1万人。而从事农业及园艺业者在增加。仍以维州为例,1861年为211人,1871年为1181人,1881年为1825人。

华侨华人从事的其他职业尚有:译员、医生、药剂员、旅店工人、司机、书店主、屠夫、理发师、海员、裁缝、工匠等等。

华侨华人除要交人头税、居留税及保护税外,还要交名目繁多的其他苛捐杂税:米税、烟税、执照税等。19世纪50年代维州政府从华侨华人所抽到的税额如下:鸦片税每年2万镑,保护税及人头税2.1万镑。1855年三个月内单是从巴勒拉特等3个矿区所收到的执照费就达12464镑。

种种税务加重了华侨华人的生活负担。

但尽管生活艰辛,生命财产也得不到保障,华侨华人仍节衣缩食,汇钱赡养在家乡的亲属。1854年至1876年间,从维州汇回中国的黄金达88万两,值353多万元。

3.1881年至1945年。此阶段华侨华人主要从事的职业有:

菜园业及其他农业。据1891年调查,在新州、维州及昆州,从事菜园业的约占30%。一般是几个人合伙经营。收成后或肩挑零售,或批发给中间商。新州植物城有6位来自粤省肇庆的华侨华人开发一座菜园,每人每年可赚60镑左右。一般是从天亮干至傍晚,星期日才休息,工作辛苦。

昆州适宜种经济作物。19世纪80年代初,梁姓华人倡办合华种植公司,共有100人集资,每人出25镑,在凯恩斯城附近购置300英亩地,种甘蔗、香蕉、棉花及水稻,还办糖厂,因受政府条例打击及资金短缺而于1887年倒闭。

在新州的阿尔伯里、农德尔以及维州等地有一些华侨华人以种烟草为生。1891年共有464人。1901年只有89人。

进入20世纪,种植蔬菜的华侨华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