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刘学州事发海边堆满鲜花和甜品支持关闭所有网络暴力!

伴随着刘学州的遗体被火化,关于他的一切将永远定格在媒体叙述里,成为人们叹惋、心疼、感怀的终极指向。只是我们很清楚,人们在追溯刘学州的不幸时,除却是在追溯曾经的那个鲜活生命,更多应该是为同类的不幸和同类的恶意感到不该。 不过有必要说明的是,人们在刘学州事发的海边堆满鲜花和甜品,在意味着直接性的悼念之外,它本身也表明善意的绵延不绝。要知道鲜花和甜品背后都是实实在在的人,虽然每个人悼念的初衷不完全一样,但却很真实地告诉我们:善意永流传。

在这个事情上,陌生人对刘学州的情感可以说是抽象的,其中既有指向逝者的部分,也有指向生者的部分。因为当刘学州的命运被凝结成悲剧故事时,便说明如此悲剧已成人类教训。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被亲生父母弃养即使是刘学州悲凄命运的底色,但是那些陌生的恶意,却依然足以让悲凄走向悲惨。在这个问题上,虽然谈绝对逻辑有些牵强,但是对于身处困境中的人,确实难以招架恶言恶语,何况刘学州“出走人间”时才15岁。 平心而论,任何人发现自己被亲生父母抛弃的真相后,都可能会陷入短暂的恍惚,甚至身份的焦虑。如此之下,当刘学州再次遭遇抛弃时,自然是绝望的,尤其对于“因亲生父母添油加醋颠倒黑白被网暴”的事情,完全可称之为刘学州的“人间不值得”。 坦白讲陌生的恶意可能出于热闹,也可能出于无聊,因为它本身属于社交舆论灰暗的部分,可以去治理,但不太可能彻底禁绝。而对于刘学州的亲生父母来讲,如果说因为没有养育所以没有实质情感还可理解,但是基于朴素的血亲关联,他(她)们为何会“添油加醋颠倒黑白”,这就让人有些难以理解。 在这个问题上,虽然可以用世俗秩序间的“身不由己”来笼统地进行解释,但是作为血亲关系来讲,怎么忍心去伤害呢?当然有人会拿“要房风波”说事儿,认为刘学州跟亲生父母闹掰主要是利益问题。 可就刘学州的遗书来看,更多是想要个“家”(主要是关系意义上的概念,当然要是有物质意义的补偿更好)。简言之,刘学州希望认亲后能感受到亲生父母的善意。这里之所以不谈爱,主要是以当初的抛弃行为而言的,因为但凡亲生父母对刘学州有爱,就不至于抛弃。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世俗的婚恋秩序下,亲子关系要想走向爱的层面,前提是家庭关系必须稳定。要不然父母会因现实的衡量去取舍亲子关系。因为直到现在,很多夫妻离婚时,依然会直戳戳地问孩子:你到底跟谁? 另外不少人追问,刘学州“出走人间”后,亲生父母会感到难过吗?对于这个问题,无论亲生父母之前态度如何,想必都是会难过的(这跟爱不爱无关)。毕竟死去的孩子跟自己是有关系的,而且关系还很近。 因为人就是这般奇怪,只有等到那个人没了后,才会突然觉得曾经的纠缠不值得。只是也如一些人所强调的,刘学州跟亲生父母的风波之所以会失控,就在于双方都没有面对舆论的经验,完全是被舆论牵着走的情况。 这使得双方本来是常规的争执也会被放大成道德性争执。以至于,不仅双方的争执会被是非化,就连各自的人品也会被是非化。如此之下,各方如果不能有效回避肆意的舆论恶意,很容易被舆论所伤。 只是我们要清楚,即便“刘学州事件”看起来可溯源,但是依然要搞清楚“亲生父母和刘学州的风波”是一回事儿,舆论涉入“亲生父母和刘学州的风波”又是另一回事儿。如果说“亲生父母和刘学州的风波”让刘学州感觉到些许身份焦虑,那么舆论涉入层面的恶意,显然是在强化“人间不值得”。 很多时候人们总说这世间好人多,言外之意“善意永流传”。但是很多善意,却只留给抽象的生命意义。毫不夸张地讲,如果那些“鲜花和甜品”般的善意发生在刘学州“出走人间”前,很可能他会改变主意。 就此而言,如果说“善意永流传”,我们希望它发生在悲剧之前,因为比起对失去的悼念,我们更希望看到悲剧被更好地弥合。至于那些曾经对刘学州施加恶意的人们,如果可以还是要知错认错,哪怕独自面对自己也是必要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