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北京:春节假日接待旅游总人数6632万人次 2021年春节北京旅游景点

北京:春节假日接待旅游总人数6632万人次

北京:春节假日文旅市场井然有序,接待旅游总人数663.2万人次

【环球网文旅报道】2023年春节假期,北京市文化和旅游系统严格按照春节期间首都文化和旅游领域疫情防控和应对大人流工作方案、春节假日旅游工作方案以及严防春节聚集性风险量化措施的要求,落实服务群众在京过年各项部署,严格执行春节假日值班值守制度,全力落实假日旅游疫情防控、旅游安全以及服务保障各项工作,疫情防控落实有力、假日旅游安全有序,旅游市场秩序井然,假日经济保持平稳,线上线下文旅活动丰富。

2023年春节假期,北京市接待旅游总人数663.2万人次,同比增长3.5倍;旅游总收入42.5亿元,同比增长2.9倍;人均花费640.7元/人次,同比下降13.1%。其中,接待市民在京游人数为491.1万人次,同比增长7.3倍;旅游收入15.8亿元,同比增长12倍;人均花费322.6元/人次,同比增长61.9%。接待外省来京旅游者172.1万人次,同比增长96.5%;旅游收入为26.7亿元,同比增长1.8倍;人均花费1548.8元/人次,同比增长40.7%。

2023年春节假期,北京市接待旅游总人数恢复到2023年同期的81.7%;旅游总收入恢复到2023年同期的51.9%;人均花费恢复到2023年同期的63.5%。其中,市民在京游市场较2023年同期实现全面增长,接待旅游人数较2023年同期增长5.4%;旅游收入较2023年同期增长25.5%;人均花费较2023年同期增长19.0%。接待外省来京旅游人数恢复到2023年同期的49.7%;旅游收入恢复到2023年同期的38.5%;人均花费恢复到2023年同期的77.4%。

一、旅游市场综合统计情况

2月11日至2月17日春节假期,北京市重点监测147家景区(地区)累计接待游客781万人次,同比增长3.7倍,恢复到2023年春节假期的83.8%;营业收入61206.1万元,同比增长9倍,与2023年同比增长1.9倍。

游客接待量排名前十的景区(地区)是:王府井接待89.5万人次,前门大街景区接待62.4万人次,乐多港假日广场接待52.9万人次,南锣鼓巷接待42.4万人次,首创奥莱休闲驿站景区接待27.4万人次,天坛公园接待24.87万人次,北京市大栅栏商业街区接待23.6万人次,北京动物园接待20.5万人次,颐和园接待20.43万人次,什刹海风景区接待20.2万人次。

5A级景区接待情况:天坛公园接待24.87万人次,颐和园接待20.43万人次,故宫接待17.3万人次,北京市奥林匹克公园接待15.2万人次,圆明园接待11.8万人次,八达岭长城接待6.4万人次,慕田峪长城接待4.5万人次,十三陵接待3.9万人次,恭王府接待3.6万人次。

中心城区饭店平均出租率为13.1%,同比减少1.2个百分点,与2023年同比减少35.4个百分点;近郊区饭店平均出租率为23.1%,同比增长13.7个百分点,与2023年同比减少4.8个百分点;远郊区饭店平均出租率为55.5%,同比增长47.5个百分点,与2023年同比增长32.3个百分点。乡村民宿持续火爆,平均出租率超过85%,一些精品民宿一房难求。

乡村游累计接待游客27.3万人次,同比增长5.5倍(增加23.1万人次),恢复到2023年春节假期的24%;营业收入5820.9万元,同比增长10.6倍(增加5317.2万元),恢复到2023年春节假期的53.4%。

接待量前三位的是延庆区、怀柔区和门头沟区。其中,延庆区接待游客9.5万人次,怀柔区接待游客6.6万人次,门头沟区接待游客2.7万人次。

2月10日至2月16日,民航进港人数14.9万人次,恢复到2023年春节假期的22.2%,恢复到2023年春节假期的15.9%,其中首都机场进港人数9.4万人次,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进港人数5.4万人次。铁路进站人数32.9万人次,恢复到2023年春节假期的39.3%,恢复到2023年春节假期的15.5%。

二、文化和旅游领域检查执法情况

春节期间,全市文化执法系统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总体部署,坚持干部在岗、群众过节,统筹开展疫情防控、安全生产和市场执法工作,全市文化和旅游场所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和突发公共疫情,旅游市场总体秩序良好,未发生重大涉旅投诉和敏感负面舆情,维护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文化执法总队制定了专项督导检查方案,结合地域和辖区行业特点,采取分组包片、问题包干,重点排查、随机抽查相结合方式,每日对16区文化市场“四类场所”、等级景区、星级饭店人员限流量化措执行情况,开展高密度督导检查,加强重点风险点位监测预警。

截至2月17日,针对旅游市场全市共出动执法力量1512人次,巡查等级景区、星级饭店等场所945家次,整改安全隐患46个。利用“一日游”手机用户提示短信,向外地进京人员发送疫情提示、旅游安全、分时预约和生活垃圾分类信息共计174.4万条。

2023年2月11日-17日,市文旅局共接收12345市民热线服务中心转来各类案件3件。同比2023年下降98%。同比2023年下降83%。春节假期未接到旅游重大投诉,实现了非法“一日游”零投诉。

四、文化活动及剧院演出情况

五、文化和旅游领域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

2月11日-17日,根据市委市政府、文化和旅游部相关要求,为做好我市文旅行业疫情防控工作,全市文旅行业严格落实两个“工作方案”和量化措施要求,启动了市假日办工作机制,及时发布有关信息,引导督促文旅行业限量、预约、错峰,全市旅行社、酒店、景区、乡村民宿以及演出场所、娱乐场所、上网服务场所、影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等文旅接待场所均按照最新版的疫情防控指引,严格执行了预约限流、测温验码、规范佩戴口罩、通风换气、消毒清洁、保持安全距离、健康监测等措施,坚决堵住与文旅活动相关的防疫漏洞和风险。

依据春节期间量化措施要求,演出场所、娱乐场所、上网服务场所、影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室内文化场所均按50%进行了限流,宾馆饭店按75%进行了限流。等级景区按不超过日最大承载量50%限量售票,所有收费型等级景区均开通了预约售票(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老年人等群体做好引导和服务),严格控制预约人数,引导市民和游客错时出行、错峰游览。压实了属地责任,各区对公园、景区附近区域以及网红打卡地、风景秀丽的河道、沟域、道边等游人可能聚集的非旅游景区,加强了现场疫情防控、秩序管控和疏导服务检查,严防出现扎堆聚集。全市景区人流管控有度,游览秩序井然。

市文旅局要求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暂不恢复出入境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不开展在京人员赴中、高风险地区旅游和“机票+酒店”业务,不接待14天内去过或来自中、高风险地区人员或为其提供来京“机票+酒店”业务服务。不接待28天内入境人员来京团队旅游,组织和接待已入境回国人员旅游或为其提供“机票+酒店”业务服务应符合和遵守本市入境医学观察和健康监测规定。春节期间,倡导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不组织旅游团队进京。

六、2023年北京春节假期文化旅游市场主要特色

春节假期,全市上下一手抓疫情防控,严防死守,一手抓繁荣群众文旅需求,让群众在京过好节。2023年春节假日文化旅游安全、有序、繁荣、欢乐、祥和,实现了无涉旅安全生产事故、无景区大人流集聚、无涉旅突发疫情、无假日旅游重大投诉、无涉旅重大负面舆情,做到了疫情防控安心,市民出游放心,旅游服务贴心,节日旅游舒心。

1、市民旅游消费潜力得到充分释放

2023年春节假期,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倡导“留京过年”,使以往出京、出境旅游市民以及选择在京过节的外来务工人员,成为今年春节旅游市场的主体,节前通过发放消费券、部分景区免门票等各类惠民奖励政策措施,激发了留京过年人员在京游热情,助力春节假日市场恢复。

数据统计,市民在京游市场较2023年同期实现全面增长,即接待旅游人数较2023年同期增长5.4%;旅游收入较2023年同期增长25.5%;人均花费较2023年同期增长19.0%。

2、跨省旅游得到有效管控

2023年春节假期,严格落实“就地过年”“非必要,不出行”要求,外地来京旅游市场保持低位运行,旅游人数仅达到2023年同期的49.7%;旅游收入恢复到2023年同期的38.5%。

3、防疫先行,保障文旅安全

做好防疫工作,是让市民群众过好春节假期的重要保障。按照节前的部署,各项疫情防控和旅游安全防疫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进行。市民非必要不安排出境旅游,国内旅游做好个人健康防护;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暂不恢复出入境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在京过年成为很多市民群众的主动选择。接待市民群众游览娱乐的公共场所包括公园、景区、名胜古迹、演出场所、娱乐场所、上网服务场所、电影院、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都严格贯彻了限流要求,防范因人员聚集带来的疫情风险,并引导前来的市民群众遵守防疫规定。

为确保春节假期旅游安全,各区、各部门、各景区在景区重要游览点、观景平台、冰雪景区、交通接驳点、狭窄通道、购票、餐饮等容易形成游客聚集拥堵的区域,均加强了对游客的引导疏导,严防人员聚集和拥挤踩踏。加大了对景区大型游乐设施、特种设备、高风险旅游项目、冰雪项目、森林防火、液化石油气使用以及文娱场所消防安全等的日常巡查检查。旅行社、酒店、公园、景区、乡村民宿、乡村旅游民俗户(农家乐)以及演出场所、娱乐场所、上网服务场所、影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在交通、防火、食品、餐饮卫生、住宿卫生等方面强化了严格的安全管控,市文旅局在节前开展了专项督查工作,确保在京文旅企业按规定采取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措施,切实保障市民群众的安全健康。

4、溢彩流光,在京过年很精彩

在京过年,让市民更加深度地体验北京文化。全市22万件灯笼灯饰及近600处景观小品,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市文旅局在2023年发布的“漫步北京城市文化休闲微旅行”20条线路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出迎春、咬春、读春、探春4条新春特别线路,让市民在游览胡同、品尝京味、独享书香、探究古建的过程中,深度游览北京,得到不同的旅游体验。北京网红打卡地联盟推出“在京过年,打卡网红地”线上线下系列活动,25家网红打卡地在正常营业的基础上,推出春节特别活动。

5、冬奥倒计时,冰雪旅游热情高

随着2月4日冬奥会倒计时一周年的开启,民众参与冰雪旅游及相关活动的热情更加高涨。延庆作为冬奥会赛地之一,着力打造“最美冬奥城”,让市民在节日期间尽情体验冬奥气氛和冰雪魅力,饱含冬奥元素的景观亮化灯,营造出热烈的冬奥氛围。龙庆峡冰灯冰雪季更是主打“盛世中华迎冬奥,华彩冰灯兆丰年”主题,把冬奥、春节元素融汇一体,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景区预订量在黄金周期间多日达到上限。此外,世葡园的“冰雪嘉年华”,北京雪乡玉渡山的“雪乡、雪雕、雪世界”,第九届南宫冰雪嘉年华,还有石京龙、八达岭等滑雪场,让市民多层次、多角度地体验了冰雪的激情和乐趣。

6、智慧时代,时尚文旅漫游云端

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今年春节原则上不举办庙会、大型演出、游园会、联欢会等活动,但红红火火的线上活动弥补了这个缺憾,佳节的气氛依然浓郁。

全市共组织开展各类线上公共文化活动1325项,线上参与市民群众4170.8万人次。其中,市文旅局推出五大系列线上文旅活动,丰富市民群众假日生活。358项重点线上群众文化活动,32项重点演出,3场非遗线上庙会,对100个北京网红打卡地和20条漫步北京都市微旅游线路的线上宣传推介,让在京过年的市民群众品尝到丰盛的新春文化盛宴。线上海外“欢乐春节”系列专题活动,联合芬兰、爱沙尼亚、希腊、爱尔兰等国机构,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科技馆从2月14日起在线上推出“牛年贺岁·爱上科技馆”冬令营活动,让假期里的中小学生聆听科学知识,参与科学课程,探索科学奥秘。

7、便民惠民,新春旅游享优惠

为在京过年的市民提供优惠,让这个春节假期的文旅活动显得更加温馨。2023年北京惠民文化消费电子券于2月10日启动发放,向市民群众送文惠、贺新春。领取了文惠券的市民在进行文化、娱乐消费时可以享受抵扣和优惠。颐和园、天坛公园、北海公园、中山公园、香山公园、景山公园、北京植物园、北京动物园、陶然亭公园、玉渊潭公园等10家市属公园实行春节期间免费游园政策,市民群众纷纷走进公园过大年。

8、浪漫乡村,民宿农家年味浓

就地过年让春节里的乡村游火爆起来,春节期间的乡村民宿订单暴增,住民宿体验别样年味成为牛年新春的新时尚。延庆区精品民宿借力冬奥元素,在春节期间与各大旅游景点联动,整合住宿和游览,让景区与乡村民宿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为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精品民宿还结合自身优势,将非遗、时尚、民俗等多种元素融入到旅游产品中。无论是在百里乡品尝“冰屋火锅套餐”,还是在石峡村观看民俗表演,在石光长城精品民宿感受剪纸、花馍、花灯、堆绣、毛猴制作等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都让游客觉得不虚此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

2023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锚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履职尽责、奋发有为、开拓进取,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迈上新台阶、“十四五”发展迈出新步伐。

2023年末,纳入统计范围的全国各类文化和旅游单位32.46万个,比上年末减少1.70万个;从业人员484.4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1.89万人。

2023年,文化和旅游系统牢牢把握庆祝建党百年这一主题主线,全力创作排演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将建党百年文艺创作推向高潮,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成功组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伟大征程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歌剧节等12项重大艺术活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等7项创作工程顺利实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中国艺术头条”微信公众号和“文艺中国”视频号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点击量超过3.5亿次。

2023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8370个,比上年末增加789个;从业人员45.3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3万人。其中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团体1947个,占10.6%,从业人员10.67万人,占25.5%。

全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共演出232.53万场,比上年增长4.2%;国内观众9.28亿人次,增长4.4%;演出收入112.99亿元,增长30.4%。

全年全国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团体共组织政府采购公益演出13.34万场,比上年下降0.3%;观众0.83亿人次,下降3.9%。

表1:2011-2023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基本情况

2023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场馆3093个,比上年末增加323个;观众坐席数253.37万个,增长34.9%。全年艺术表演场馆共演映107.04万场,比上年增长82.0%;观众11209.24万人次,增长84.8%。公有制艺术表演场馆1176个,比上年末减少32个;演映46.12万场,比上年增长89.1%;艺术演出观众人次达2066.54万,增长64.2%;艺术演出收入12.92亿元,增长51.8%。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场馆1075个,比上年末减少36个,全年共开展艺术演出5.03万场次,比上年增长48.8%;艺术演出观众人次1562.20万,增长45.7%。

2023年末,全国共有美术馆682个,比上年末增加64个,从业人员6249人,增加782人。全年共举办展览7526次,比上年增长25.7%,参观人次3515.84万,增长60.8%。

2023年,文化和旅游系统贯彻落实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推动全国公共文化机构建立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继续推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启动实施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示范性旅游厕所建设和旅游厕所数字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唱支山歌给党听”大家唱群众歌咏活动、2023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和“舞出中国红”全国广场舞展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成功举办,文化惠民工作持续推进。成功举办2023年长三角及全国部分城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长三角及部分地市、粤港澳大湾区、西南地区暨成渝双城文采会。

2023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5个,比上年末增加3个;从业人员59301人,增加132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7413人,占12.5%;具有中级职称人员18979人,占32.0%。

2023年末,全国公共图书馆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1914.24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7.2%;全国图书总藏量126178.02万册,比上年末增长7.0%;阅览室坐席数134.42万个,增长6.3%;计算机224473台,其中供读者使用的电子阅览终端139417台。

2023年末,全国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135.51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9.05平方米,全国人均图书藏量0.89册,增加0.05册;全年全国人均购书费1.57元,减少0.03元。

图1:2011-2023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资源情况

全年公共图书馆实际持证读者10313.93万人,比上年增长0.6%;总流通人次74613.69万,增长37.8%;书刊文献外借58730.15万册次,增长39.5%;外借人次23809.24万,增长36.3%。全年共为读者举办各种活动202568次,比上年增长34.4%;参加人次11892.49万,增长28.2%。

图2:2011-2023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及书刊外借册次

2023年末,全国共2636个县市、区建成图书馆总分馆制。

2023年末,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3531个,比上年末减少156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32524个,减少301个。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从业人员190007人,比上年末增加493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7531人,占4.0%;具有中级职称人员17947人,占9.4%。

2023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4974.14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6.3%;业务用房面积3538.32万平方米,增长4.4%。年末全国平均每万人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352.13平方米,增长6.3%。

图3:2011-2023年全国平均每万人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

全年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52.17万场次,比上年增长30.9%;服务人次83289万,增长47.9%。

2023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有馆办文艺团体9533个,全年演出11.45万场,观众5983.52万人次。由文化馆站指导的群众业余文艺团体45.49万个,馆办老年大学670个。

表2:2023年全国群众文化机构活动开展情况

2023年末,全国共2672个县市、区建成文化馆总分馆制。

四、市场管理和综合执法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坚持科学防控、精准施策、分级分类指导,创新实施跨省旅游经营“熔断”机制,暂停陆地边境口岸城市跨省团队旅游业务。动态调整文化和旅游场所开放政策,及时更新相关疫情防控指南,建立旅游热点防疫预报机制,强化事前预防和监督指导,认真做好文化和旅游市场疫情防控工作。扎实推进助企纾困工作,延长暂退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减税降费、稳岗就业等纾困政策实施期限,不断加大金融支持行业纾困力度,推动减免上网服务、娱乐场所文化事业建设费、网吧宽带费和卡拉OK版权费,推动保险替代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试点改革,成功解决卡拉OK领域长期存在的版权重复收费问题。

文化和旅游部深入落实“放管服”改革,不断提升市场监管综合效能。简化跨地区巡演审批程序,统一各地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审批标准,全面放开外商投资娱乐场所限制。政务服务“好差评”总体评价率12.52%,市场主体满意度99.86%。组织开展“不合理低价游”综合治理三年行动。公布首批等级旅游民宿和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持续开展文明旅游宣传,强化旅游不文明行为管理。稳步推进导游队伍建设和管理三年行动计划。

2023年末,全国通过统计直报系统报送的文化市场经营单位19.10万家,从业人员151.14万人,营业收入13689.17亿元,营业利润1636.55亿元。其中,娱乐场所5.05万个,从业人员51.11万人,营业收入485.08亿元,营业利润30.13亿元。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0.18万个,从业人员20.15万人,营业收入169.21亿元。演出市场单位2.25万个,从业人员47.02万人,营业收入3643.26亿元,营业利润388.59亿元。艺术品经营机构0.61万个,从业人员2.05万人,营业收入89.96亿元,营业利润13.68亿元。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1.01万家,从业人员30.81万人,营业收入9301.65亿元,营业利润1227.20亿元。

2023年末,全国共有旅行社42432家。根据旅行社填报系统数据显示,全年全国旅行社营业收入1857.16亿元,营业利润-55.34亿元。

2023年末,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的星级饭店管理系统中共有8771家星级饭店。根据填报系统数据显示,全年星级饭店营业收入1379.43亿元,平均房价334.95元/间夜,平均出租率41.8%。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印发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综合执法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牵头推进打击治理跨境赌博旅游管控工作。部署建党100周年文化和旅游市场执法检查,扎实推进文娱领域综合治理,查处多起劣迹艺人非法违规演出。组织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执法检查和网络监测,整合举报投诉渠道,切实保障运行稳定、数据安全。实施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专项整治行动,开展4轮“体检式”暗访评估,在主要媒体发布40多个典型案例。全年各地出动执法人员600多万人次,办结案件3万多件。组织开展综合执法考评、执法案卷评查。组织线上线下培训20余期,轮训3万余人。

2023年末,全国共有A级景区14196个,从业人员157万人,全年接待总人数35.4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28.1亿元。

2023年,国内旅游总人次32.46亿,同比增长12.8%。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消费2.92万亿元,同比增长31.0%。

图4:2011-2023年国内旅游发展情况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关于推动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第二批55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公布第一批120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推进投融资体系建设,将旅游基础设施纳入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范围。培育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等新型业态,支持实施龙凤呈祥舞上春等演播示范项目,推动“文化艺术增强现实呈现技术需求及应用框架”标准成为国际标准。举办“百年风华青春筑梦”主题动漫展播,组织6家网络平台展播百部红色主题动漫,总点击量2.7亿次;举办“动漫传承红色基因”主题论坛和“恰少年筑未来”主题动漫展;指导举办“百年百幅经典美术作品数字体验展”,预计触达人群3000万人次。推进产业国际合作,成功举办“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全球实践”国际论坛,遴选认定18个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重点项目。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9064亿元,比上年增长16.0%。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实施“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十四五”文化和旅游部高校共建工作方案。委托立项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100项。认定第三批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8家。制定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管理办法,评定首批示范园区试点7个。推动出台国家标准6项、立项11项,批准发布行业标准及修改单7项、立项31项。组织相关单位首次提交并获批立项旅游国际标准3项。组织强制性国标落实情况抽查并督促整改。立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27个、年度项目221个、部级社科研究项目38个。推荐科研建设优秀成果56项。实施青年科研人才扶持计划35项。全面开展智库建设,公布首批19家行业智库建设试点单位。

2023年末,全国共有各类文物机构10545个,比上年末减少769个,其中,文物保护管理机构2257个,占21.4%;博物馆5772个,占54.7%。年末全国文物机构从业人员18.1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8万人。其中高级职称11718人,占6.5%;中级职称22886人,占12.6%。

图5:2011-2023年全国文物机构及从人员情况

2023年末,全国文物机构藏品5580.45万件,其中,博物馆文物藏品4664.83万件/套,占文物藏品总量的83.6%。

2023年,全国各类文物机构共举办陈列展览33205个,比上年增加4281个。其中,基本陈列17597个,增加1338个;临时展览15608个,增加2943个。接待观众84590.5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3%,其中未成年人19911.55万人次,增长46.8%,占参观总人数的23.5%。博物馆接待观众74850.4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2.2%,占文物机构接待观众总数的88.5%。

图6:2011-2023年全国文物机构接待观众人次及未成年人观众人次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关于持续推进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支持各地建设非遗工坊近1100家,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5项,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了445家保护单位。开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估工作。开展2023年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验收工作,举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经验交流活动。继续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和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举办培训77期,培训2200余人。举办“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约7000个非遗年俗短视频在网络平台集中展示。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全国共开展各类非遗活动4100多项。举办“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遗展,209项非遗代表性项目、1000多件作品、221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展。

2023年末,全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共有在世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433名。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册项目42个,位居世界第一。

全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2431个,从业人员16554人。全年全国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举办演出59716场,比上年增长6.4%;举办民俗活动13116次,增长7.7%;举办展览18107场,增长12.0%。

八、文化和旅游对外及对港澳台交流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举办2023“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习近平主席向艺术节致贺信。举办2023年中希腊文化和旅游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以视频形式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组织外国在华外交官和常驻机构负责人赴北京、重庆、湖北、贵州等地举办“发现中国之旅”系列活动。开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成果主题宣传。举办第21届“相约北京”国际艺术节、“北京2023冬奥文化全球行”等推广活动,为2023年北京冬奥会营造良好国际氛围。不断提升“欢乐春节”吸引力和影响力,2023年推出18个线上精品项目,各类媒体平台量超过7200万次,网络社交媒体覆盖230余个国家和地区,总观看量超4.5亿次。

文化和旅游部与巴西、意大利、日本、俄罗斯、阿尔及利亚等16国举办双边会议或会见,与秘鲁、圣马力诺、文莱、伊朗、尼日利亚等9国举办建交庆祝活动,与厄瓜多尔、柬埔寨、塞尔维亚、巴林、南非等14国签署文化合作协定执行计划等文件,不断加强在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旅游复苏方面的政策沟通,广泛凝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共识。响应各国对共享发展机遇的诉求,举办对非洲、中东欧、中亚、东南亚国家的培训班8期,建成面向欧洲的“中国旅游培训”平台。

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在促进国际文化和旅游交流与合作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参加相关会议37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申遗领域多部门协作协调联动机制。

文化和旅游部坚持培根铸魂,深化对港澳台工作。稳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休闲湾区建设,推动国家艺术基金面向港澳全面开放一般项目申报,支持港澳籍旅游从业人员经考核换证后在横琴新区执业。推动国内重要文艺比赛节庆等向台湾同胞开放,支持福建省评定台湾籍省级非遗传承人。

截至2023年末,在全球设有45家海外中国文化中心,20家驻外旅游办事处。此外,在香港设有亚洲旅游交流中心,在台湾设有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台北办事处、高雄办事分处。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落实文化和旅游部部门预算60.23亿元,落实中央补助地方转移支付资金46.71亿元。运用全覆盖审计、绩效管理等手段,提高资金资产使用管理效能。

2023年,全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1132.88亿元,比上年增加44.62亿元,增长4.1%;全国人均文化和旅游事业费80.20元,比上年增加3.12元,增长4.0%。文化和旅游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0.46%,比上年提高0.02个百分点。

图7:2011-2023年全国人均文化和旅游事业费及增速情况

图8:2011-2023年全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比重

全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中,县以上文化和旅游事业费506.36亿元,占44.7%,比重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文化和旅游事业费626.52亿元,占55.3%,比重提高了1.3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文化和旅游事业费526.36亿元,占46.5%,比重提高了1.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文化和旅游事业费283.38亿元,占25.0%,比重提高了0.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文化和旅游事业费292.62亿元,占25.8%,比重降低了1.9个百分点。

表3:全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按城乡和区域分布情况

全年全国文物事业费560.97亿元,比上年增加90.34亿元,增长19.2%。

春节长假,河南游客接待量位居全国第二

郑州方特旅游度假区的夜游

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的沉浸式演出

唐宫夜宴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

“豫见快手·嗨在洛阳”网红大会

红旗渠景区三个好铁匠实景演出

2月22日下午,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NO.13系列成果线上发布及研讨活动在京举行。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在会上联合发布了2023年春节长假旅游客流大数据报告。报告显示,春节假日7天,全国游客出游量同比增长达两位数,呈现明显的全面复苏之势。广东省、河南省、上海市、北京市、山东省、重庆市、江苏省、天津市、浙江省、河北省位列游客接待量的前十名。

全国第二,这是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运行以来,河南在这个榜单上取得的最好成绩!

对于河南本次的“C位出圈”,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却并不感到意外。他说:“近年来,河南方面一直很重视文旅发展,早在2023年5月份,就开了全省文化旅游大会,全面发动文旅行业的复苏振兴工作。最重要的是,河南的文旅产品很丰富,一批新的旅游项目立了起来。所以,这一次成为全国第二,即是预料之中,也在情理之中。”

的确,河南这个“绩优股”从2023年冬季已显出端倪。年末,一句“远赴人间惊鸿宴,一睹人间盛世颜”让老君山走红全网。春节期间,河南春晚的节目唐宫夜宴“霸屏”多日,赢得人民日报等多家央媒点赞。云台山、清明上河园等景区的“欢乐年味”连上央视。河南的城市街区、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点处处客流涌动。一组数据令人振奋:河南共接待旅游人数3400.68万人次,比2023年春节增长5.87%,旅游收入147.59亿元,恢复到2023年春节的81.86%。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姜继鼎在当天进行的圆桌论坛研讨中作了典型发言,分享了河南抓住大众旅游和智慧旅游的时代机遇,从旅游市场需求和旅游产品供给两端发力,不断擦亮“老家河南”品牌的具体举措。

河南火了,为什么火了?是凭借什么而火?缘何热点频出,强势出圈?

河南火,火在“就地过年,本地游大放异彩”

“和往年初三初四才到来的高峰期不同,今年春节一上来就是开门红。为大年初一这一天准备的汤圆,一上午就卖光了。这可能和游客大部分都是本地人,初一这一天不走亲戚,多了出游的时间有关。”在清明上河园经营一家汤圆店的老板很是开心。

这家老板的感受不无道理。

“客源构成方面,春节期间,游园的客人,97%为河南本地人。”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爽透露。

清明上河园的数据也与全国其他旅游景区吻合。2023年春节长假旅游客流大数据报告显示:今年春节,游客平均出游的距离是133公里。到了旅游目的地,平均游憩半径7.6公里。

这两个数据与往年的春节相比,是大幅度收缩的。这就意味着近距离出游占据了主流。

我省正是充分抓住了这次机遇,释放人口红利,引导旅游消费收到佳绩。全省451家A级旅游景区“假日不打烊”,225家景区向在豫过年的游客推出门票减免或打折优惠政策。全省各地、各景区多措并举,营造出“浓浓的年味”。大宋中国年·开封城墙灯光秀刷屏央视;洛阳龙门石窟景区用万盏红灯笼组成“龙门福道”;清明上河园景区以“国潮中国年”为主题,通过“百场演出、百万灯展、百味小吃”为核心内容打造系列年文化主题活动;芒砀山景区的汉服走秀、汉婚礼展演、盘古舞等特色表演;新乡宝泉景区的新春游园;老君山景区举行的“一起包饺子”活动;浚县古城的非遗社火展演、汉服大巡游、古风鼓舞、“北极灯光大型秀”等特色活动,很好地提升了游客的出游体验。

“最近流行一句话,叫‘吃有肉,住有楼,还有闲钱去旅游’。”戴斌建议,河南要紧紧抓住人口和城市化这两个红利,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文化休闲产品。

河南火,火在“文化引领,新产品成为顶流”

今年春节,河南春晚的唐宫夜宴用科技加创意来展示文化,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让现代科技亮了起来,全网累计点击量超过了52亿次。老家河南的传统文化,以更炫的方式走进生活,焕发新生,成为真正的顶级流量。

近年来,河南大力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甩出富有历史文化气息、又为人们所喜爱的“王炸”产品。

除了唐宫夜宴之外,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在大年初一推出的沉浸式剧目穿越德化街也成了“爆款”。

“一场戏,看得我热血沸腾,看得我涕泪纵横,穿越德化街弄嘞真不赖!”

“科技感强!震撼!感人!”

“第一次如身临战争现场,第一次被漫天花灯包围。舞者们热情洋溢,让人仿佛置身百老汇……”

2023年的大年初一,穿越德化街上演,依托郑州现代商业文化,创新的表演方式,一直“C位出圈”。微博、抖音等平台上,网友纷纷留言点赞这部“神剧”。

“一条德化街,百年郑州史。这个剧以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德化街故事为背景,一下就把人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家国情怀交织的年代。”建业文旅运营公司营销中心副总经理孙喆说,“很多人专门为观看这个剧而来,大年初一头一天,就来了近3万人。”

吸引人的是故事,打动人的是情感。“穿越德化街的火爆和电影你好,李焕英的走红不谋而合,都是用情感打动人,赢得了文化认同。”孙喆表示,建业一直在坚持对河南文化的深度挖掘,市场也证明了这个路子是对的。再加上该剧结合了戏曲、百脑汇的歌舞,通过电影中的威亚、灯光等手段,让观众身临其境,有非常好的体验感。

文化引领、科技赋能、“云游”河南。这个春节,全省公共文化场馆春节期间照常免费开放,河南艺术中心组织的大型童话剧小马过河、功夫剧少林武魂以及京剧名家票友迎新春专场晚会等演出,充分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河南省优秀剧节目陪你过大年”线上展播活动、全息互动功夫光影秀武韵、平顶山宝丰马街书会等云产品,让广大游客共享非遗保护成果,品到了“云上”文化年。

河南火,火在“产品高端,夜经济表现抢眼”

在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夜幕降临,好戏才真正上演。

100多场演出精彩纷呈,喷空、曲艺表演、巡游等,欢乐不断。大型猫主题的灯展,吸引众多游客到此拍照。

“春节期间,晚上七八点在园人数还有一万多人,在这里游玩聚餐。”孙喆说,整个小镇就是个不夜城。

夜间经济“亮起来”,进一步激发了消费潜力。文创集市、行浸式夜游正在成为城市夜间经济发展的重要“活力因子”。

郑州东部的电影小镇灯火通明,西部的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也越“夜”越美丽。总投资560亿元、已投资200亿元的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的6大主体公园体系初步完善,成为新的旅游目的地,节日期间每天的旅游人数近4万,收入达千万以上。银基动物王国与银基冰雪世界闭园时间均延时到晚上7点,满足不同年龄层人群的多重游玩需求。

用数字来赋能,用场景营造来带动夜间经济的发展。同样炙手可热的,还有位于近郊的郑州方特旅游度假区。春节期间,方特加开了夜场,每天营业到晚上9点半。方特还开通了市内通往园区的公交车。春节期间,郑州方特旅游度假区共接待游客量11.56万人次,同比2023年增加6.37万人次;收入3311.06万元,同比2023年增长2418.23万元。

“夜游有效延长了消费时间和空间,拉动了消费,今年人均客单已提升达到300多元。”郑州华强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冯承键表示。

新项目新业态“一纸风行”,传统景区亦新招儿不断。云台山、老君山、太行大峡谷等一些传统山水景区尝试举办冰雪节,补齐我省冬季旅游短板,呈现出“淡季不淡、愈冷愈热”的景象,我省文旅开始唱响“四季歌”。

绵延千米的峡谷内,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的冰瀑,层层叠叠,造型各异。万平雪场上滑雪、打雪仗、体验雪地摩托等冰雪项目备受游客青睐。

这个春节,众多游客与云台山结下了美妙的“冰雪奇缘”。春节期间,云台山共接待游客27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89.56万元,分别比2023年春节增长31.79%和28.05%。与此同时,太行大峡谷景区推出冬季“冰之语”活动,因其独特的气候,景区内冰挂、冰河景观蔚为壮观,吸引游客前往来一场冰的邂逅,为探冰而来的游客达到景区游客人数的70%。

红旗渠景区三个好铁匠实景演出赢得阵阵喝彩,演出由每天4场增加到了6场,场场爆棚,观看人数达到8000人次。

老牌景区清明上河园的餐饮、住宿、购物等二消收入763.98万元,同比2023年增长28.4%。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大受欢迎。

河南火,火在“民宿吸睛,乡村游热度提升”

“今年重渡沟景区推出了住民宿免门票活动很实惠,我们全家就选择在栾川过大年了。”游客张女士说。和张女士的选择相同,今年“住民宿过大年”成为新时尚。河南通过开展“民宿走县进村”活动,推动一大批品牌民宿落户河南大地。春节节日期间,香堤湾商隐小筑、云上院子、山水隐庐、小有洞天、新县露营公园、西河湾民宿群入住率都在90%以上。民宿的逐步完善也倒推着乡村旅游的火爆,新县田铺大湾、洛阳倒盏村、栾川新南村、林州市五龙石阵、鹤壁桑园小镇等乡村旅游点,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栾川:持续做火冬游市场

春节七天假期,栾川县共接待游客44.8万人次,综合收入3.13亿元,较2023年同期分别增长109.58%和112.4%,整个冬游季,高潮迭起。老君山金顶成为顶流网红,还出现了“熊猫兄弟”“火车咖啡馆”“重渡沟民宿”等网红打卡地,这些“网红效应”迅速形成客流转化。

——新县:乡村休闲、户外游客占到九成

全县共接待游客23.1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03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4.56%、37.97%。乡村休闲、户外运动深受欢迎,约占全部游客的90%。“回老家、探亲友、住老宅、吃农家饭”成为节日一大特色,“九镇十八湾”乡村旅游人数持续增长,丁李湾网红桥日均游客量超过5000人次,杨高山、田铺大塆、郭家河红廉文化园等“网红景点”均迎来客流高峰。

——林州:乡村游人数占到一半

春节假期,林州市旅游市场迅速回暖。假日期间乡村旅游人数突破50万人次,占到总游客人数的50%以上。庙荒、高家台、止方、魏家庄,日均游客突破5万人次。与此同时,任村盘龙山,临淇占元、五龙中石阵、合涧肖街和八方农场、留林生态园、茶马古道等特色生态园区也由冷变热,游客络绎不绝。

河南火,火在“立体营销,变流量为线下客流”

旅游是个眼球经济,在宣传营销方面,河南拥抱互联网,与头条、快手、哔哩哔哩、小红书、携程等新媒体合作,不断催热市场温度。和字节跳动公司合作第二届全球文旅创作者大会,总传播量超74亿。和快手合作的“豫见快手·嗨在洛阳”网红大会,相关视频量接近41亿。和携程合作的“老家河南·清凉一夏”,总体曝光量已突破5.4亿。和腾讯合作举办“老家河南·黄河之礼”,引起广泛关注。市场热度有了,流量成功转化为线下客流。在智慧旅游方面,达到了“服务一张网、管理一盘棋、监测一张图”的建设目标,让游客在河南“放心游”“便捷游”。

春潮涌动,文旅复苏的动能在不断蓄积。我省春节长假的“开门红”,为文旅行业全面振兴、高质量推动文化强省建设打下坚定基础。新风潮下,旅游已不仅仅局限于游山玩水,每位游客都是美好生活的体验官,未来,游在老家河南,将尽情体验幸福家园的河南!时尚创新的河南!开放文明的河南!刘春香责任编辑:祝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