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红色旅游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六大方面融合联动化趋势明显
2023年年初发布的2023年全国旅游工作报告显示,近三年来,全国红色旅游接待游客累计达34.78亿人次,综合收入达9295亿元。从今年前几个月的数据来看,旅游人数仍保持高速增长。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偏中老年游客为主要消费群体的红色旅游,现在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红色旅游正成为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板块。
红色旅游的一个较显著变化是年轻人渐成主力人群。驴妈妈旅游网的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红色旅游的主要客群已由60后、70后向80后、90后转移。2023年年1月至6月,驴妈妈旅游网平台红色旅游游客平均年龄为33岁,在红色旅游总人数中80后占24.9%、90后占8%、00后占5%。携程数据则显示,红色旅游游客中,80后和90后的占比已升至39%,60后和70后则降至32%。
预测2023年中国红色旅游收入规模超5800亿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旅游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23-2023年,中国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达9295亿元。到了2023年,中国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达到了3622.4亿元,同比增长18.3%。截止至2023年上半年,中国红色旅游重点城市及经典红色景区共实现旅游收入2524.98亿元,同比增长5.73%。预测2023年中国红色旅游综合收入将超5800亿元,达到了5845亿元。未来五年(2023-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4.04%,并预测在2023年中国红色旅游综合收入将达到9886亿元,未来万亿市场规模指日可待。
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全国参加红色旅游人数由2004年的1.4亿人次增至2023年的11.47亿人次,年均增长超过16%,其中青少年游客数量累计达到32亿人次(注:此处统计人数为红色旅游景区接待游客人数)。
截止至2023年年,红色旅游人数更是同比增长15.4%至13.24亿人次,景区综合收入增长18.3%,均高于国内旅游业整体水平(国内旅游人数同比增长12.8%,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5.9%)。按照2023-2023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目标,到2023年,中国红色旅游年接待人数要突破15亿人次。
2010-2023年中国红色旅游收入规模统计情况及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0-2023年中国红色旅游年接待人数统计情况及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中国红色旅游三大发展挑战分析
1、部分景区低俗现象突出。虽然红色旅游市场整体趋好,但部分区域的红旅发展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其中低俗、过度娱乐化等现象在某些地区红色旅游区域较为突出。红色旅游中低俗、庸俗和恶俗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景区移花接木虚造历史场景、历史建筑以及历史器物;二是部分区域将景点做成不伦不类的游乐园;三是部分旅游讲解词与革命史实不符;四是部分纪念馆、纪念碑越建越气派、越建越高;五是部分景点垄断经营或强行兜售高价花圈、花篮等悼念品牟利;六是部分景区经营人员打着“忆苦饭”等名头提供价实不符的饮食等。上述种种现象严重背离了发展红色旅游文化的初衷,相关部门应当引起重视并加强整改,以为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的发展环境。
一方面,周边环境缺乏有效支撑和依托。如对革命历史遗迹的保护不到位,开发不合理造成红色资源的严重浪费,旅游主体周边环境及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无法有力支撑相应的旅游文化。另一方面,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趋同现象严重。旅游项目外在呈现形式大多以故居、纪念馆、塑像等为主,展示方式老套且创新能力不足;大部分红色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开发现状也并不尽如人意,产品同质化、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比较突出。不论是从红旅项目本身、红旅产品结构还是周边配套建设方面来看,国内部分区域的红色旅游发展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可持续性挑战。
3、“红色+”发展模式有待拓展
尽管红色旅游与其他优势传播资源间呈现一定的融合趋势,但总体上仍然难以“独挑大梁”。目前为止,红色旅游的发展模式相对比较“传统”,市场中出现的主要发展模式集中停留在纪念场馆的参观学习,生态观光、演艺表演等层面,缺乏创新;“红+绿”(红色旅游+绿水青山)依然是景区产业链扩展的主要模式,“红+古”(红色旅游+古村落)、“红+乡”(红色旅游+美丽乡村)模式虽日益受到重视,但相关项目占比较低;感受层面的发展模式集中在演艺表演、模拟感受两个方面,发展方式相对“保守”,对于互联网+、IP打造仍欠缺方式与方法。红色文化与其他旅游资源的有效融合还需进一步加深,其发展模式亦有待进一步探索。
中国红色旅游三大发展趋势分析
1、利好政策推动高质量发展。2023年3月,国家发改委召开了宣传贯彻2023-2023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电视电话会议,会议表示,规划纲要是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发展红色旅游以来的第三期规划纲要,是“十三五”时期全国红色旅游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总体部署。新一期规划纲要更加突出强调红色旅游的理想信念教育功能,更加突出强调红色旅游的脱贫攻坚作用,更加突出强调红色旅游的内涵式发展。
2023年8月,交通运输部制定印发了全国红色旅游公路规划(2023-2023年),明确提出,到“十三五”末,具备条件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景点,基本实现三级及以上公路便捷连接周边国省干线公路或城市,50%以上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景点有二级及以上公路和城市道路衔接,与周边路网共同形成便捷、安全、可靠的红色旅游公路网络。为促进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3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23-2023年)的意见,文件提出,要继续扩大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加强革命文物创意产品的开发,鼓励支持文化文物单位和社会力量参与革命文物创意产品的开发,并提高红色旅游发展质量,包括推出
2023年中国在线旅游行业研究报告
2023年中国在线旅游行业研究报告原创艾瑞艾瑞咨询
疫情影响持续,中国国内旅游行业恢复进行时:
•居民习惯与疫情共存的生活,中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
•2023年Q1-Q4中国国内旅游人次数分别恢复至2023年的57.6%、65.2%、77.5%和79.2%,市场保持向好趋势;
伴随疫情下数字化环境,需求侧、场域侧和供给侧相互促进发展变革:
•需求侧:用户需求升级推动旅游产品服务迭代;
•场域侧:内容运营助力提升旅游供需链路触达效率;
•供给侧:疫情推动供给侧逐步开始重视私域流量运营。
•2023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实现部分恢复性增长,约达1.3万亿元。
旅游行业将持续趋向年轻化、内容化、数字化:
•年轻化:旅游用户年轻化趋势将推动行业及产品转型;
•内容化:用户属性年轻化和用户习惯内容化推动旅游内容产业发展;
•数字化:需求侧的数字化生活习惯将推动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
居民习惯与疫情共存的生活,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
社会背景:当前新冠疫情形势仍然在全球流行,尽管我国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暴发流行,但近期一些地方出现本土的感染和传播病例,说明目前新冠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居民愈加习惯与疫情共存的生活。
经济背景: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稳定向好,我国经济运行持续稳定复苏,运行质量进一步提升。自2023年三季度以来,服务业第三产业稳步恢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这表明居民消费意愿不断增强,对于服务业的需求在有效释放。
疫情对中国旅游行业带来挑战,整体产业亟待转型升级
2023年新冠疫情对旅游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和挑战,2023年上半年,除局部地区受散发疫情扰动外,旅游市场总体保持平稳有序,旅游经济运行综合指数正在步入从“相对景气”到“景气”通道。受疫情影响,2023年暑期多地紧急叫停跨省旅游等活动,暑期旅游市场遇冷。随着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对旅游景区或旅游企业而言,建立抵御风险的可持续运营能力更为重要,数字化升级则是重要的抵御风险手段之一。消费者经历了一年的禁足,已经将数字化产品变成了生活的必备品。在后疫情时代,对于旅游商家来说,数字化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运用线上平台与线下产品联动,在出游前做到数字化触达、出游中提供多元化产品服务与供应、提高景区智能化水平等将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疫情仍有一定影响,中国国内旅游行业恢复进行时
2023年受疫情影响,Q1-Q4中国国内旅游人次数仅占2023年同期的16.6%、49.0%、65.7%及67.1%,疫情影响逐渐减弱。
2023年春节期间疫情反复,Q1市场受到影响,国内旅游人次数是2023年同期的57.6%,环比2023年Q4的恢复情况略有下降,但Q2回升至65.2%,市场仍保持向好趋势。因此,预计Q3、Q4相较2023年同期的恢复情况将保持稳定速度回升。
整体而言,疫情对旅游市场的影响呈减弱趋势,游客出游信心逐渐增强;但不可回避的是,疫情反复、极端恶劣天气频发等未知变量对市场的恢复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以及在长期疫情环境下,消费者在旅游消费心态、旅游产品选择方面的变化等,均需要市场对此深度关注、思考和应对。
在线旅游APP上半年活跃用户数逐渐恢复,市场复苏势头向好
全球疫情爆发初期,大多数国家采取封锁措施,航空停运,旅游业受到严重冲击,中国在线旅游业受到一定的影响。
随着中国国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后,2023年下半年开始,在线旅游月活跃用户数逐渐恢复,国内旅游市场呈现稳步复苏态势。
疫情影响持续,2023年市场实现部分恢复性增长
2023年:新冠肺炎疫情环境下,旅游市场受到巨大影响,中国全年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同比下降45.4%。
2023年:国外疫情形势依旧严峻,短期内出境游恢复较难;国内疫情总体可控,但零星散发病例时当地出行、旅游等活动通常会紧急叫停,对旅游业恢复的节奏造成一定影响;同时,年内极端恶劣天气频发,景区的运营、游客的出行等均受影响。因此,预计2023年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相较2023年较难实现强劲复苏,同比增长34.8%。
总体来说,2023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虽未能实现迅速恢复,但在1国内疫情流行态势逐渐缓和,防控力度强劲,管控流程完善;2国内新冠疫苗大规模接种等环境因素下,居民均逐渐习惯与疫情共存的生活,居民旅游需求将逐步释放。与此同时,旅游群体的年轻化、旅游消费的本地化、旅游体验的数字化等趋势逐渐显现,业内对此变化趋势做出的应对,也将会影响未来市场的恢复程度。整体而言,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而旅游是居民体验式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仍应持积极的信心和态度来应对当前挑战。
市场规模逐渐恢复,同时疫情推动出行市场在线化进程
2023年受疫情影响,中国在线出行市场交易规模同比下滑37.0%;在疫情态势缓和、防控措施完善等因素影响下,出行市场逐渐实现部分恢复,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同比增长29.6%。
在线出行市场中,机票、火车票是其中最大的两个细分市场。预计在2023年,在线机票、火车票、汽车票和船票的市场交易规模将分别占在线出行市场交易规模的约53%、43%、4%及0.2%。
在疫情环境下,消费者相较以往更加习惯数字化生活,出行票务预订的线上化也在此影响下有所发展。预计在2023年,机票、火车票、汽车票及船票的在线化率将分别提升至约89%、80%、8%及12%。
市场复苏进行中,2023年同比增速预计达35.6%
随着疫情态势的缓和以及出游需求的逐渐恢复,预计2023年在线住宿市场交易规模将实现35.6%的同比增长。
在疫情的影响下,酒店经营者相较以往更加注重用户流量的掌控,因此在线住宿市场中会员体系完善的酒店集团类型在此更有优势,而以单体发展的单体酒店类型则可依赖在线旅游平台的会员联盟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流量掌控。
市场显著受疫情影响,规模恢复缓慢,且度假选择逐渐本地化
疫情对在线度假市场产生巨大影响,2023年市场交易规模同比下滑79.8%,是在线旅游市场中下滑最为显著的细分版块。目前在线度假市场中的出境游版块基本停滞,国内游版块也受到国内零散疫情等影响而恢复缓慢,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仅能恢复至2023年的不到40%。
在国外疫情形势严峻的环境下,出境游难度较大,消费者逐渐将出境游需求释放至国内游。但与此同时,国内长线游时常受到疫情零星散发状态等影响,消费者在此情况下,一定程度上不得不选择周边游来完成旅游需求的满足;除此之外,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需求相较以往呈现更加多元化的趋势,周末出游等“微度假”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因此,在以上双重因素影响下,消费者的度假选择逐渐本地化、周边化。
伴随疫情下数字化环境,需求侧、场域侧和供给侧相互促进发展变革
消费者需求升级推动旅游产品服务迭代
在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环境下,消费者旅游需求逐渐发生变化。旅游产业自身需保持动态创新的能力,结合消费者需求改变的趋势,提升旅游产品及服务的能力和质量。
内容运营助力提升旅游供需链路触达效率
在疫情的影响下,旅游行业的内容运营方式逐渐呈现从图文到视频的发展趋势。相较于图文,短视频和直播这两种视频的内容运营方式更能推动旅游供需链路中触达效率的提升。
短视频方式的优势:营销门槛低、适应性强,可以灵活满足各种营销需求;信息承载量丰富集中,可以与用户进行深度互动和沟通,且在传播声量上具有强大的肥尾效应。
直播方式的优势:引入专业主播的选品能力,优化产品展示;减少用户产品搜索行为,提升信息触达效率;限时低价降低决策成本,触发非计划性消费;实时互动,交互式购物体验。
疫情推动供给侧逐步开始重视私域流量运营
疫情对生产生活各方面造成影响,企业在此环境下,相较以往更加关注和重视用户流量。通过私域流量的布局和运营,企业能够更高效地实现用户拉新、用户留存及用户复购。
长期发展基石: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是旅游产业保持年轻活力的重要手段
随着5G、AI、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不断成熟,旅游产业迎来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发展阶段。
对内部管理而言,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提高内部运营管理效率;对用户体验而言,数字化转型则有助于提升游客出行体验,提高游客出游意愿度。
旅游用户年轻化趋势将推动行业及产品转型
以往旅游产业相对传统,但近年来用户的年轻化趋势愈加明显,而部分旅游资源端在销售渠道、旅游产品等方面还维持着传统的运营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年轻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兴趣程度。因此,在用户年轻化的趋势下,行业及企业的旅游产品服务均需适配年轻用户,整体旅游产业面临着产品模式、服务方式等多维度改革迭代的新挑战,但同时这也是疫情环境下把握市场、迎合市场的新机遇。
用户属性年轻化和用户习惯内容化推动旅游内容产业发展
内容化是当下时代对旅游产业转型的号召,未来旅游产业也将随着用户行为习惯的改变而做出应对。
需求侧的数字化生活习惯将推动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是当前时代中产业发展、人民生活等多角度的转型趋势。作为服务业的旅游产业,更应该积极应对趋势浪潮,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
原标题:2023年中国在线旅游行业研究报告
专访携程:60+用户达千万,独家揭秘中老年旅游市场下一个机会点
作者|秦子惠 来源|AgeClub(ID:AgeClub)
随着经济水平和消费观念的改变,银发族早已成为21世纪旅游业不可忽视的重要客源,围绕中老年人的旅游产品不断迭代升级,占领高地。
一场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对于旅游业的打击首当其冲,却依然没有消弭中老年游人的出游热情。两年后,他们纷纷走出家门,继续在公路上驰骋人生,抵达远方。
作为中国市场最早成立的旅游平台之一,携程针对中老年旅游赛道的布局由来已久,近年来也颇为关注活跃在国内外各旅游圣地的银发人群,深入洞察老年群体的旅游行为偏好。
前不久,AgeClub采访了携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谢晓青,她向我们分享了近几年中国老年旅游市场的最新趋势,以及携程平台的求变与创新。
平台60+用户已达千万
整体订单量同比增长37%
携程连续几年发布老年人旅游数据,最早是何时开始关注老年旅游板块?
谢晓青:携程从1999年成立以来一直在服务老年群体,并推出一些相应的跟团游产品。跟团游的形式对于行程的安排更加合理,对游客的照顾更加周到,比较符合大部分老年人的出行习惯,也成为他们所青睐的产品。
2009年,携程正式推出“100%透明团”产品,从那时起就打破了跟团游信息不透明的历史。2013年,携程发布跟团游“钻级标准”,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23年,携程联合万家旅行社共同发布“六重旅游保障”以及先行赔付机制,以提高跟团游产品的保障水平和客户体验。
其实在疫情之前出境游还开放的时候,很多消费水平较高的老年人都非常愿意选择出境游。和在国内旅游方式多样的情况相比,在境外他们基本上只会选择跟团游。因此,我们提高旅游保障,推出先行赔付机制,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一个更安心的选择。
除了产品机制的升级,我们在研发方面也有许多创新,此前携程开创了很多跟团游市场新的概念和业态。比如半自助游,就是游客集体出发,旅行社搭配好酒店和部分行程,并留出一两天时间让游客自由活动。除外,还有私家团、精致小团、目的地参团等。
涉及到老年人领域,携程专门推出“爸妈放心游”产品,并一直在围绕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进行改进升级。2023年,携程提出“新跟团”概念,这类产品的团队成员较少,行程灵活自由,提升品质的同时也更注重个性化定制。
目前携程平台上老年群体的用户规模和增长速度情况如何?
谢晓青:我们定义的老年用户就是60岁以上的人群,目前携程平台上超过60岁的用户规模已达千万级别。增速方面,我们在去年年底进行过统计,截至2023年10月,携程平台60周岁及以上的注册用户数量同比2023年增长22%,整体订单量同比增长37%,其中跟团游产品订单上涨比较明显。
目前看来,国内市场的增速情况比较良好,除外还存在很多老年群体的旅游产品是由子女代为预定,这更能说明目前老年旅游市场需求庞大,疫情对于老年人出游意愿的打击并不算大。
通过携程观察,目前不同年龄区间的老年游客占比情况如何?哪一年龄段的老年人是出游主力军?
谢晓青:关于老年游客的年龄区间,60-70岁这一代的群体占比最高。其中,61-65岁的人群最多,占比超过60%;而66-70岁的人群占比约1/4左右。总的来说,60-70岁这一年龄区间的老年人还是处于一个绝对的优势地位。
哪些地区的老年人旅游热情较高?
谢晓青:我们研究了携程平台60岁以上老年用户的订单,发现用户常住地排名前十的地区分别是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四川、辽宁、山东、湖北和陕西,这一数据还挺符合各地经济水平的发展情况。
老年旅游业务在携程平台的重要程度或者定位是什么?
谢晓青:其实用“重要程度”的高低来归纳携程在老年旅游市场的布局并不太准确,老年群体是我们从创立以来就一直关注并一定不会放弃的群体。
去年,旅游行业媒体“环球旅讯”在采访携程创始人梁建章先生时,就问到他如何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于旅游公司影响。我们觉得这一趋势变化对于携程的影响不大,携程创立的时间已经很长,初始用户如今的年龄也已经较大。
同时我们观察到,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消费能力也在提升,可供出行旅游的时间更为充沛。除外,针对旅游产品的优化升级,无论是对于路线的精挑细选,还是导游在服务层面要注重人文关怀,都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部分。
关于老年旅游业务的定位,主流业务
红色旅游市场趋于"年轻化" 中青年游客比例提升
12月28日,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报告指出,红色旅游市场趋于“年轻化”,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参与到红色旅游活动之中。
多年来,国家一直强调要发挥红色旅游在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方面的作用,目前,党员和青少年是红色旅游的核心客群,并成为红色教育的重点对象。据相关统计显示,2023年全国纳入统计的370家红色旅游景区共接待党员干部近5千万人次;仅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就接待14岁以下游客和党员近1亿人次,占经典景区接待游客总数的25%以上。另据本课题组抽样调查发现,2023年参与红色旅游的游客中,25岁及以下的中青年约占50%。由此可见,红色旅游不再仅仅是中老年人回忆峥嵘岁月的怀旧旅游,更是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群体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形式。
在国家的提倡下,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推进“红色旅游进校园”活动,不仅丰富了大中小学生的课外生活,也将红色旅游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根植于学生心中。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实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推动红色旅游内涵式发展,凸显其教育功能。在2023年疫情期间,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联合中国旅游报社开展红色旅游“云课堂”,推出了12堂红色旅游精品网课,将红色旅游与云端教育相结合,发挥了红色旅游的社会教育功能。2023年,由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嘉兴市委、市政府,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有来自全国622所高校的近1.5万名师生参赛,进一步引导了广大青少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伍策楠雪
来源:中国网
旅游业全面回升暖意足
出境游试点恢复,国内游热度不减——旅游业全面回升暖意足
2月6日起,全国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出境团队旅游和“机票+酒店”业务试点恢复,同期恢复的还有内地与香港、澳门入出境团队旅游和“机票+酒店”业务,这意味着我国旅游业全面复苏迈出坚实步伐。
旅游平台数据显示,春节后一周,出境团队游和“机票+酒店”打包产品的预订量,环比假期一周增长超3倍。“数据反映了游客对出境游逐渐恢复信心,旅行社上架的产品也更加丰富,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携程团队游CEO江文表示。同样,在同程旅行网上,自出境团队旅游试点恢复的消息公布至2月5日,相关出境游产品咨询量环比上涨358%,签证咨询量环比上涨172%,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计划春季出境游行程。
出境游人气正在增长,国内游热度也在延续。今年元宵节恰逢周末,从北京前门大街的流光溢彩,到浙江钱塘江畔的绚烂烟火秀,各地赏花灯、猜灯谜、坐游船、放烟花等活动精彩纷呈,各大景区熙熙攘攘的人流共同描绘着旅游市场复苏的景象。飞猪旅行网数据显示,元宵节景区门票预订量同比增长34%。
来自北京市丰台区的王琳是一名教师,正月初八带着女儿飞往云南丽江。“春节假期我们本想出门旅游,但像丽江这样的旅游地太火爆了,机票、民宿比平时贵出几倍,所以我们把行程推到春节后,错峰出游。”王琳说。
“从近期旅游数据看,中远程旅游市场恢复较好,这被视作市场真正复苏的标志之一。”北京交通大学现代旅游研究院院长张辉表示,中远程游市场的复苏以及中高端消费需求集中释放,拉动了假日旅游收入增幅上涨,推动了假日旅游市场全面回升。
张辉将旅游市场人气回归归结为两大原因:一是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压抑的出游需求得到极大释放,很多人趁着节假日走出家门;二是各地推动旅游市场复苏的决心和力度很大,出台了景区门票减免或打折、发放文化和旅游消费券等政策措施。据不完全统计,仅春节期间免费开放的A级旅游景区就达1281家,其中62家5A级旅游景区实行免票。
北京市延庆区民宿经营者刘添文表示,从去年12月中下旬开始,民宿预订量就呈现逐步攀升态势,春节期间入住率超九成。
春节期间,云南大理游客数量之多超出张翰敏预计。她在大理开了几家传统白族扎染体验店,目前生意已经恢复到2023年同期水平,“今年我们特别推出兔年文创产品,还增加了白族文化体验活动,丰富游客的感受”。
尽管旅游经营者对市场复苏有所预期并作出相应准备,但复苏脚步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快。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显示,面对快速复苏的春节假日旅游市场,21.2%的旅游企业表示接待能力跟不上。张辉表示,产业恢复具有滞后性,需要一个调整过程,“对很多旅游企业来说,首先要解决人才问题。过去3年,很多从业者转行,现在要把人重新集结起来”。
“我们从去年12月份就启动招聘,预计今年将招聘200人左右。业务要想恢复到2023年的规模,必须提前在人才上做足准备。”6人游旅行网CEO贾建强介绍。
“目前,一些旅游项目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接待能力尚未完全恢复,面对集中释放的出游需求,难以保障游客体验,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景区爆满、管理混乱等问题。”河南大学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教授陈楠表示,旅游业需要一定时间摸索,重新适应新消费趋势,重新评估目的地的供给能力,并采取措施提高经营服务质量。
随着出境团队游重启,眼下迫切需要恢复产业供应链。“包括机票、签证、目的地接待公司等都需要时间恢复。此外,还有以旅行社门市为主的分销渠道等。供应链的修复是出境团队游复苏的难点之一。”贾建强表示。
旅游市场在新年伊始迎来良好开局。对于全年走势,不少业内人士预期乐观。“市场总体会呈现需求回升趋势,尤其是劳动节、端午节、国庆节等法定节假日,旅游市场会更加活跃。”陈楠表示。
在张辉看来,旅游市场受多重因素影响:经济整体良好发展态势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稳定的就业和收入能增加老百姓的旅游消费预期;国内、出境、入境三大市场全面放开,产业链实现重建,旅游市场才能恢复常态;疫情防控形势稳定向好,进一步增强人们的出游信心。
不过,中国旅游研究院一项调查显示,春节期间只有18.2%的旅游企业营收恢复到2023年同期的八成以上,恢复到六成至八成的企业占比49.1%。这意味着旅游业复苏仍需多方继续发力。“希望各级政府出台的帮扶优惠政策,以及拉动旅游消费的促进政策都能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张辉说,近几年研学旅游、房车旅游等新的细分市场发展很快,对其健康成长要做
今年十大旅行趋势
下班、放学直冲高铁站,30个小时内往返上千公里,游玩3座城,打卡十几个景点,周一照常上课、早八。这种高效密集的集邮式打卡旅游,被在年轻人中流行并不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热度,带火一个又一个城市。
被憋坏了的年轻人们开始了极限拉练旅行,从北京的胡同故宫到天安门、从上海的外滩徒步到永康路,在有限的时间和预算里,将游玩目标扩充到最大化。晚上睡在火车,白天步履不停,24小时玩遍一座城,累的是身体,但满足的是心里。看似是一种报复式出行,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这是在奔赴与青春的约定。
「从音乐节到艺术展,每一次都有我的身影」
趋势相关门票预定增长超12倍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初各大音乐节共官宣50多场演出,各类型艺术展、博物馆、演唱会呈现井喷趋势,逛展、蹦野迪逐渐成为年轻人的社交新方式。年轻人的报复性狂欢不仅让各种线下演出回暖,也让艺术性演出朝着地方化和“城市名片”的方向发展。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通过旅行去追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他们通过旅行去探索新的文化、认识新的朋友、收集旅行中的回忆。在上海无界美术馆赏鉴光影艺术、在河南戏剧幻城感受沉浸式戏剧、在成都仙人掌音乐节冲向热烈与自由...这些旅游体验让他们感到更加充实和满足,也让旅行变得更加有意义和有趣。
「换个地方换种心情,继续躺」
趋势相关预定搜索增长近600%
“躺平”是当代年轻人嘴里的高频词,听上去像是一种与世无争的摆烂模式,实则是一种对人生更高级的追求。床以外的地方就是远方,出门旅游对于他们而言就是换个地方睡觉,更有一部分人掀起了“换个地方睡觉”式过周末的小热潮,体验另一个城市的外卖、风景。
年轻人正在寻求一种松弛感生活,生活上躺平,旅游上也要躺赢,在阿那亚的安澜酒店眺望海景、在三亚的亚特兰蒂斯畅游海底世界...有时候不必让旅行成为负担,重点是找到最舒适的节奏。旅行不再忙忙碌碌,找到最舒适的节奏,躺着也能赢。
「为了和动物贴贴,排队3小时小事一桩」
趋势相关门票预定增长超13倍
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仅是为了游览名胜古迹而旅行,他们还希望与动物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他们在旅行中非常喜欢与动物互动,特别是那些珍稀的野生动物。他们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排队等候观赏和与动物互动,体验和动物亲密接触的快感。
这种趋势背后的理念是保护和尊重动物,同时给予旅客一种深入了解动物、了解自然的机会。大熊猫们就经常借着呆萌可爱特点疯狂圈粉,监督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熊猫花花吃饭、看北京动物园熊猫萌兰“越狱”、与大连森林动物园的萌妹熊猫飞云贴贴...在这个熊猫霸屏的时代,云养奶爸奶妈们不惜为爱奔赴线下,排队三小时只为一面之缘。
「淄博的烧烤云南的蘸水,集齐舌尖上的中国美味」
多个城市趋势相关话题流量破10亿
一生要强的中国人对食物的探索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喜欢通过旅行来探寻不同地区的美食,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享受不同口味的美食盛宴。他们可以穿梭于不同城市、地区,品尝各种美味的饮食,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魅力。
品尝淄博的灵魂烧烤三件套、感受长沙夜市的人间烟火气、深入广西柳州螺狮粉的城市气味记忆...一个地方的美食即可开启一场旅行。他们还通过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和美食体验,向其他人传递了中华美食的文化内涵和精髓,推动了中华美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食客的眼里,出行就是要让胃先来探探路,狂玩整个市嗨吃整座城,卡路里因食者心诚则零。
「野出国外,野到亚洲,野向世界」
趋势相关门票预定增长超10倍
自从旅游行业的放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计划出国旅游,探索更广阔的世界。这些人在旅游中寻找独特的文化、美食、景观和体验,感受泰国清迈周末夜市的热闹、欣赏日本山梨富士山的樱花、体验新西兰霍比特人村的魔幻世界...他们愿意花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