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七台河为什么能走出10位速滑冠军其实七台河烧烤也行

“现在你去倭肯河(注:七台河的‘母亲河’),就知道为啥七台河出冠军了,河面上全是滑冰的。”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说。

在2月5日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2000米混合团体接力赛中,范可新与曲春雨、任子威、武大靖、张雨婷组成的中国队获得本届冬奥会首枚金牌。

在赛后媒体见面会上,范可新说:“短道速滑是一种传承,我们都是七台河人,我希望以后有更多七台河的孩子,能接上我的这一棒。”

七台河为什么能走出10位速滑冠军 其实七台河烧烤也行

2月5日,中国队选手在比赛后庆祝。当日,在首都体育馆举行的北京2024年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混合团体接力决赛中,中国队夺得冠军。 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七台河这个位于中国东北人口不足70万的边陲小城,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

这里先后走出了张杰、杨扬、王濛、孙琳琳、范可新等10位短道速滑冬奥冠军和世界冠军,被誉为“冬奥冠军之乡”。

数据显示,来自七台河的运动员,在不同时期16次打破世界纪录,获得世界级比赛金牌177块。截至2月11日,中国16块冬奥会金牌中,有7块来自七台河培养的运动员。

七台河为什么能?

七台河无疑是中国冬奥会冠军“密度”最大的城市。

在过去的40年里,七台河为中国贡献了近半数的冬奥会金牌,而在国内的各项冰雪比赛中,来自七台河的运动员,更是获得金牌536块。

正因为如此优异的成绩,七台河被授予“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称号,成为中国短道速滑人才的重要来源地。

七台河走出如此之多的冠军,成功关键是什么呢?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七台河市体育局副局长王宏斌不止一次地谈到“热爱”这个词。

七台河城市风光。图/图虫创意

七台河市位于中国东北边陲,完达山山脉西端,倭肯河和挠力河蜿蜒而过,每年有4个月气温在零下20度,气候和地理条件非常适合开展各种冰上运动。

冰雪覆盖的冬天,让这里形成了独特的运动氛围,小到四五岁的孩子,大到六七十岁的老人,都会驰骋于冰雪之上,享受冰雪运动带来的快乐。

当地人对于冰雪运动的热爱,成为七台河冰雪运动发展的坚实基础。

在七台河有众多露天冰场免费向公众开放,“每一块冰场都是滑冰爱好者自发浇制和维护保养的,免费向市民开放。”七台河市滑冰协会一位会员说。

而谈到七台河短道速滑的成功,孟庆余是绕不开的名字。已故功勋教练孟庆余被称为七台河市短道速滑事业的奠基人和开创者。

“如果七台河短道速滑的成功有原因,那就是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则源于一个叫孟庆余的人。”七台河少儿短道速滑业余体校教练赵小兵说。据孟庆余的妻子韩平云介绍,孟庆余学生时代就热爱滑冰。1969年1月,孟庆余被分配到七台河当煤矿工人,1972年,热爱滑冰的他代表七台河参加冰上运动会,并一举夺得1500 米、3000 米和5000 米3项冠军。

随后孟庆余被调入市体委,成为七台河市的短道速滑教练。速滑队刚组建的时候,没有像样的冰场,孟庆余就自己浇冰场。

王宏斌向中国新闻周刊讲述,当时设施条件不好,孟庆余就领着学生拿自制的大铁桶,放在爬犁上去浇冰,还一度到哈尔滨租房子“借冰训练”。直到2013年七台河短道速滑馆建成之后,训练条件才大幅改善。

更关键的是,在1987年,孟庆余力排众议将七台河重点项目从早前的速度滑冰,转为短道速滑,并且主攻女子项目,培养出了张杰、杨扬、王濛、孙琳琳、范可新等短道速滑名将。

王宏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时国际上短道速滑刚刚兴起,还没有列入奥运会项目,七台河就已经把重点转到短道速滑,奠定了基础。

2006年孟庆余因交通事故殉职。他去世后,由他亲手选拔和培养起来的一批优秀教练员、运动员接过他的秒表,张杰就是其中之一。

张杰现在是七台河职业学院短道速滑训练中心主教练,她的队伍中不仅有七台河当地的小运动员,也有来自贵州、甘肃、内蒙古等其他省份的运动员。

“我们每天11时至17时都要进行滑冰技能训练。”张杰说,“只有日积月累,踏踏实实苦练滑冰技能,才能真正培养出高水平的滑冰人才。”

2014年,七台河开始探索“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建短道速滑特色学校,将短道速滑基础人才放在校园培养。

王宏斌介绍,通过“体教结合”的模式,七台河形成了从学校到专业队,从业余到职业的培养、输送和层层选拔短道速滑人才的机制。

截至目前,七台河市共有11所短道速滑特色学校,组建了15支短道速滑训练队,拥有专职教练员20多人,在训运动员达到430多人,是中国短道速滑项目后备人才储备最充裕的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在七台河学习滑冰是免费的。除了需自费购买必备的装备器材,冰场与教练培训都不需要花一分钱。

当地的学校广泛开展速滑课,每周一节在室内外冰场进行上冰训练。据介绍,当地政府还根据情况,定期为短道速滑特色学校提供头盔、服装等装备和冰鞋。

在七台河每个学校都有浇冰场。王宏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2014年开始当地政府要求每个学校都有浇冰场,并且给予财政支持,每浇一块冰场额外补助3万元。

在室外冰场滑冰的七台河市民。图/中新图片

同时为了激发更多孩子的上冰热情,七台河市把滑冰这项冬季体育运动纳入中考的考试行列。

此外,当地还建有一座短道速滑冠军馆,用以展示七台河40余年滑冰事业发展历程。历年来运动员们用过的冰刀,七台河运动员的职业生涯介绍,以及各大赛事中获得的奖牌,展馆里都有呈现。每年开学季的时候,当地都会组织学生们来此参观。

七台河短道速滑青年队队员杨婧茹说:“我的偶像就是家乡人王濛,我想像她一样,拿奥运冠军!”拿奥运冠军,这是很多七台河运动员从小就种下的共同梦想。

“冠军之乡”的另一面

“冬奥冠军之乡”之外,七台河也是一座因煤而生、缘煤而兴的工业城市。1910年勃利煤田的发现,是七台河现代文明的开端,城镇由煤矿业而兴起。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大量开采七台河煤田,为这座偏远小城带来了持续的生机。从1958年开发建设,七台河累计为国家贡献超过6亿多吨优质原煤,是中国重要的煤炭、电力生产基地,东北最大的优质焦煤和焦炭生产基地、煤化工生产基地。

1983年七台河晋升为省辖市,与鸡西、双鸭山、鹤岗并称为“黑龙江四大煤城”。

七台河煤炭及煤炭相关产业一度占全市GDP总量的50%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0%、税收的70%、就业人口的60%。

如今,七台河可开采的煤炭资源明显减少。2009年国务院确定七台河市为第二批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与很多资源型城市一样,七台河也面临转型困境。

如何摆脱“一煤独大”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是七台河如今需要回答的问题。

近年来,七台河聚焦煤炭精深加工、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谋求城市转型,而打造融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冰雪旅游及冰雪经贸开发为一体的冰雪旅游文化产业,是七台河摆脱转型困境的选择之一。

2021年12月,连通牡丹江与佳木斯,经停七台河的牡佳高铁正式通车,七台河迈入高铁时代。这使得从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到七台河的通勤时间被缩短到3小时内。

“高铁贯通后,为七台河市引客入城提供了更加便利的交通条件,游客越来越多。”七台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艾丽杰说。

2021年七台河GDP实现231.4亿元,在黑龙江13个地市中排名第12;名义增速12.11%,高于全省增速平均值,排名全省第二。

自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2024年冬奥会后,尤其是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冰雪运动。

这对冰雪资源丰富的“冠军之乡”七台河来说,自然是难得的转型机遇。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到2025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

国际经验的研究显示,人均GDP超过0.8万美元之后,滑雪人口开始高速增长,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之后,滑雪人口的增长将步入爆发期,高速增长期将维持10年以上。2021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25万美元。

具体到冰雪旅游为例,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0-2021冰雪季中国冰雪旅游人数达2.54亿人次,预计2021-2024冰雪季将达到3.05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有望达到3233亿元。

这份报告尤其看好东北、京津冀、新疆三个区域的冰雪旅游潜力。其中,东北地区有望在2025年实现3亿冰雪旅游人次、5000亿元收入。

在中国旅游研究院战略所副研究员韩元军看来,消费升级给予了冰雪资源一流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契机。但当前冰雪资源丰富地区,还面临着“一流资源,二流管理,三流服务”的客观现实。

有分析指,如果七台河能够把握冰雪经济带来的巨大商机,制定符合地方禀赋特点的冰雪经济发展战略,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擦亮“冠军之乡”品牌,相信能够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冰雪经济特色发展之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