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中国海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预测 西北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中国海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预测

随着上述政策的落地,海南旅游行业得到了快速复苏,根据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阳光海南网发布的旅游统计数据,2023年1-10月海南省共接待游客4,610.44万人,比上年同期相比下降29.40%;实现旅游总收入601.60亿元,同比下降27.60%,降幅较2023年1-6月明显收窄2023年1-6月海南省接待游客量同比下降49.00%,旅游总收入同比下降53.60%。

6海南旅游业的竞争格局:海南旅游产业规模的逐步扩大,旅游设施不断完善,游客接待量不断提高。2023年全年,海南接待游客8,311.2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0%。其中过夜游客6,824.51万人次,增长7.8%。实现旅游总收入1,057.80亿元,比上年增长11.3%。从游客构成看,国内游客8,167.6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9%。入境游客143.5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6%。

截至2023年10月底,海南省拥有2A级及2A级以上景区67个,其中5A级景区共有6个,而发行人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是其中之一。

海南5A级景区情况分析

近年来,海南省不仅在发展旅游业中逐步整合优化传统的观光旅游项目,而且根据旅游资源特点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精心营造旅游热点,突出发展休闲度假、会议旅游、节庆活动等能充分体现海南自然、文化历史特色的各种专项旅游产品,有效提升了旅游产品竞争力。

2023-2027年中国海南省旅游行业现状分析及赢利性研究预测报告

第一章海南省旅游行业概述

第一节海南省旅游行业定义

第二节海南省旅游行业发展历程

第三节海南省旅游产业链分析

第二章我国海南省旅游行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中国海南省旅游行业发展概述

一、中国海南省旅游行业发展历程

二、中国海南省旅游行业发展面临问题

第二节我国海南省旅游行业发展状况

一、2023-2023年中国海南省旅游行业发展回顾

二、2023-2023年海南省旅游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三、2023-2023年我国海南省旅游市场特点分析

第三节中国海南省旅游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一、2023-2023年中国海南省旅游市场规模分析

二、2023-2027年中国海南省旅游市场规模预测

第三章中国海南省旅游行业区域市场分析

一、2023-2023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二、2023-2023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三、2023-2027年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四、2023-2027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五、2023-2027年行业投资风险预测

第四章海南省旅游行业投资与发展前景分析

第一节2023-2027年海南省旅游行业投资情况分析

一、2023-2027年总体投资结构

二、2023-2027年投资规模情况

三、2023-2027年投资增速情况

四、2023-2027年分行业投资分析

五、2023-2027年分地区投资分析

第二节海南省旅游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一、海南省旅游投资项目分析

二、可以投资的海南省旅游模式

三、2023-2027年海南省旅游投资机会

四、2023-2027年海南省旅游投资新方向

第三节海南省旅游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一、海南省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二、我国海南省旅游市场蕴藏的商机

三、海南省旅游市场发展前景

四、2023-2027年海南省旅游市场面临的发展商机

第二部分市场竞争格局与形势

第五章海南省旅游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海南省旅游行业集中度分析

一、海南省旅游市场集中度分析

二、海南省旅游企业集中度分析

三、海南省旅游区域集中度分析

第二节海南省旅游行业主要企业竞争力分析

一、重点企业资产总计对比分析

二、重点企业从业人员对比分析

三、重点企业全年营业收入对比分析

四、重点企业利润总额对比分析

五、重点企业综合竞争力对比分析

第三节海南省旅游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一、2023-2023年海南省旅游行业竞争分析

二、2023-2023年我国海南省旅游市场竞争分析

三、2023-2027年国内主要海南省旅游企业动向

第六章2023-2027年中国海南省旅游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第一节海南省旅游行业发展概况

一、海南省旅游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二、海南省旅游行业投资现状分析

三、海南省旅游行业总产值分析

第二节2023-2023年海南省旅游行业市场情况分析

一、海南省旅游行业市场发展分析

二、海南省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

三、海南省旅游市场规模分析

第三部分赢利水平与企业分析

第七章中国海南省旅游行业整体运行指标分析

第一节2023-2023年中国海南省旅游行业总体规模分析

第二节2023-2023年年中国海南省旅游行业财务指标总体分析

第八章海南省旅游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一节2023-2023年中国海南省旅游行业利润总额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

第二节2023-2023年中国海南省旅游行业销售利润率

二、不同规模企业销售利润率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利润率比较分析

第三节2023-2023年中国海南省旅游行业总资产利润率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总资产利润率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总资产利润率比较分析

第四节2023-2023年中国海南省旅游行业产值利税率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产值利税率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产值利税率比较分析

第九章海南省旅游行业重点企业发展分析

第十章海南省旅游行业投资策略分析

第二节行业投资形势分析

第三节海南省旅游行业投资效益分析

一、2023-2023年海南省旅游行业投资状况分析

二、2023-2023年海南省旅游行业投资效益分析

三、2023-2027年海南省旅游行业投资方向

四、2023-2027年海南省旅游行业投资建议

第四节海南省旅游行业投资策略研究

一、2023-2023年海南省旅游行业投资策略

二、2023-2027年海南省旅游行业投资策略

第十一章海南省旅游行业投资风险预警

第一节影响海南省旅游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海南省旅游行业投资风险预警

一、2023-2027年海南省旅游行业市场风险预测

二、2023-2027年海南省旅游行业政策风险预测

三、2023-2027年海南省旅游行业经营风险预测

四、2023-2027年海南省旅游行业技术风险预测

五、2023-2027年海南省旅游行业竞争风险预测

六、2023-2027年海南省旅游行业其他风险预测

第五部分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及业内专家发展趋势与规划建议

第十二章海南省旅游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节2023-2027年中国海南省旅游市场趋势分析

一、2023-2023年我国海南省旅游市场趋势总结

二、2023-2027年我国海南省旅游发展趋势分析

第二节2023-2027年海南省旅游产品发展趋势分析

一、2023-2027年海南省旅游产品技术趋势分析

二、2023-2027年海南省旅游产品价格趋势分析

第三节2023-2027年中国海南省旅游行业供需预测

一、2023-2027年中国海南省旅游供给预测

二、2023-2027年中国海南省旅游需求预测

第四节2023-2027年海南省旅游行业规划建议

一、海南省旅游行业“十三五”整体规划

二、海南省旅游行业“十四五”发展预测

三、2023-2027年海南省旅游行业规划建议

第十三章海南省旅游企业管理策略建议

一、海南省旅游价格策略分析

二、海南省旅游渠道策略分析

第三节提高海南省旅游企业竞争力的策略

一、提高中国海南省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二、海南省旅游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方向

三、影响海南省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及提升途径

四、提高海南省旅游企业竞争力的策略

第四节对我国海南省旅游品牌的战略思考

一、海南省旅游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

二、海南省旅游企业品牌的现状分析

三、我国海南省旅游企业的品牌战略

四、海南省旅游品牌战略管理的策略返回搜狐,查看

2023年中国全域旅游业发展现状:全域旅游推动旅游消费 旅游业态全面升级

当前位置:前瞻产业研究院»经济学人»研究员专栏2023年中国全域旅游业发展现状:全域旅游推动旅游消费旅游业态全面升级UVc分享到:柯素芳•:00:12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E26619G02023-2028年中国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23-2028年中国旅游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23-2028年中国旅游产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分析报告2023-2028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23-2028中国主题公园旅游最佳商业模式分析与开发策略报告2023-2028年中国养生旅游产品开发模式与区域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全域旅游,壮大旅游产业”。国家与地方政策、良好的经济环境、社会观念和社会结构的改变以及技术共同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目前我国全域旅游取得显著效果,2023年我国旅游收入与接待游客数量均得到快速增长,2023年,旅游业对我国GDP贡献达9.94万亿元,中国旅游业对全球GDP的综合贡献高达10.3566万亿元。

全域旅游已成为国家战略,全国上下形成了特色突出、百花齐放的全域旅游创建格局。不论是中央层面,还是国家旅游局,都对全域旅游工作表达了充分肯定,提出了行动指导。从中央、李金早局长、国家旅游局层面对全域旅游最新政策进行了介绍,对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评定及验收标准以及全国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解读。目前,全国已确定500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全域旅游已成为国家重点战略,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从空间上来看,全域旅游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的四川、云南、新疆等地区,与我国旅游热点区域基本符合。其中,东部地区132家,平均每省约13家,总面积19.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341万。中部地区142家,平均每省约12家,总面积27.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727万;西部部地区170家,平均每省约14家,总面积10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082万;东北地区56家,平均每省约9家,总面积3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708万。

全域旅游发展进程及经营效益

全域旅游首次由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在2023年8月中下旬举办的全国旅游工作研讨班上作为全国战略提出。2023年其进一步完善了全域旅游的定义。目前,全国大规模试点推进全域旅游项目,从我国全域旅游的发展历程来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根据旅游局发布的2023全域旅游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500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亿人次,约占全国旅游人数的40.5%,同比增长20%,全域旅游总收入1.7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接待过夜的国内外游客7.3亿人次,占接待总人数的40%,同比增长21%。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值为21.5%,一些旅游业发达的创建单位甚至高达40%以上。2023年全域旅游人数达22.43亿人数左右,全域旅游总收入为2.41万亿元。

全域旅游推动旅游消费中国旅游业贡献位居世界第二

随着从中央到地方,多项有关全域旅游扶持政策、新举措密集落地,旅游消费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发展全域旅游,推进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效益最大化,已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2023年旅游业对中国GDP的综合贡献为9.94万亿元,占国内GDP总量的11.0%;国内旅游人数达到55.39亿人次。据测算,2023年,国内旅游人数达60.6亿人次左右,同比增长9.41%。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根据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数据统计,2023年中国旅游业对全球GDP的综合贡献高达10.3566万亿元(15090亿美元),综合贡献仍居世界第二位。

全域旅游促进产业融合旅游业态全面升级

在各省市全域旅游规划顶层设计下,旅游不断与农业、交通、教育、工业、健康、冰雪等行业跨界融合,红色旅游、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温泉旅游、康养旅游、冰雪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新产品的竞相发展,也促使旅游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旅游业态全面升级。

据统计,2023至2023冰雪季中国冰雪旅游人数达到2.24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约为3860亿元;2023年温泉旅游总收入约为2493亿,全年接待总人次约为7.85亿人次;乡村旅游2023年接待人次超32亿,营业收入超过8500亿元;红色旅游2023年出游达6.6亿人次,占全国国内旅游总人次的11.92%,收入达4257.78亿元,占同期全国国内旅游总收入的7.13%。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2023年中国云南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云南旅游收入主要来源为国内旅游[图]

数据来源:云南发展公报、智研咨询整理

云南旅游收入主要来源为国内旅游,2023年云南国内旅游收入为8698.97亿元,国际旅游收入为292.47亿元;2023年云南国内旅游收入为10679.51亿元,国际旅游收入为355.69亿元。

2023-2023年云南国内及国际旅游收入

数据来源:云南发展公报、智研咨询整理

2023年云南国内旅游收入占云南旅游收入比重为96.75%,国际旅游收入占比仅为3.25%;2023年云南国内旅游收入占云南旅游收入比重为96.78%,国际旅游收入占比仅为3.22%。

2023-2023年云南国内及国际旅游收入占云南旅游收入比重

数据来源:云南发展公报、智研咨询整理

近年来,云南大力推进旅游开发与文化、生态、城镇、乡村建设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拓展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空间,努力打造品牌旅游目的地,云南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不断增强。2023年云南接待海外入境旅客1484.9万人次,接待国内旅客79977.8万人次。

2023-2023年云南接待游客数量

数据来源:云南发展公报、智研咨询整理

2023年昆明为云南省旅游收入最高的地区,达到2180.08亿元,其次为丽江,收入为998.45亿元;排名第三的为大理,旅游收入为795.82亿元;红河及西双版纳的旅游收入为699.22亿元、671.14亿元。

2023年云南各地区旅游收入(亿元)

数据来源:云南年鉴、智研咨询整理

2023年云南省国内旅游人数最多的地区为昆明,旅游人数达到15911.23万人次;其次为红河,国内旅游人数达到5662.67万人次;大理、丽江及楚雄紧跟其后,国内旅游人数分别为4606.27万人次、4523.88万人次、4454.76万人次。

2023年云南各地区国内旅游人数(万人次)

数据来源:云南年鉴、智研咨询整理

2023年昆明为云南省海外旅游人数最多的地区,2023年昆明海外旅游人数为142.20万人次;丽江紧跟其后,海外旅游人数为119.42万人次,大理、迪庆及西双版纳的海外旅游人数为104.58万人次、90万人次、58.72万人次。

2023年云南各地区海外旅游人数(万人次)

数据来源:云南年鉴、智研咨询整理

云南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发展时间长,对其他行业带动能力强。随着经济发展,游客人数增多,云南旅游业迎来重要发展机会。但与此同时,周边旅游地也在与云南进行激烈竞争,而云南自身的旅游发展,也存在口碑下滑、发展不均匀等发展问题。

数据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云南是一个旅游大省,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带给云南人们发展的新方向。特别在精准扶贫、旅游扶贫的大背景下,云南要正视乡村旅游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已有的旅游资源,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加强旅游宣传,大力开发海内外客源。

云南旅游发展问题的解决策略

数据来源:智研咨询整理返回搜狐,查看

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3

近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3-2023,对国内旅游的市场规模、客源地、目的地和旅游流等进行了系统分析。报告表明,城镇居民和高学历人群是我国最主要的旅游客源市场,占比分别达到72.15%和42.27%。国内旅游呈现本地化、近程化特征,省内旅游客流占国内旅游客流的81.24%,且81%的省际旅游客流为相邻省份间的旅游流动。

报告显示,国内旅游经济景气指数下降,2023年前三季度的旅游经济运行综合指数分别为95.6、97.8、85.6,环比分别下降3.3、上升2.2、下降12.2,总体处于景气荣枯线(100)之下。国内旅游市场小幅度收缩,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人数20.94亿人次,比2023年同期减少5.95亿,同比下降22.1%。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总消费1.72万亿元,比2023年同期减少0.65万亿元,同比下降27.2%。预计2023年第四季度国内旅游人数6.85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0.63万亿元。

报告显示,本地游和周边游成为重要形式。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3年国内旅游的出游距离和目的地游憩半径明显收缩,近程旅游和本地休闲成为国内旅游的空间特征。国内旅游呈现出短时间、近距离、高频次等新特征,“轻旅游”“微度假”“宅酒店”等成为新亮点。

报告还显示,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受到青睐。2023年在冬奥会的带动下,以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为代表的户外体育运动活跃,滑雪、露营、登山、徒步、骑马、滑草、漂流等活动成为人们亲近大自然的新兴玩法。2023年夏季国内多地高温,滨水休闲、生态康养、乡村田园、都市休闲、避暑旅居等旅游产品受到游客喜爱。

报告显示,中老年旅游者成为重要客源。2023年45岁以上的中老年旅游者合计出游11.94亿人次,占据了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36.81%。与此同时,14岁及以下青少年旅游者增速较快。“一老一小”成了国内旅游的亮点和重点,老年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行等具有广阔前景。

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3-2023

2023中国旅游集团化发展论坛于12月11-12日以线下线上相结合方式召开。论坛主题为“政策促进、产业创新与旅游复苏”,由中国旅游研究院和中国旅游协会共同主办,开元旅业集团和祥源控股集团协办。11日上午旅游市场数据和产业研究报告发布环节,我院规划与休闲研究所黄璜博士代表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3-2023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依托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的旅游经济监测与预警数据、旅游客流数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数据、各省份旅游统计数据等资料,对国内旅游的客源市场、目的地市场、旅游流动特征等进行了研究。

一、国内旅游发展基础和成就

1.国内旅游人数较2023年快速增长

2023年,随着国内疫情形势的好转,旅游市场呈现积极复苏态势。国内旅游者出游32.46亿人次,比2023年增长12.8%。其中,城镇旅游者国内出游23.42亿人次,增长13.4%;农村旅游者国内出游9.04亿人次,增长11.1%。

图12011-2023年国内旅游市场规模

新冠疫情仍然是导致国内旅游市场需求波动的最主要因素。从2023年的四个季度来看,国内旅游增长呈现出“波动明显”和“先急后缓”的特征。2023年第一季度国内旅游出游人数达到10.24亿人次,占全年出游总人数的31.5%,而第四季度国内旅游出游人数为5.57亿人次,仅占全年的17.2%。

2.国内旅游收入超疫情前一半

2023年国内旅游收入2.92万亿元,比2023年增加0.69万亿元,增长31.0%恢复到2023年的51.0%。。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2.36万亿元,增长31.6%;农村居民旅游消费0.55万亿元,增长28.4%。

3.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接近疫情前水平

2023年国内旅游人均每次旅游消费899.28元,比2023年增加125.14元,增长16.2%,已接近疫情前2023年953.23元的水平。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每次旅游消费1009.57元,比2023年增长16.0%;农村居民人均每次旅游消费613.56元,比2023年增长15.7%。

二、国内旅游发展现状与展望

1.国内旅游经济景气指数下降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经济运行课题组研究,2023年前三季度的旅游经济运行综合指数(CTA-TEP)分别为95.6、97.8、85.6,环比分别下降3.3、上升2.2、下降12.2,总体处于景气荣枯线(100)之下。

2.国内旅游市场小幅度收缩

根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统计,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人数20.94亿人次,比2023年同期减少5.95亿,同比下降22.1%。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总消费1.72万亿元,比2023年同期减少0.65万亿元,同比下降27.2%。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预计2023年第四季度国内旅游人数6.85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0.63万亿元。

图22023年各季度国内旅游人数和收入

3.节假日旅游市场平稳有序

2023年元旦、春节、清明节、五一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等节假日的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比2023年有一定程度减少。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严格落实常态化防疫要求,引导游客理性、安全、文明出游,保障了节假日旅游市场运行的平稳有序。全年节假日旅游呈现出稳开、低走、缓升的态势。

图32023-2023年节假日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

4.本地游和周边游成为重要形式

受新冠疫情多点散发、局部地区规模爆发的影响,2023年国内旅游的出游距离和目的地游憩半径明显收缩,近程旅游和本地休闲成为国内旅游的空间特征。国内旅游呈现出短时间、近距离、高频次等新特征,“轻旅游”“微度假”“宅酒店”等成为新亮点。

图42023年节假日出游及目的地游憩半径

5.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受到青睐

2023年在冬奥会的带动下,以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为代表的户外体育运动活跃,滑雪、露营、登山、徒步、骑马、滑草、漂流等活动成为人们亲近大自然的新兴玩法。2023年夏季国内多地高温,滨水休闲、生态康养、乡村田园、都市休闲、避暑旅居等旅游产品受到游客喜爱。

三、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特征

1.城乡客源市场呈二元结构

从城乡划分来看,城镇居民仍然是我国国内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2023年城镇旅游者国内出游23.42亿人次,占比72.15%;农村旅游者国内出游9.04亿人次,占比27.85%。在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率持续提升和人口城镇化稳步推进的背景下,预计我国城镇旅游者占据国内旅游客源市场主体的特征还将长期持续下去。

2.东部地区客源市场超全国一半

综合考虑国内旅游者的出游次数和停留时间等因素,2023年东部地区占据了51.44%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场,西部地区占据了24.47%,中部地区占据了21.57%,而东北地区仅占2.52%。东部地区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场,是国内旅游的主要客源地和旅游市场营销的重点目标区。

分省份看,2023年浙江、重庆、广东、江苏、湖南等省市具有最大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场规模,上海、重庆、浙江、北京、江苏等省市具有最高的国内旅游出游率。

图52023年国内旅游客源市场规模和国内出游率指数

3.中老年旅游者成为重要客源

2023年45岁以上的中老年旅游者合计出游11.94亿人次,占据了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36.81%,成为了国内旅游市场的重要客源。与此同时,14岁及以下青少年旅游者增速较快,“一老一小”成为了国内旅游的亮点和重点,老年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行等具有广阔前景。

图62023年国内旅游者年龄分布

4.国内旅游者呈现出高学历特征

我国国内旅游者呈现出高学历化的趋势。2023年,具有大专、大学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国内旅游者占比为42.27%。如果仅考虑城镇国内旅游者,高学历旅游者所占比重则高达50.49%。

四、国内旅游目的地市场特征

1.东部旅游目的地收入占全国近四成

2023年,全国各地区国内旅游收入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国内旅游收入为57344.68亿元,占全国总收入的38.55%。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国内旅游收入分别为38806.71亿元和44440.64亿元,分别占全国总收入的26.09%和29.87%。国内旅游收入最少的为东北地区,为8172.91亿元,仅占全国总收入的5.49%。

2.西部地区旅游接待人数逐步接近东部

2023年,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国内旅游接待人数差距较小,分别为39.86亿人次和39.44亿人次。中部地区的国内旅游接待人数为37.59亿人次。东北地区的国内旅游接待人数最少,仅为7.12亿人次。东北地区受到疫情影响严重且近两年恢复速度较慢,与其他三大旅游目的地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风险。

3.东部地区旅游人均消费大幅领先

2023年各地区的国内旅游人均消费仍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东部地区的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最高,达到1438.81元。其次是东北和西部地区,国内旅游人均消费分别为1148.44元和1126.71元。而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最少的是中部地区,为1032.23元。

1.省内旅游客流占国内旅游客流八成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2023年国内旅游客流呈现出显著的本地化、近程化特征。近程的省内旅游客流占到了全部国内旅游客流的81.24%,而远程的省际旅游客流仅占18.76%。

2.省际旅游客流集中在相邻省份之间

省际旅游流动表现出相邻省份间互为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特征。在2023年的全国前100条省际旅游客流中图7,有81条旅游客流为相邻省份之间的旅游流动,仅有19条旅游客流为非相邻省份之间的旅游流动。

图72023年全国前100条省际旅游客流示意图

3.省内旅游客流集中在人口大省

2023年,全国省内旅游客流量排名前10位的省份从大到小排序分别为河北省、江苏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陕西省。

4.全国前10大省际旅游客源地

2023年,按照省际旅游客流流出量计算,全国排名前10位的省际旅游客源地从大到小排序分别为河南省、广东省、山东省、河北省、四川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贵州省、江西省。

5.全国前10大省际旅游目的地

2023年,按照省际旅游客流流入量计算,全国排名前10位的省际旅游目的地从大到小排序分别为江苏省、广东省、河北省、浙江省、四川省、安徽省、湖南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

责任编辑:陈璐

鄂尔多斯旅游业发展现状

摘要:鄂尔多斯在全域旅游以及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号召下,凭借浓郁的民俗风情以及优越的自然景观,着力打造休闲度假旅游胜地,通过发展区域旅游,在经济层面,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转型,提高经济竞争力;在社会文化层面,继承发扬民族特色文化,把鄂尔多斯文化推向世界。

鄂尔多斯在全域旅游以及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号召下,凭借浓郁的民俗风情以及优越的自然景观,着力打造休闲度假旅游胜地,通过发展区域旅游,在经济层面,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转型,提高经济竞争力;在社会文化层面,继承发扬民族特色文化,把鄂尔多斯文化推向世界。

一、鄂尔多斯的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结构转型,创新强市”的战略实施下,鄂尔多斯加快产业转型的步伐,提出“大旅游”的发展战略,围绕“成吉思汗长眠地,鄂尔多斯蒙古风”的城市旅游形象,主打“天骄圣地、大漠风光、民族风情,休闲避暑”四大旅游产品,着力构造“五区二线一中心”的旅游发展格局,贯彻实施“区域合作、提升五区、构造一带、放飞两翼”的旅游产品空间布局的建设原则,力图把鄂尔多斯建设成为北疆富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伴随1984年响沙湾和1985年成吉思汗广场相继开放,鄂尔多斯的旅游业拉开帷幕,从此,鄂尔多斯旅游高举“发展”的大旗,不断开发自然旅游资源的同时,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在众多发展战略及政策的引导下,形成了以鄂尔多斯草原风光和响沙湾沙漠风情为主的自然资源,以成吉思汗蒙古文化和鄂尔多斯婚礼民俗文化为主打的人文旅游资源。在资源数量的表现形式上,截止2023年底,全市共有国家A级景区和工农业示范点47家,其中,包括成吉思汗陵和巴图湾两家国家AAAAA级景区和21家AAAA级景区、4家工农业示范点。

随着旅游市场及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出行方式的选择日益多元化,旅游交通也呈现新态势。对于小交通来说,鄂尔多斯市内交通不断完善,2023年5月,举办了“旅游专车”启动仪式,保证了每条旅游干线的安全畅通的同时,实现了旅游专车线路的全覆盖,及各景区间的通畅度。在大交通方面,截止2023年,鄂尔多斯为潜在旅游者提供了客车、火车、动车及飞机等出行工具的选择。

随着经济日益繁荣,鄂尔多斯市市委、市政府实施政府主导和社会联动的发展政策,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民间资本参与旅游,调动社会对旅游的积极性。截止2023年,全市共有星级饭店33家,其中,五星级饭店1家,四星级饭店8家,共有98家旅行社,包括5家国际社,旅游直接从业人员有3万多人。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旅游形象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不断壮大,主要客源地有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一二线城市。2023年,全市接待旅游者751.2万人次,同比增长15.4%,其中入境旅游者31059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7.1亿元,同比增长29.3%。2023年,预计接待游客90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5亿元,预计占全市GDP的5.7%。“十二五”期间,全市接待旅游者3406万人次,年均增长15.6%,预计实现旅游总收入825亿元。

二、鄂尔多斯市旅游发展的优势分析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的基础,资源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决定客流量的多少。鄂尔多斯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悠久的文明历史,造就了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鄂尔多斯位于北纬39°,依托21度的夏天,打造休闲避暑旅游产品。鄂尔多斯西、北、东三面都被黄河环绕,丰富的原生态旅游资源,集峡谷、沙漠、草原、湖泊于一体。有平原、高原、和丘陵,丰富的地貌类型孕育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有广袤的库布其大漠风光、“会唱歌的沙子”——响沙湾、休闲生态度假地——恩格贝生态旅游景区、辽阔的鄂尔多斯草原旅游区、排列似北斗七星的七星湖景区、霸气磅礴的黄河峡谷等。

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古老的人类“河套人”就在萨拉乌苏河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著名的“萨拉乌苏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遗留至今。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修筑了中国古代的第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纵横鄂尔多斯。汉元帝时期,汉朝和匈奴的和亲,宫女王昭君经鄂尔多斯嫁入匈奴,后来在黄河渡口边有了昭君坟。元朝时期,鄂尔多斯作为皇室封地,至今流传着许多元朝文化,成吉思汗去世后,鄂尔多斯部落的达尔扈特人作为守陵人,诞生了现在的成吉思汗陵旅游区。

鄂尔多斯灿烂的历史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构成了浓郁的民俗风情。充满神秘色彩成吉思汗祭祀和浪漫的鄂尔多斯婚礼等民俗旅游资源也有待开发。

交通是发展旅游的决定性因素,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行越强,游客的出游率越高。鄂尔多斯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腹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借着煤炭经济繁荣时期,鄂尔多斯市大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构建交通体系。

现如今,市境内共有10个长途汽车站,可到达324个城市,共有733条长途汽车时刻表,全市高级公路总里程2213公里,占全区总里程的1/5以上。市内有3个客运火车站,铁路运营总里程1770公里,占全区的1/7是全国铁路通车里程最长的地级市。鄂尔多斯站于2023年5月15正式运营,从呼和浩特到鄂尔多斯站的“和谐号”标志着鄂尔多斯告别“无动车”时代,两组4趟动车方便了“呼包鄂集”四地之间的人员往来与经济交流,衔接了到成都、杭州等二线城市,为鄂尔多斯添加了与全国对话的窗口。

2007年,鄂尔多斯有了自己的机场,2008年机场扩建,迈向国际化,2023年初,鄂尔多斯机场荣升为4E级国际机场,开通国内航线41条,同年4月,开通首条通往韩国的国际航线,标志着鄂尔多斯迈出从“空中通道”走向世界的第一步。据了解,鄂尔多斯机场下一步还要开通去往伊尔库茨克、乌兰巴托、香港等地的航线,力图把鄂尔多斯建设成祖国北方重要的航空枢纽。

本文核心数据:旅行创收、接待游客数量、星级酒店均价等。

1、西安市文化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在西安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布局层面,西安市政府提出要重点发展“一核三极多板块”。“一核”指着力打造中心城区皇城文旅融合核心发展区;“三极”曲江、雁塔“文化+旅游”增长极,沪灞、港务“会展+文体+旅游”增长极和临潼全域旅游示范区秦风唐韵增长极;“多板块”则指未央区、蓝田县、高新区、阎良区等特色旅游景区协同发展的综合布局。

2、西安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总体发展规模:疫情前旅游创收呈两位数增幅上升

依托于丰富的旅游资源,2011-2023年西安市游客创造的旅游收入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截止到2023年,旅游业创造的收入已经占据西安市总体GDP的33.47%,其在西安市经济发展领域贡献十分突出。

2023年受到疫情冲击和防疫规定的影响,西安市旅游行业创收均达到了近40%的降幅,对西安市经济影响较为严重。

——企业规模:西安市游客接待能力好于全国均值,酒店和旅行社多集中于中心城区

从总体数量来看,2023年西安市旅行社数量为617家,星级酒店共有85家,A级景区共有77个。从西安市旅行接待能力来看,2023年西安市接待游客数量共计1.84亿人,其每万人旅行社数量和每万人酒店数量整体均大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西安市旅游业在游客接待能力上表现远好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旅行社来看,截止2023年,西安市共有旅行社617家,碑林区和雁塔区旅行社分布最多,分别达到177家和155家。其中,雁塔区咳办理出入境业务旅行社数量最大,为29家;碑林区次之,为22家,截止2023年,西安市可办理出入境业务旅行社供给65家,占比10.53%。

从星级酒店来看,莲湖区、碑林区和新城区分布数量最多,截止2023年,三区星级酒店分布数量分别为20家、15家和15家。其中,碑林区五星级酒店最多,截止2023年,碑林区五星级酒店数量达5家,其次为新城区,达4家。

——旅游产业链参与主体:旅游景点多样,碑林区旅行社数量最多,莲湖区星级酒店数量最大

从产业链来看,旅游业产业链上主要部分为旅游景点、旅行社和旅游酒店。

从旅行社和旅游酒店分布来看,酒店和旅行社分布多集中于莲湖区、碑林区、新城区、雁塔区等中心城区,其中碑林区和莲湖区是西安市酒店和旅行社主要分布区域。详细分布情况如图:

从旅游景点分布来看,西安市整体背靠秦岭,沿渭河流域分布,自然资源丰富。南部秦岭山区旅游景点以山区自然风光为主,被开发的山区旅游景点有秦岭野生动物园、翠华山、终南山·南五台、太平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山区风光。西安市中部则以水文景观和城市人造景观为主,如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大唐芙蓉园的人造景观湖等。其中中心城区旅游景点主要为修复后的历史遗迹景观,如西安城墙、钟楼、大明宫遗址等。

注:标红为国家5A级景区。

3、西安市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分析

——旅游资源:5A级景区数量排名靠前,旅游资源丰富

从西安市旅游资源来看,横向对比4A以上旅游景区数量,西安市景区数量低于一线城市景区数均值,也低于新一线城市景区数均值,2023年西安市4A以上景区数量共计26个,在新一线及以上城市群中标新并不突出。但从5A景区数量对比来看,西安市总体高于一线城市均值和新一线城市均值,2023年西安市5A景区数量高达5个,在新一线以上城市中排名第五。

——酒店价格:价格低廉,竞争力较强

从星级酒店均价来看,2023年西安市星级酒店均价均低于一线城市均值和新一线城市均值,在新一线以上城市星级酒店均价中排名倒数第三,相较而言酒店价格亲民。除此之外,西安也是西北地区交通枢纽,周边拥有咸阳国际机场和西安站、西安北站、西安南站等众多交通站点,保障了西安市旅游运输的通畅。总的来看,西安市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星级酒店价格低廉,西安市文旅性价比较高。

注:佛山数据缺失,故未纳入统计。

——游客接待:游客接待数量有较大竞争力

2011-2023年西安市游客接待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23年西安市整体游客接待数量突破3万亿人次,年均增速均为两位数。

受到疫情冲击,2023年全国共接待游客数量28.79亿人,比上年下降52.1%,全国各城市游客接待数量均有所下滑。从各地文旅局披露数据来看,2023年西安市共接待游客1.84亿人,在全国新一线以上城市中排名第四,占全国游客接待数量的8%以上。在疫情影响下,这个游客接待数量说明西安旅游业在发展中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旅游吸引力。

4、西安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目标

针对省内文化旅游产业,西安在省内“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文化发展的量化目标和旅游发展量化目标,其中指出到2025年,西安市旅游接待总人数达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000亿元。对于远期规划,西安市提出了2030年实现的目标规划和2035年实现的目标总体规划,助推市区文化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发展规划纲要

云南省六大旅游片区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副组长:张李昆 袁光翰 左伯俊 张先安  谭崇访

成 员:董进云 余 繁 李炳富 文淑琼  张大运 陈述云 骆静珊 田 里  明庆忠 杜靖川 许南垣

滇西北旅游区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组 

成 员:陈仁远 杨 敏 窦志萍 陈 衠  蒋 宏 蒋素梅 王丽萍 幸 岭  马继刚 环绍军 王 静

云南是个神奇而又美丽的地方,大自然的神斧在这里造就了罕见的奇山异水,历史的巨澜给这里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让这里孕育了绚丽的民族风情:滇中高原的春天般气候和湖群,滇西北高山峡谷的香格里拉秘境,滇西边境的珠宝贸易与火山热海,滇西南澜沧江-湄公河畔的热带雨林,滇东南如诗如梦般的喀斯特岩溶山水,滇东北红土地上的历史古道和瀑布群……在这片堪称旅游资源大省的土地上交相辉映,特色山水、民俗风情、边疆秘境、国际通道、南药花卉、土特名产、风味小吃等等熠熠生辉,发展旅游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伴随着新千年的钟声,云南旅游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2001年云南省人民政府聘请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并与云南省旅游专家编制了云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此后各地州市以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先后编制了地方旅游发展规划和重点县市区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国家、省级、地州、县市四个层次的旅游规划体系。随着国家旅游局进一步强调区域旅游协作和云南省旅游产业的进一步整合,编制云南省六大旅游片区规划和科技兴旅规划的工作提到了议事日程。为发挥全省区域旅游资源特色优势,促进跨区域特色旅游发展,推动云南省旅游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云南省旅游局组织了省内旅游规划编制单位的专家,通过历时近一年的紧张而有序的对全省六大旅游片区规划和科技兴旅规划编制,经过调查研究、初步方案编制、征求地方意见、咨询论证、最终评审等工作阶段,终于完成了现在提交给省政府的七个规划成果。

    云南省六大旅游区旅游规划和科技兴旅规划的编制,得到了省政府、省旅游产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全省十六个地州市的高度关心和支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在此,我们谨表深深的谢意。

                                                  云南省六大旅游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发展规划纲要 评审意见

由云南省旅游局主持的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发展规划纲要评审会于2004年1月15日在昆明举行。来自省内经济发展、旅游管理、规划设计、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在认真听取了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发展规划纲要汇报和审阅图纸的基础上,就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发展规划纲要发表了评审意见。现将评审意见归纳如下:

一、滇西北旅游区是云南省重要的旅游区,其开发建设对云南省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发展规划纲要在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对滇西北旅游区的旅游资源作了分析评价,对旅游市场趋势和旅游需求作了分析预测,对其旅游业发展的挑战和机遇作了深入分析,在云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框架下,对旅游产业布局、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设施等进行了系统规划。规划内容要素齐全,总体布局合理,重点主题突出,对策措施可行,对滇西北旅游区旅游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二、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发展规划纲要对滇西北旅游区的高山峡谷、森林生态、大江河流、高原湖泊、草甸雪山、民族文化等旅游资源特色的把握准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和旅游活动项目,对旅游项目开发的主题和开发方向定位准确,达到了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和突出旅游优势的目的,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

三、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发展规划纲要文本规范,图件齐全,内容丰富,符合旅游规划通则等相关要求,专家们一致同意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发展规划纲要通过评审。专家们并就规划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了修改和完善意见。

 最后,建议规划编制单位在充分吸收和采纳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规划进行修改和完善,以便尽快按程序上报审批,以促进滇西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为建设云南旅游强省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二章 旅游资源概况及特色 

第三章 旅游发展现状及趋势 

二、旅游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和优势 

三、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旅游客源市场发展趋势 

第四章 旅游发展总体战略与目标 

一、规划指导思想与基本战略 

二、旅游区性质定位与旅游业的产业地位 

第五章 旅游开发总体布局

一、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第六章 旅游开发的重点项目 

一、近期重点旅游项目 

二、中远期重点旅游项目 

第七章 旅游配套设施 

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第八章 实现旅游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领导作用 

二、实行有效的旅游发展优惠政策 

三、建立旅游开发资金支撑体系

四、加快旅游产业结构优化与市场化进程 

五、加强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六、加强社区对旅游开发的参与和合作 

七、大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与旅游开发科技水平 

 二、旅游区点开发现状图

 三、主要优良级旅游资源分布图

 四、旅游道路交通规划图

 五、旅游项目分期建设规划图

附件: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发展规划纲要说明书

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以下简称滇西北旅游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延伸部分,横断山纵谷地带,是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包括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域。地跨东经98°~101°31′,北纬24°40′~29°16′之间。北面分别与西藏和四川相连,西面与缅甸毗邻,东连楚雄州,南接保山、临沧和思茅地区。全区总面积8.92万平方公里。

人口与民族:2002年,滇西北旅游区总人口527.1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7.3%,共有26个少数民族,白、纳西、藏、傈僳、怒、独龙、彝族等10余个为世居少数民族。大理州、怒江州、玉龙县分别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傈僳族自治州、纳西族自治县,迪庆州是全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

 社会经济水平:2002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220.43亿元,人均GDP4181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0.7%。滇西北旅游区尤其是迪庆州和怒江州,是云南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

滇西北旅游区的区内外交通以公路为主,320国道和214国道构成全区公路交通的骨架,其中,楚大段为高速公路,安楚段正在改造为高速公路。全区100%的县区已通油路,通县油路构成区内公路交通的基础。滇西北旅游区目前拥有大理、丽江、迪庆3个通航机场,正在筹建泸沽湖机场。广大铁路是滇西北旅游区目前唯一连接内地、通向全国的对外铁路交通线。

第二章 旅游资源概况及特色 

滇西北旅游区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品质优良,特色突出,是云南省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拥有众多世界级、国家级高品位旅游资源,计有世界自然遗产1处三江并流、世界文化遗产1处丽江古城、世界记忆遗产1项丽江东巴古籍,分别占全省的100%;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3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处、国家森林公园4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个,分别占全省总数的30%、60%、31%、15.4%、25%。在全省具有代表性和良好市场潜力的优选景区景点15个,占全省总数的65.2%。

自然景观神奇壮丽:滇西北旅游区独特的地质构造,构成了世界一流的地质地貌遗迹区,世界最著名的动植物模式标本产地,世界级物种基因库,容纳了除沙漠和海洋以外的所有风景,雄、险、秀、奇、幽、奥等各类景观齐备。“三江并流”世界奇观、雪峰冰川气势磅礴,大江峡谷雄伟深邃,森林草甸风光迷人,高原湖泊妩媚秀丽,丹霞泉华光彩照人,野生动植物珍稀名贵。

历史文化丰富深邃:滇西北旅游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大理名邦曾经是“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丽江古城和丽江东巴古籍是走向世界的文化遗产和记忆遗产,“茶马古道”和“西南丝绸古道”承载着弥足珍贵的“古道文化”。

民族风情绚丽多姿:滇西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古老的历史文化传统,在衣食住行、节日庆典、城建民居等各方面均有其独特的表现,尤以文化丰厚的白族风情、源远流长的纳西风情、炽热奔放的藏族风情、刚毅深邃的傈僳族风情、鲜为人知的独龙族风情、神秘独特的摩梭风情独具特色。

宗教文化神秘深邃:滇西北旅游区诸民族各信其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儒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苯教、东巴教、傈僳族尼扒、彝族毕摩、普米族汗归教、伊斯兰教等多元宗教、多种教派并存共处,相互交融,白族本主信仰、纳西族东巴教和藏传佛教的地方民族色彩尤为浓郁。

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三江流域汇集了云南省最重要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人文与自然共融焕发出的活力和魅力是“三江并流”与众不同的特色。众多的人文景观依附于自然山水而显得更有生机,自然山水景观也因有人文景观的映衬而更有内涵,其自然与人文资源的多样性使之成为亚洲最完美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就省内而言,滇西北旅游区具有“香格里拉”所描绘的地域特征和拥有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而区别于其他五大旅游区;就滇川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以下简称中国香格里拉旅游区而言,其与藏东南和川西南比较,既有“香格里拉”所描绘的地域特征的同质性,又有明显的自身特色。藏东南和川西南地域广阔,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层次较浅,临近省会自治区首府中心城市,旅游开发后劲大。滇西北横断山脉、三江并流地形地貌独特,东巴文化世界独有,“香格里拉”所描绘的地域特征更为显著,民族更加多元,多元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更加多彩多姿,旅游资源分布面广、量多、密度大、品位高,旅游开发层次和旅游品牌知名度相对较高,但进一步深度开发的难度更大。

第三章 旅游发展现状及趋势

滇西北旅游区近10年来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重点开发了玉洱银苍、宾川鸡足山、剑川石宝山、丽江古城、玉龙雪山、香格里拉、梅里雪山等景区景点,有AAAA级旅游区4个、AAA级2个、AA级13个。在观光旅游的基础上,开发出一批民族风情、生态旅游、探险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已成为云南省的“热点”旅游大区。全区拥有星级饭店122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6家、三星级19家、各类旅行社93家,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旅游饭店业、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旅游餐饮业、旅游商品业和旅游娱乐业的综合产业体系。从1993年到2002年的十年间,年海外游客由4.79万人次增加到39.83万人次,增长7.32倍,年国内游客由159万人次增加到1092.2万人次,增长5.87倍;年旅游外汇收入从289.64万美元增加到11324万美元,增长38.1倍;年国内旅游收入从1.94亿元增加到57.3亿元,增长28.54倍。云南旅游“九五”期间提出的“发展大理,开发丽江,启动迪庆,带动怒江”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二全区旅游经济持续增长

市场规模较大:2000~2002年,滇西北旅游区的海外游客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游客人次、国内旅游收入、游客总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约占全省的23%~31%、23%~33%、21%~28%、23%~25%、22%~25%、23%~25%,即约占全省海外市场份额的1/4~1/3、国内市场份额的1/5~1/4,仅次于滇中旅游区。

以国内市场为主:2000~2002年,滇西北旅游区的海外游客人次和国内游客人次分别是游客总人次的2.7%~3.5%和96.5%~97.3%,旅游外汇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分别是旅游总收入的11.2%~14.1%和85.9%~88.8%。 海外市场增长强劲:2000~2002年,海外游客人次、旅游外汇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4.3%、24.5%,分别比全省相应的年均增长率高9个、18.5个百分点。

三区内各州市发展不平衡

1999年以来,大理州虽然发展速度逐渐趋缓,但其旅游经济总量仍然居全区之首,全省第二。丽江旅游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各项旅游经济指标连年增长,旅游经济总量居全区第二位。迪庆旅游亦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各项旅游经济指标占全区的份额大幅度提高,但旅游经济总量仍然相对较小。由于交通条件以及滇西北其他3州市一定的屏蔽影响等因素,怒江旅游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旅游发展与其所拥有的旅游资源还不匹配,处于相对滞后状态。

二、旅游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和优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全省的一大支柱产业重点加以培育,滇西北旅游区各州市都把旅游业列为支柱产业加以建设,为滇西北旅游区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川滇藏联合创建“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进程中,在景区开发、旅游品牌、旅游交通与服务设施建设、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滇西北旅游区占有先机优势。

 “三江并流”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进一步凸现了滇西北旅游区在“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中的核心地位。

三、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旅游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滇西北旅游区仍然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打,民族文化、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开发不足,对有的高品质人文旅游资源的原真性保护不力,导致难以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和提高旅游消费水平。与旅游资源的占用和旅游设施的投入相比较,旅游经济产出效益不高。

生态环境影响不容忽视:滇西北旅游区虽是全省自然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但由于长期对“木头财政”的依赖尤其是怒江州、迪庆州和丽江市以及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一时难以恢复,滇西北旅游所依赖的自然生态环境依然十分脆弱。另一方面,由于游客的快速增长,景区景点的环境负荷逐渐加重,有的已出现游客超载现象。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始终是滇西北旅游区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旅游设施建设仍须加强:目前,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尚不能适应滇西北旅游区发展的需要。丽江市、迪庆州,尤其是怒江州,横向公路少,不能形成环线,交通极其不便,对外公路通道不多,并且除大丽公路外,其他公路尤其是连接景区点的公路等级偏低,滇川藏旅游公路环线尚未形成;迪庆州旅游接待设施的总体水平相对偏低,怒江州远不能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

旅游人才建设亟待加强:与旅游设施硬件建设相比较,滇西北旅游区的旅游人才等软件建设十分滞后,旅游行业和旅游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总体偏低。

区域合作机制有待形成:创建“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目标,必须通过滇西北旅游区内4州市和滇川藏3地区滇西北、藏东南、川西南的“区域联动,资源整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整体开发”才能实现,区内各州市以及滇川藏大区域合作开发的有效机制尚有待形成。

竞争发展的忧患意识有待增强:在打造“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进程中,滇西北旅游区虽然占有先机优势,但并无绝对优势。西藏和四川已经加大了藏东南和川西南的旅游开发力度,“后来居上”、“后发先至”的气势很盛。

四、旅游客源市场发展趋势

根据近年来的统计分析,海外游客和国内游客分别占游客总数的3~4%、96~97%,省内游客和省外游客分别占国内游客总数的25~35%、65~75%;港澳台、东南亚和东北亚地区约占海外客源市场的70%,西欧和北美地区约占海外客源市场的12%,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西南周边地区和华北地区约占国内客源市场的45~55%。“三江并流”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极大地吸引了国际旅游者的注目,对开拓国际市场非常有利。根据滇西北旅游区客源的走势分析,应巩固、发展国内市场,重点开拓海外市场。

滇西北旅游区的客源市场可细分为观光旅游者、休闲旅游者、自助旅游者主要指背包旅游者、专项旅游者、富裕探险者、豪华度假者6种类型。目前,观光旅游者和休闲旅游者占滇西北旅游区客源市场份额的80%以上,应在加强环境管护的前提下,巩固开发;重点开拓潜力较大的自助旅游者和专项旅游者市场;在提高旅游服务水平的前提下,积极开拓富裕探险者市场;适度开发豪华度假者市场。即滇西北旅游区应重点开拓质量效益型细分市场,以适度规模的游客数量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

第四章 旅游发展总体战略与目标

一、规划指导思想与基本战略

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充分发挥滇西北旅游区独特的自然资源、民族文化和区位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地支持,加大开放和开发力度,实施大规模生态建设与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加快交通、通讯、能源、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引导“体验消费”,推动区域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逐步把滇西北旅游区建成世界知名的具有强吸引力的生态旅游区。

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利用,建造一个山川更加秀美的香格里拉美好家园,始终保持对国内外游客的巨大吸引力;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基础上,实现区域内生态环境和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经济模式。

面向世界,创名牌精品战略:发挥旅游区所拥有的“香格里拉”、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品牌优势,按照国际先进水平要求,全面提升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与旅游管理水平,使滇西北旅游区成为云南率先打出的一张世界级旅游品牌。

区域合作,大旅游开发战略:滇西北旅游区内的4州、市应警惕和防止狭隘的地区观念障碍,按照“区域联动,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加快开发”的原则,打破地域壁垒,创新合作开发的整体运行机制,打造无障碍旅游区,加快滇西北旅游区的建设进程;按照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与川西南旅游区和藏东南旅游区的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创建“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加强与滇中、滇西和滇西南旅游区的联合与合作,拓展互惠双赢的旅游发展空间。

二、旅游区性质定位与旅游业的产业地位

以滇西北旅游区独具特色的奇绝自然景观、优美的生态环境与博大精深的高品位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为本底,以享誉世界的“香格里拉”、“三江并流”为品牌,以自然奇观与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有机结合为特色的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区,世界级精品生态旅游区。

不断巩固和加强旅游业在滇西北旅游区所在区域的支柱产业地位,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该地区的对外开放和经济结构调整,通过发展旅游业切实改善和提高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逐步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滇西北旅游区所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连接藏东南和川西南的旅游中心、世界一流的生态旅游区,世界知名的具有强吸引力的一流精品生态旅游区。

近期2003~2010年:创建滇西北旅游区内各州市以及与川西南和藏东南旅游区的区域合作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本区域生态建设、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和基础建设资金,加大对外开放与招商引资力度,推出一批大型特色生态旅游项目,把滇西北旅游区建成中国一流生态旅游区,为建成世界一流生态旅游区打下坚实的基础。到2010年,力争实现海外游客104~11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1~4.6亿美元,国内游客1561~176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27.9~139.8亿元,旅游总收入比2003年超一番。

中期2011~2023年:形成滇西北旅游区内各州市以及与川西南和藏东南旅游区的区域合作有效运行机制;从生态环境、旅游设施与服务等各方面全面提升滇西北旅游区的素质,把滇西北旅游区建成为符合国际标准的世界一流生态旅游区。到2023年,力争实现海外游客139~15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6~6.7亿美元,国内游客1915~203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66.8~188.9亿元。

远期2023~2023年:提高旅游产品的精品化和多元化水平,旅游产业结构健全完善,省内、国内、海外旅游市场得到全面开发,形成稳定、协调发展的旅游客源市场体系,规范、有序的旅游市场经济体系,以及符合国际标准的旅游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把滇西北旅游区建成为世界知名的具有强吸引力的一流精品生态旅游区。到2023年,力争实现海外游客172~19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7.5~9.0亿美元,国内游客2178~2343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15.3~242.5亿元。

 第五章 旅游开发总体布局

一、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根据旅游资源的空间组合并重点凸显其精华,突出旅游产品的功能和形象,构建滇西北旅游区“三心,三区,三带,四大产品,三大线路”的总体布局。

三个旅游中心:大理市 丽江古城区 香格里拉县城

三片旅游区:大苍洱旅游区 丽江古城-玉龙雪山旅游区   天界神川旅游区

三条旅游带:梅里雪山-澜沧江旅游带 高黎贡山-怒江旅游带   老君山-金沙江旅游带

四大旅游产品:观光体验旅游产品 康体生态旅游产品   度假休闲旅游产品 探险科考旅游产品

三大旅游线路: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线  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线 滇缅国际旅游线

大理市:滇西和滇西北地区的公路、铁路交通枢纽和滇西北旅游区的航空门户之一,云南省北进川藏、南通缅甸的战略要冲,文化特色浓郁的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特别适宜人居的国际旅游城市,滇西和滇西北商务、会展中心和高尔夫休闲胜地,滇西北旅游区的旅游接待中心、重要的游客集散地和旅游目的地。

丽江古城区:丽江地区的公路和航空交通中心,滇西北旅游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接待中心以及航空门户之一,世界知名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滇川藏香格里拉旅游大环线和茶马古道大三角上的重要枢纽和旅游接待中心之一。

香格里拉县城:迪庆地区的公路和航空交通中心,滇西北旅游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接待中心以及航空门户之一,世界知名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滇川藏香格里拉旅游大环线和茶马古道大三角上的要冲枢纽,旅游接待和旅游集散中心之一。

区域范围:苍山洱海风景名胜区及其附近地域。

资源特色:苍洱风光,文献名邦。

功能定位:以观光览胜、度假休闲和白族风情为主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区,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南大门,“茶马古道”与“西南丝绸古道”的交汇处。

2丽江古城-玉龙雪山旅游区

区域范围:丽江古城、玉龙雪山景区及其附近地域含泸沽湖、鹤庆地区。

资源特色:玉柱擎天,人文丽江。

功能定位:以观光览胜、民族文化和度假休闲为主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区,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示范区,滇川茶马古道旅游线上的要冲。

区域范围:香格里拉县城、“三江并流”红山和千湖山风景名胜区及其附近地域。

资源特色:吉祥高原,雪域藏乡。

功能定位:以香格里拉县优越的自然生态和藏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民族文化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区,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区,滇川藏茶马古道大三角旅游线上的咽喉要冲。

1梅里雪山-澜沧江旅游带

区域范围:梅里雪山至老窝山澜沧江沿线地域。

资源特色:圣洁神山,三江明珠。

功能定位:“三江并流”皇冠上的宝石和“香格里拉”形象大使;自然生态、民族风情与探险科考旅游区。

2高黎贡山-怒江旅游带

区域范围:贡山至泸水怒江大峡谷及其附近地域。

资源特色:野性怒江,风情峡谷。

功能定位:怒江风情观光走廊,自然生态、民族风情、宗教文化观光、探险、科考旅游区;连接滇西北、滇西和藏东南三大热点旅游区的纽带,西出缅甸的门户。

3老君山-金沙江旅游带

区域范围:德钦奔子兰至丽江宝山金沙江沿线及其附近地域包括老君山、兰坪罗古箐地区。

资源特色:桀骜金川,滇山之祖。

功能定位:以高山峡谷、雪峰冰川、高原冰蚀湖群、高山草甸牧场和高山丹霞地貌、珍稀动物自然景观和藏族、傈僳族风情人文景观为本底,集自然风光览胜、民族风情体验、探险科考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三江并流”地域内金沙江流域景区展示区。

以观光旅游为基础,突出自然旅游与文化旅游有机结合的生态性特色,以观光览胜、康体生态、度假休闲、探险科考旅游产品为重点,以自然奇观、民族风情旅游产品为亮点,以节庆风情旅游产品为聚焦点,整合度假休闲、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探险科考旅游产品,形成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多元并存的旅游产品开发格局,提升旅游产品的档次和质量。 

1、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线

重点开发建设区内东、中、西3大环线,打造“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之旅”精品旅游线路。具体组织实施时,可根据实际需要,通过连接路网酌情裁并;并通过楚大高速公路、大保高速公路、214国道、六东公路与滇中、滇西、滇西南旅游区相连接。

东环线:大理市——巍山——弥渡——祥云——宾川——

 ——宁蒗——香格里拉县城——丽江古城——

 ——鹤庆——洱源——大理市

 中环线:大理市——洱源——鹤庆——丽江古城——

 ——香格里拉县城——德钦——叶枝——

 ——塔城——剑川——大理市

 西环线:大理市——洱源——剑川——兰坪——维西——

 ——叶枝——德钦——丙中洛——福贡——

 跨越“三江并流”线:

 其宗金沙江——白济汛澜沧江——利沙底怒江

2、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线

 打造滇川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文化之旅”省际精品旅游线路。

 滇川游线:丽江古城——永胜——华坪——攀枝花——

 ——西昌——盐源——宁蒗

 滇川藏游线:香格里拉县城——乡城——稻城——理塘——

 ——巴塘——芒康——盐井——德钦

 滇藏游线:德钦——盐井——芒康——左贡——八宿——

争取与缅甸合作,改造贯通片密公路,开通经缅甸到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国际旅游线路:

片马——拖角——劳洪——密支那——东南亚

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结合,“体验”到“感悟”的升华,整合“三江并流”与“香格里拉”两大世界顶级品牌,滇西北旅游区的旅游形象主题词确定为:

神奇的“三江并流”,永远的“香格里拉”

旅游宣传口号:体验云南的世界之最——走进“三江并流”,感悟“香格里拉”

以滇西北旅游区的“世界之最”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古籍、世界上唯一存活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字、世界海拔6000米以上唯一未被征服的藏区神山——梅里雪山、世界罕见的母系氏族遗迹——宁蒗泸沽湖摩梭人、世界最著名的动植物模式标本产地、世界级物种基因库等为形象支撑点,大型国际旅游节庆活动梅里雪山国际旅游节、东巴文化艺术节、大理“三月街”民族节、密祉世界民歌节、怒江国际多声部无伴奏合唱音乐节为亮点,突出“最方便到达的香格里拉”区位交通优势,加强宣传促销,实现旅游整体形象塑造和提升的新突破。

 第六章 旅游开发的重点项目

近3年重点建设项目:到2006年,重点开发建设“鸡足山景区建设”、“巍山古城-巍宝山景区建设”、“石宝山-寺登街保护开发”、“水目山景区建设”、“新华民族村旅游开发”、“丽江古城保护开发”、“梅里雪山景区保护开发”、“虎跳峡景区保护开发”、“中心镇-白水台景区保护开发”、“塔城景区保护开发”、“丙中洛景区保护开发”、“怒江峡谷特种旅游”项目。

近7年重点建设项目:重点开发建设“苍山旅游景区保护开发”、“环洱海生态文化走廊建设”、“大理旅游度假区建设”、“中国洱源温泉城开发”、“云南驿保护开发”、“玉龙雪山景区保护建设”、“泸沽湖保护开发”、“老君山景区保护开发”、“香格里拉峡谷巴拉更宗峡谷保护开发”、“千湖山景区保护开发”、“叶枝景区保护开发”、“月亮山探险旅游项目”、“‘废城’知子罗保护开发”、“六库-片马旅游开发”项目。

近3年重点旅游项目,主要是“九五”期间已基本建成,可以在近3年实现完善、提升的项目,以及近3年可以建成的新项目。“苍山旅游景区保护开发”和“环洱海生态文化走廊建设”应以提升大理古城的旅游功能为中心,并包括大理古城保护建设;“巍山古城-巍宝山景区建设”应带动密祉生态文化的开发;“中心镇-白水台景区保护开发”包括碧塔海、属都湖旅游建设开发。

二、中远期重点旅游项目

开发苍山花甸坝、隆庆关鸟道雄关、云龙天池、永平宝台山、永平博南古道、白沙古镇、玉湖生态、拉市海湿地、宝山石城、永宁驿镇、巨甸“花马国”历史文化、永胜他留文化、金沙江“元跨革囊”历史踪迹、金丝厂、尼汝、香格里拉峡谷碧壤峡谷、奔子栏、茨中、查布朵嘎、雪龙山、新化湖、独龙江、丙中洛至察瓦龙西藏茶马古道、老窝山等旅游项目。

 第七章 旅游配套设施

旅游接待中心:大理市、丽江古城区、香格里拉县城。

旅游接待节点:宾川县城、巍山县城、剑川县城、祥云县城、永胜县城、宁蒗县城、德钦县城、维西县城、六库、福贡县城、贡山县城、兰坪县城。

旅游接待点:在“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内的主要景区或进入主景区的乡、镇政府驻地建设。

优秀旅游接待地:大理市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丽江古城区、香格里拉县城创建优秀旅游城市,宾川、剑川、鹤庆、洱源、巍山、祥云、宁蒗、玉龙、德钦、泸水、福贡等创建优秀旅游强县,喜洲、双廊、邓川、黄山、束河、白沙、永宁、虎跳峡、三坝、丙中洛等创建优秀旅游城乡镇,新华村、梨园村、黄山村、下给村、明永村等创建优秀旅游民族村。

建设目标:旅游交通建设超前于景区建设,构建便捷的现代化空陆水立体旅游交通网络,解除交通滞后对旅游发展的制约。

公路:改建或新建通往四川、西藏、保山、临沧地区的对外公路6条新建1条,约580公里;区内干道26条新建4条,约3430公里;区内旅游支线8条新建2条,约220公里。

航空:大理、丽江、迪庆机场改扩建为国际空港,修建六库和泸沽湖支线机场,构建连接全国及世界主要客源国或地区的国内外航空网络;在大理、丽江、迪庆、怒江4州市选址建设直升机基地,在苍山、洱海、玉龙雪山、老君山、泸沽湖、梅里雪山、千湖山、塔城、丙中洛、月亮山、知子罗、姚家坪等景区选址建设直升机停靠点,开发直升机旅游。

铁路:广大铁路改轨提速;修建大理—丽江—迪庆铁路、大理—保山—腾冲—缅甸铁路泛亚铁路西线。

水路:虎跳峡大坝建成后,建设虎跳峡—奔子栏黄金旅游水道。

除长假“黄金周”和暑假等旅游高峰期,以旅游住宿为龙头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在数量上已基本能满足游客需要。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的重点,是控制数量,优化结构,按照符合国际标准的目标,努力提高质量。

旅游住宿:在大理市和丽江古城区包括玉龙雪山旅游度假区应控制旅游住宿设施的数量,适当布设高档次旅游住宿设施和与之配套的餐饮、娱乐等旅游服务设施,如产权酒店、分时度假、高尔夫俱乐部等,以满足随着旅游区知名度、美誉度的提升和建设发展将逐渐增多的富裕和豪华度假休闲、商务会议旅游者的需要;迪庆州应控制总量,合理布局,加强德钦、维西等地区的建设;怒江州应加大旅游住宿设施建设的力度。对于旅游高峰期旅游住宿接待设施不足的问题,主要通过单位接待设施和发展民居接待加以调剂。

旅游购物:重点开发大理石工艺品、剑川木雕、新华银器、白族扎染、东巴文化旅游商品、藏族手工艺品、民族服饰、药材、野生食用菌、高原花卉等地方民族特色旅游购物品;结合滇西北旅游区的城市发展,分别在大理市、丽江古城区、香格里拉县城按照当地民族风格,新建或改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集购物、观光、休息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购物商城。

旅游信息网络:建设由区域旅游信息网络中心、次级旅游信息服务中心和旅游信息服务终端构成的功能完备的旅游信息网络,加大旅游行业管理、旅游公众信息、旅游代办服务网络化和旅游电子商务的建设力度。

旅游救援系统:结合旅游信息网络的建设,建立包括完善的救援指挥系统和涵盖全区的GPS定位系统的旅游救援系统。

旅游厕所系统:在旅游接待中心、旅游接待节点和干线公路沿线建设星级旅游厕所,在旅游景区建设星级旅游厕所和生态旅游厕所,做到数量足够、规格适当、分布合理、管护有力,全面提升旅游厕所的水平。

旅游服务:为了打造滇西北旅游区“香格里拉诚信服务”品牌,必须打破区域限制,统一全旅游区的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并通过成立质量监管中心、实现价格联盟等有效方式加以实施。

第八章 实现旅游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领导作用

加强统一领导:成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协调领导机构,协调4州市相关部门的统一行动,统一组织实施滇西北旅游区跨州市的旅游项目开发。

加强规划管理:加强对滇西北旅游区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与审批管理以及实施监控。

确保建设标准:加强旅游开发建设的质量管理,杜绝低水平重复开发建设。

加强市场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和云南省有关旅游行业的管理条例及滇西北旅游区旅游行业管理等地方性法规,坚决打击违法、违规的经营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实行有效的旅游发展优惠政策

税收政策:对从旅游事基础设施及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投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

土地政策:借助廉价土地或无偿租赁等方式及灵活的土地产权制度来赢得旅游开发投资者的青睐。

旅游资源开发:根据旅游资源的不同性质,在不改变所有权的前提下,采取旅游资源使用权拍卖、转让、租赁、折股等灵活形式,加快旅游区的开发。

旅游经济开发区:比照高新技术开发区,在资源价值高、规模大、适宜成片开发的景区,设立旅游经济开发区,行使相应的管理权限。

扩大对外开放:在旅游投资、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经营等各方面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逐步放开外商经营旅游业的限制,实现与国际旅游的对接。

减轻旅游企业负担:严禁对旅游企业和单位乱收费、乱摊派、乱检查,切实减轻旅游企业的负担。

三、建立旅游开发资金支撑体系

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各级财政资金的投入。

构建灵活多样的多元化市场化投融资体制,以利益换资金。

完善招商引资政策,以政策换资金。

健全招商引资机制,以项目换资金。

确保招商引资政策的连续性,以“诚信”换资金。

借鉴国外经验,开辟旅游资源税。

四、加快旅游产业结构优化与市场化进程

转变政府职能,适应“入世”要求,把政府工作重心转移到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旅游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上来。

打造强势旅游企业集团,调优旅游产业要素结构。

建立旅游企业信誉机制,树立旅游企业经营形象。

五、加强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加强“三江并流”风景名胜旅游资源的保护:在“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中的风景名胜区,严格控制建构筑物的修建,景区内的道路、卫生设施、标识系统等,要符合和满足生态旅游区的要求,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加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重点加强区内的文物古迹和习俗、礼仪、服饰、歌舞、饮食、民居、文化传习保留浓郁的聚落等民族文化要素的保护,挖掘、抢救已消失或濒临消失的优秀民族文化、尤其是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强化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保障措施:切实做到旅游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协调同步,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积极筹措环境保护资金,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和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实行“一书两证”制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风景名胜区建设许可证”。

六、加强社区对旅游开发的参与和合作

大力宣传发展旅游与社区利益的一致性,形成社区居民对旅游区开发和游客的友好态度。

提高社区对于旅游开发的参与性,使旅游区所在地居民能够从旅游开发中直接受益,脱贫致富,从而提高他们保护旅游资源、支持旅游区发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七、大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与旅游开发科技水平

加强旅游管理与服务人员的专门培训,使从业人员具备足够的科学知识,熟练掌握旅游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尤其要提高对生态旅游的认识。

加强社区居民的旅游培训,使其掌握旅游接待服务知识和技能,充分认识美好环境和民俗风情的旅游价值,并加以正确开发利用。

提高旅游开发的科技水平,以足够的科技投入,确保滇西北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达到先进水平。

数字科技助力旅游业加快复苏 互联网+,带来出游新体验

引入新科技丰富游览体验,运用智慧化管理提升景区服务,云旅游、云演艺、云娱乐、云展览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带来旅游业的“蝶变”,助力旅游市场加速复苏。

此前,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优化“互联网+旅游”营商环境,以数字赋能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我国“互联网+旅游”发展呈现哪些特点?如何进一步推进?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近年来,我国旅游市场保持较快增长。2023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但行业恢复发展呈现积极向好态势。据测算,去年国庆期间,全国国内游客接待量和收入按可比口径,同比分别恢复到79%和69.9%。

以“互联网+旅游”为代表的旅游新业态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生产方式、服务方式、管理模式的创新,也丰富了产品业态,进一步拓展了旅游消费空间。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报告预测,未来5年,我国有望形成年均百亿旅游人次和10万亿元消费规模的国内游大市场。

从早期线上找旅行社,到线上查出游攻略,再到如今线上预约景区门票,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带动了一轮又一轮的旅行服务创新。而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和智能终端在旅游业的加速应用,既带来消费方式的变化,也改变了旅游服务的供给方式。

“‘互联网+旅游’在提升游客体验方面的作用比较明显。”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旅游系副教授翟向坤说。一些景区通过数字化改造,完善分时段预约游览、流量监测监控、智能停车场等服务,让景区参观更有秩序,改善了游览体验;还有一些景区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普及电子地图等智慧化服务,丰富了参观体验。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和美团联合发布的中国景区预约旅游便利度指数报告显示,我国5A、4A景区以及一级博物馆的预约旅游便利度进一步提升,超过90%的5A景区已实现网络售票、分时预约等便利服务。

意见提出,到2023年,“互联网+旅游”发展机制更加健全,旅游景区互联网应用水平大幅提高。建成一批智慧旅游景区、度假区、村镇和城市。到2025年,“互联网+旅游”融合更加深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家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省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基本实现智慧化转型升级。

戴斌说,随着消费升级,人们外出旅游会更加注重文化、创意和科技的应用。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带动下,旅游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将进一步深入推进,培育发展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