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文化与旅游要融合发展 来北京旅游感受与收获

江西历史源远流长,名家巨擘辈出,文化底蕴厚重。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浅显的、空洞的旅游,没有旅游的文化是难以创造完整价值链的文化。

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势所趋

1.有利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文化是旅游的基本内涵和核心价值。依托充满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将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全过程,实现旅游形式和文化内容统一,用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诠释旅游,有利于凸显江西旅游产品特色,提升竞争力和吸引力,加快江西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文化产业加速繁荣。旅游作为当今世界最广泛、最大众的交流方式,必然是展示文化、传播文化、发展文化的重要载体。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可以创新文化形态,丰富文化内涵,加速文化繁荣。比如,深圳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还是一个荒凉的小渔村,可以说是一片文化的荒漠,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通过锦绣中华、世界之窗等人文景观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主题公园潮流的领跑者。

3.有利于区域形象全面提升。旅游吸引力强,旅游品牌知名度高的地方,都是有独特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的地方。比如,人们通过风筝节了解潍坊,通过冰雕节了解哈尔滨等。发展文化旅游能够向游客充分展示赣鄱大地的厚重文化、秀美山水、淳朴民风、发展活力和新时期江西人民的崭新风貌,使

生态旅游:“游”出人与自然的双赢

作者:张玉钧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公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是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最佳方式和重要途径。国际上的生态旅游理念从20世纪90年代引进中国,经过本土落地的消化吸收,总体上在国内发展迅速、成绩喜人,但也出现了诸如生态旅游概念过度泛化、缺少相应的标准等问题。

我国的生态旅游是在大众旅游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生态旅游脱胎于大众旅游,既受大众旅游的“挤压”,又游离于大众旅游之外,追求自身特色时经过淬炼而得到升华。如何在生态旅游中探索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无疑考验着各地的生态文明智慧。

生态旅游与大众旅游有区别

虽说旅游活动古已有之,但是作为普通公众直接参与并真正享受旅游生活,还是在产业革命之后。人们在时间和经济上逐渐宽裕起来,对旅游的渴望也变得强烈。于是,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在世界上首创旅游营业所,并在1841年7月5日首次组织540人的观光专列外出游览,此举标志着大众旅游的开始。

青海省玉树州索加乡,生态旅游体验者在拍摄野生动物。姜楠摄/光明图片

普通游客的出游动机是对“非惯常”环境的追求,即想从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中解脱出来。因此,游客更加容易被“非惯常”的自然世界所吸引,反映了多数人旅游动机的倾向性。伴随着经济增长,旅游的大众化和生态化特征越来越突出,对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别是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有所显现,相应的保护措施也应运而生。

绿色旅游随之在欧洲兴起。绿色旅游是指人们远离居住地到农村地区度过空闲时间,也被称作软式旅游。软式旅游最初由瑞士专家提出,主张开展绿色旅游的目的国尽最大可能为当地居民提供劳动雇用场所,用最低的成本维持生态平衡。也就是说,在进行旅游开发时,不能无视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这种先驱思想在今天看来颇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980年,专家铀库对硬式旅游与软式旅游进行了比较。他认为,硬式旅游的特征是快速、匆忙、嘈杂,属于大众旅游一类;而软式旅游则属于悠闲而安静的小组行动,看重并遵从旅游目的地的生活方式。生态旅游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强调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与之共生的人文生态,开展生态体验、认知、教育并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方式。由于其遵循的原则是以自然为基础对游客实施环境教育,同时为社区发展作贡献,无疑属于软式旅游。

生态保护、环境教育是核心

我国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至今,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尚不能进行独立核算和统计产业体量,但特色和规模已经形成。同时,生态旅游发展带动了就业增收。目前,生态旅游已成为农民脱贫增收的新渠道,更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消费的新引擎,对地方社会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例如,位于武夷山南麓、闽江源头的福建三明市依托生态旅游,实现了脱贫攻坚和产业转型,完成了从重工业城市到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的华丽转身。仅在2023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三明市就累计接待游客422万人次,旅游收入高达24.73亿元,完美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导游给游客讲解如何放置用于野生动物观察的红外相机。 光明日报记者 张蕾摄/光明图片

近年来,人们的生态旅游热情日益高涨,亲近、感受自然正成为一种时尚消费。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一般的观光游览,而是追求更深层次的旅游体验,并注重参与性。

在旅游方式上,目前,生态旅游多以户外游憩的形式出现,包括散步、摄影、野外观察等享受自然的娱乐活动。随着游客的亲自然环境行为日益增强,许多自然保护地开始开展志愿者旅游活动,例如洞庭湖上的江豚巡护、一些海洋保护区的红树林保护等。总体来看,它们均强调以自然为对象,旅游目的地的景观、动植物乃至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都可以看作吸引旅游者的对象或场景。旅游目的地往往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授权第三方来组织和经营生态旅游,从而让旅游者参与、体验来自大自然的乐趣。

在参与中获益并可持续发展

从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双重角度看,生态旅游需要以最低限度的资源消耗来提供更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因此,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同时,还要追求整个过程的标准化,维持较少的人数,从而不至于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较大影响;配备向导,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自然,取得较好的生态旅游效果;旅游时间充裕,更好地了解区域的自然环境;征收一定数量且使用目的明确的费用;提供场所,让旅游者有机会学习当地的自然文化,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与此同时,社区居民应该成为旅游接待的主体,并在参与中受益,方为可持续之道。

参加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生态体验活动的游客 光明日报记者 张蕾摄/光明图片

社区应该采取的措施包括:根据调查监测制定切实可行的资源管理措施,实施合理规划,并把握住这样一个原则——适于做向导的人才通常来源于社区内部;为了更好地保护区域自然环境,应由当地自主制定导游指南;根据时节以及旅游者的愿望,灵活多样地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项目等。

从上述标准来看,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主要为生态旅游者、当地社区、政府或行政机构、旅游经营者、其他产业部门以及NGO组织。处理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是生态旅游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决定其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其中,利益分配的动态过程始终贯穿在生态旅游管理的框架之中,政府的调控不可或缺。例如,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过程中,管理部门实施“一户一岗”政策,鼓励社区居民、畜牧合作社等参与第三方企业的特许经营活动,较好地解决了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之间的矛盾问题。同时,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NGO组织、志愿者等也积极参与到公园的建设中来。

生态旅游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保护性利用,让当地社区在参与中获益并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它要求在享受自然的同时保护自然,减少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为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供资金;另一方面,它可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并得到收入,带动社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多重经济的繁荣,从而减轻社区居民对当地自然资源的依赖。可以预见,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生态旅游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在助力社区繁荣和乡村振兴的同时,也为实现美丽中国提供坚实的支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