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特写:中国建筑理念闪耀悉尼歌剧院 中国悉尼歌剧院在哪

特写:中国建筑理念闪耀悉尼歌剧院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英文中国日报4月22日报道:传统的中国建筑理念激发了悉尼歌剧院的设计灵感。在其60亿美金的内部整修工程中将继续凸显中国建筑风格。

20世纪50年代,年轻的建筑师JornUtzon(约恩·乌松)来中国背包旅游,从大同的佛教庙宇和紫禁城的皇家建筑中找寻设计灵感。一天,一位一脸严肃的警察拦住了这个年轻的丹麦人,要求他出示旅游证件。这个帅小伙回答道“哦,对不起,毛主席没有告诉你吗?我是他的客人,我有特别邀请函。”

多亏了他友善的说辞,这个显而易见的谎话屡试不爽。他的中国行是为设计悉尼歌剧院—这个无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作品做准备。

这座标杆式建筑的帆船、贝壳和海鸥翅膀形状的设计理念来源于乌松的北欧血统。他的父亲是一位造船匠,他的祖先----北欧海盗将老旧船体倒转过来,改造成建筑物的做法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

当我们看到悉尼歌剧院神秘地在悉尼海港上空“漂浮”时,大海的元素在设计中清晰可见,但是设计中运用的中国建筑理念却并不那么显而易见。

通过学习故宫使用的“漂浮效果”和一本有着千年历史的中国建筑手册中介绍的建筑标准,乌松的创作灵感和才能被一并释放出来。

乌松中心主任卡特先生AdrianCarter揭示了中国建筑设计对他创作的影响和毛泽东“邀请”轶闻的细节。他本月来北京为建筑系的学生讲述与这所教育学院同名的天才设计师的故事。

乌松去年底去世,享年90岁。他去世前还一直与澳大利亚的建筑师合作设计大剧院内部改造工程,尽力回归他的原始设计。1966年,由于建造经费与预算之间的冲突,大剧院建成一半时他便辞去了这份工作。他的离开在当时也引起了轰动。澳大利亚上月公布了全新的60亿美元的大剧院整修计划,包括将大剧院的地板下移18米,同时增加新的内部设计。

在他去世前,乌松公布了他心目中理想的带有中国节日风格的颜色。“我非常喜欢西藏寺庙发现的那些色彩,那种近于红色的橘色,那种近于蓝色的紫。我在想,那西藏寺庙屋顶的古铜色,也是非常适合座椅的色彩,”他在接受一家美国杂志采访时说道。

一场特殊的纪念仪式上周在悉尼举行,仪式上他为大剧院设计的红色内部装潢图片投射在舞台上,展示了将来完工后的效果。

富有张力的中国红反射出乌松希望营造的节日、欢庆的气氛。他计划创造一个颜色的盛宴,将观众从平凡的生活中解脱出来,融入剧院的世界。

卡特表示:“他一直着迷于中国建筑物上使用的富有张力、跳动的颜色。他本身就是个很活跃、喜庆的人。”

“在过去的10年中,他一直致力于新作品的创作,并重新推出他的中国理念。将来的某一天,悉尼大剧院的内部设计将越来越贴近乌松的风格。”

乌松最早接触到中国建筑是在学生时代。他看到了一本有插图的宋代建筑手册营造法式,而这本书堪称“建筑学经典”。

卡特表示,这本古书展示了怎样通过几种简单结构的组合建造出各种复杂的结构。从简单的胡同民宅到一座皇家宫殿,也许甚至是一座歌剧院。

乌松太喜欢这本手册了,他特意回中国买了一本,并在歌剧院开工后,将它随身带到了悉尼。根据手册中结构重新组合的原理,遵循这本手册里出现的设计模版和原则,歌剧院屋顶所有的贝壳状制件都是源自一个球体并进行了巧妙组合。他的一个助手透露,他在解释这个设计原理时拿出了一个桔子,将外皮一片片的包开。

故宫“浮云”设计效果同样给乌松以启发,设计出了著名的大剧院白色贝壳外观。

卡特指出,乌松将大剧院和紫禁城的草图画在了一起,这表明在他创作时这座有500年历史的中国皇家宫殿给他以启示。“最近,我买了本建筑系学生用的教科书,封皮上有一张画着紫禁城和悉尼歌剧院的图片,展示了新旧的对比。但我认为学生们没有真正理解这两座建筑物之间的关系。”

乌松在全世界寻找灵感。墨西哥尤卡坦半岛戒台寺巨大的,阶梯状的设计手法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并为悉尼大剧院设计了个巨大墩子作为底座。其他对他产生影响的建筑物包括:伊斯法罕大清真寺的屋顶,摩洛哥有防御工事的村庄和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的日本房屋。

卡特表示,乌松把大自然当作老师并且坚信建筑物应该和周围的环境和谐有机的结合起来。

悉尼歌剧院最强的视觉效果之一就是房顶瓦片的发光效果,仿佛层层白雪上附了如水晶般闪闪发光的冰块。

乌松再次来到中国和日本,查看古老建筑物房顶瓦片和半釉面瓷器的样本。因为他认为建造大剧院的材料必须和经历了时间洗礼的古代建筑物的材料相同。

1973年,悉尼歌剧院对外开放,乌松被邀请参加开幕典礼。然而他拒绝了邀请并再也没有踏上悉尼这片土地。这个设计本来可以使他成为世界上最有创新精神的建筑师之一,却因为此事几乎毁掉了前程。

1957年,当乌松的作品赢得悉尼设计比赛时,他在丹麦以外的地方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设计师。在此后的5年里,他先是在丹麦工作室里指挥,随后举家搬到了悉尼监督工程的进度。

乌松的支持者们认为,新南威尔士州政府低估了工程的造价,当钱越花越多时,项目也被延期了。他成了试图赢得疑心重重的选民支持的政客们的攻击对象。选民们对这座设计激进、造价昂贵的建筑的优点还是心存疑虑。

1966年,政府停止给乌松付费,他离开了澳大利亚,再也没有回来过。

“悉尼歌剧院项目的损失并不是它庞大的预算外花费,”丹麦奥尔堡大学AalborgUniversity设计系教授弗林夫伯格(BentFlyvbjerg)在2005年哈佛设计杂志中指出,“歌剧院工程真正的损失在于过度的花费和冲突导致乌松没能够创造出

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的故事

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系

师从当时丹麦建筑界的领军人物

和芬兰建筑大师AlvarAalto共事过

与这些大师级建筑师共事

是乌松最为重要的发展时期

从不同国家、民族的建筑中

汲取养料,才是最直接有效的学习

美国、印度和澳大利亚等

为他奠定了深厚的建筑学识

游学回国后便为自己设计了住宅

联排式院落——金戈居住区

成了影响他一生的主要因素

他和妻子住在海边的小镇上

那一年他的小儿子刚出生

大儿子詹13岁,女儿琳11岁

虽然1945年已经成立了工作室

要是勉强硬要算一个的话

或许就是他为自己建造的家了

海滨渔村的生活积累所迸发的灵感

乌松一直都清楚记得自己当初

设计悉尼歌剧院时的热情与冲动

“那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

我躺在海边的沙滩上画我的草图

我就用手把它们抹掉再重新画”

从来自30个国家的200多名

乌松的女儿琳和他助手同时尖叫起来

他们喊着:“悉尼!悉尼!”

乌松问:“我是第三名吗?”

他们回答:“不,是第一名!”

当他寄出自己的设计方案时

将要在异域的南半球上演

乌松的设计图纸早已被淘汰

后来建筑大师埃利儿·沙里宁

硬是从一堆废纸中找出了乌松的图纸

他只认可乌松,并说服了其他评委

获悉自己的方案被采用后

乌松也开始以悉尼歌剧院

总建筑师的身份开始工作

悉尼歌剧院初搭建的钢结构-1962年

乌松最早提出的椭圆形抛物线的水泥屋顶设计后来被证实无法施工,他和设计施工团队又耗费了数千小时将设计转化为的半球形幅度设计。歌剧院特殊的造型使得建筑工程极为困难,再加上追求完美的乌松无法忍受丝毫的瑕疵,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建筑经费已经追加到980万澳元近乎追加四成。

也不幸成了一个政治靶子

开工四年后,悉尼歌剧院初成形

上世纪50年代的悉尼还只是一个杂乱的工业城市,当时墨尔本被视为该国的现代文明中心,拥有更雄厚的经济实力,在1956年成功举办了奥运会,拥有更高的国际声誉。虽然当时的新南威尔士州首长卡希尔表示歌剧院与政治无关,也不会因日后的选举结果而有所变化,但悉尼歌剧院最后还是被作为悉尼与墨尔本竞争的重点工程,成了各方政治势力博弈的焦点。

新南威尔士州首长卡希尔不合

且无法继续支付员工工资等原因

他天真的以为政府会留他

但事实却打破了他所有幻想

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带着家人离开了澳大利亚

并发誓永远都不会再踏上

1973年,这座艰难出世的建筑

终于在第10个年头完工了

▲1973年10月20日,悉尼歌剧院终于对外开放

同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然而乌松并没有接到邀请

1978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

是奖章治愈了他“悉尼悲剧”的创伤

歌剧院的后台空间也不合理

甚至有位批评家曾将它形容为

“徒拥三角钢琴的外表里头

就像一个被施了魔咒的城堡

没有任何建筑师愿意对它进行整修

又去找了乌松,让他负责整修

但乌松早已说过不可能再回澳大利亚

乌松的儿子詹和查德·约翰逊

作为歌剧院内的中心装饰品

1999年,乌松与悉尼和解

又设计了悉尼歌剧院的新西柱廊

这一次,英国伊丽莎白二世

在启动仪式上公开表彰了乌松

他还是拒绝了所有返回澳大利亚的邀请

2008年,在乌松90岁生日时

为远在丹麦的约恩·乌松庆生

并邀请他来参观悉尼歌剧院

但乌松以身体状况欠佳为由

这个差点毁了他建筑师生涯的建筑

歌剧院成了全世界公认的艺术杰作

其“形若洁白蚌壳,宛如出海风帆”的造型

14瓣的建筑可以结合成

2003年,在悉尼歌剧院的30周年

乌松被授予了普利兹克建筑奖

“20世纪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

这无疑是对乌松的最高评价

但他却未能亲眼看过建成后

普利兹克奖曾这样评价他:

当之无愧的成为将过去的

这个世纪和永恒不朽的建筑物塑造

在一起的少数几个现代主义者之一

将进行建成以来的最大规模改造

美国剧院设计师SchulerShook

以及德国声学工程师MüllerBBM

一起为悉尼歌剧院进行改造

还专门以乌松的名字命名

专门设计的新型吸声天花板

和反射镜能够更好地向舞台上的表演者

和大厅各处的观众传递声音

并且能够快速适应不同类型的表演

增强了当代音乐表演的音效

琼·苏瑟兰剧场的可靠性

功能性和安全性也将全面升级

建筑创新方面的知识和实验

北部百老汇现有的活动大厅

可举办多达500人的鸡尾酒会

从落地窗就可欣赏到悉尼的壮丽景色

建筑事务所的负责人TimGreer设计

主要是为了来听歌剧的游客

点餐、娱乐放松或者了解整个歌剧院

体验一把站在歌剧院帆上的快感

升级工程将耗时18个月

2023年中开始并预计将在2023年完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