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湖州市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湖州地区旅游

湖州市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湖州市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在上级旅游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旅游工作坚持以“建设全国知名乃至国际有影响力的国际生态休闲度假城市”为总目标,以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为总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五大统筹、十大行动、六大机制”为重点,全面推进“十三五”期间旅游业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大平台、重点产业、重大政策、重点要素的“六重”建设,湖州市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总体上实施比较顺利,全市休闲旅游业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现将规划中期评估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中期评估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及早动员部署,强化组织保障

实施规划中期评估是保障规划有效实施的必要环节和重要手段。2023年是“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之年,为切实做好规划评估工作,我委按照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的有关要求,对规划中期评估工作进行了部署。为了确保规划中期评估工作落到实处,我委专门组织成立了“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的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处室部门负责人任成员,做到明确职责分工,特别是落实规划发展处作为牵头处室,抓好评估工作的具体落实。

二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任务要求

根据市人大、市政府的相关要求,制定了湖州市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方案,明确了评估范围、评估重点等内容,根据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和主要任务认真分析评估,对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对实施情况存在问题的成因进行认真研究,寻找对策措施,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议。

三科学开展评估,广泛征求意见

为全面反映“十三五”以来我市休闲旅游业发展工作取得的成效,我委组织相关处室人员扎实做好规划评估的有关工作,广泛征求了县区旅游部门和业务处室等多方面的意见。同时,在评估过程中注重与湖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湖州市“十三五”规划“六重”清单湖州市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湖州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湖州市全域旅游“个十百千万”工程实施意见等相关规划和文件的系统对接,对照目标任务,查漏补缺,对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查找原因,研究解决办法,确保为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要求奠定基础。

1.旅游品牌目标:“乡村旅游第一市,滨湖度假首选地”的品牌形象全面提升

“十三五”期间,全市将滨湖度假和乡村旅游作为全市休闲旅游业的两大引领产业,全面做大做强,滨湖旅游一体化深入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成为全国样板。湖州太湖旅游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长兴太湖图影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进一步推进,成为滨湖旅游的特色和亮点,“滨湖十景”和“十大产业”进一步完善。湖州市乡村旅游发展异军突起,以美丽乡村带动的“生态+文化”、以洋家乐带动的“洋式+中式”、以旅游景区带动的“景区+农家”、以休闲农庄带动的“农庄+游购”乡村旅游发展“四大模式”并逐步走向全国,成为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样板。

2.旅游经济指标:提前实现千亿产业发展目标

以打造国际生态休闲度假城市和千亿产业为总目标,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紧盯目标、加快赶超,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市旅游经济增长势头良好。总体上看,全市旅游业已连续九年各项经济指标增长幅度均在全省前3位。

2023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8750.19万人次,同比增长25%;接待入境游客93.62万人次,同比增长33.2%;全市旅游总收入880.54亿元,同比增长26%。

2023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10552.6万人次,同比增长20.6%;接待入境游客105.6万人次,同比增长15.3%;实现旅游总收入1104.95亿元,同比增长25.28%,休闲旅游业成为全市首个突破千亿大关主导产业。

2023年上半年,全市旅游总接待人数6327.44万人次,同比增长20.1%,实现旅游总收入720亿元,同比增长32%,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2023年全市旅游业增加值达到195.8亿元,同比增长26.46%,占GDP的8.57%;2023年旅游业增加值为218.87亿,同比增长11.78%,占GDP的8.84%,占比均在全省前3位。

3.旅游要素指标:各类品牌创建目标按序完成

二“六重”战略落实情况

1.重大项目:旅游项目年度投资突破200亿元

始终坚持“项目为王”的理念,推进全市旅游项目建设,“十三五”旅游项目无论从量还是质都实现了跨越。2023年,全市共有旅游在建重点项目94个,总投资989.51亿元,年度完成投资136.59亿元。2023年全市共有旅游在建项目105个,总投资1199.24亿元,全年完成投资超200亿元。2023年全市共有重点旅游在建项目147个,总投资1262.3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50亿元,今年1-6月份完成投资119.51亿元,目前已完成年度计划的79.89%,超额完成时序投资目标。自2013年以来,全市已连续5年旅游项目年度完成投资超百亿,2023年首次突破200亿元。目前,全市共有总投资超100亿元项目7个其中长兴龙之梦超251亿、吴兴江南影视城、“两山一城”、安吉海游天地、太湖度假区花样年华、鑫远健康城、开发区西塞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

纳入“十三五”时期湖州市休闲旅游产业百大千亿项目库的100个旅游项目,计划总投资2212.25亿元,其中16个项目因规划及投资战略调整等因素已取消,涉及总投资335.3亿元,“十三五”规划投资191亿元。目前,新增补旅游项目6个,总投资184亿元,“十三五”时期计划投资99.2亿元。目前,“十三五”百大千亿工程,共有旅游项目90个,总投资1596.43亿元,“十三五”时期计划投资1251.08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503.70亿元,完成计划的40.26%。 

2.重大工程:八项工程同步实施

一是深入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程。2023年初,湖州市被国家旅游局认定为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试点单位以来。2023年12月制定出台了湖州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六化十标准”的创建目标,推进我市旅游规划、旅游产业、旅游平台、旅游标准、旅游服务、旅游管理等六个全域化,形成通景公路、标牌标识、旅游厕所、旅游停车、旅游客运、公共中心、导游服务、营销推广、智慧旅游、产业平台等十个标准化体系;2023年4月编制完成了湖州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结合休闲旅游发展工程,提出全域旅游“个十百千万”创建工程1个中国南太湖国际旅游度假区、10个国家级旅游平台、100个生态度假庄园、1000个休闲农场、10000个民宿客栈为主体的“中国南太湖巨龙腾飞计划”简称“龙腾计划”。目前,正创建工作等待文化和旅游部验收。同时,积极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发放湖州“全域旅游卡”,办卡人数已经突破17000人。

三是深化旅游项目建设跨越工程。深化并完善全市旅游项目推进的“领导联系、季度例会、督查通报、项目预评、专题会商、专项考核”六项制度。在全市重点项目推进“四个一批”的基础上,创新开展“竣工运营一批、持续推进一批、开工建设一批、抓紧前期一批、全力招商一批、科学储备一批”的“六个一批”总体要求,近年来,湖州市旅游项目建设实现了从数量到质量的飞跃,已连续5年实现了年度投资超100亿的目标。目前,全市共有总投资超100亿元项目7个其中长兴龙之梦超251亿、吴兴江南影视城、“两山一城”、安吉海游天地、太湖度假区花漾年华、鑫远健康城、开发区西塞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开元森泊、原乡小镇、地中海俱乐部、花间堂等一批旅游项目在湖州落地,全市旅游项目推进和服务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都走在前列。

五是开展旅游企业上市会战工程。以培育全市百强旅游企业为重点,全面实施“旅游领军企业培育工程”和“旅游企业上市会战行动”,加快培育1个“百亿级”营业额超百亿和税收超10亿大型现代化旅游集团,10个“亿千级”营业额超亿元和税收超千万综合性旅游集团;100个“千百级”营业额超千万和税收超百万重点旅游企业;1000个特色化个性化旅游企业;10000个小微旅游企业。截至2023年,据初步统计,全市税收50万以上旅游企业有80家,其中100-500万有36家,500-1000万有6家,1000万以上有10家;“新三板”上市旅游企业3家山与海、百叶龙,仙山湖,目前正在积极培育裸心谷集团、银润集团、乐翻天旅游发展公司3家企业在主板上市;全市已有旅游商标193件,逐渐形成了一批品牌旅游企业,特别是安吉中南百草原成为全省首个旅游景区驰名商标,“天下湖品”成为全省首个全市性统一旅游商品商标和品牌。

六是开展旅游市场规范提升工程。围绕“1+3+N”五位一体的旅游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建立湖州市旅游综合执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现了市、县区旅游综合执法体系的全覆盖,全市4A级以上景区和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90%设立了旅游警务室、旅游消费维权分中心、旅游巡回审判点;推进了旅游综合执法联席会议日常工作协商、联合执法督查、执法信息通报、年度激励表彰四项机制建设。在全省率先建立了“1+3”综合执法+旅游警察+市场监管旅游分局+旅游巡回法庭旅游综合执法体制,全市17个4A级以上旅游景区和6个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共设立20家警务室、21家旅游维权消费中心和21家旅游巡回审判点庭,覆盖率分别达到87%,92%,92%,基本实现旅游综合执法全覆盖,改革经验多次在中国旅游报头版报道推广。

七是开展“湖州2000-菰城之旅”工程。全力打响“乡村旅游第一市滨湖度假首选地——清丽湖州”统一形象品牌的基础上,整合全市优质旅游资源,联动市总工会和市旅游集团,加快培育“湖州2000——菰城之旅”特色产品。截至2023年6月,新增36家职工疗休养基地,目前全市职工疗休养基地236家,其中A级景区54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9个;涉旅饭店89家五星级旅游饭店3家,四星级旅游饭店11家;旅游商品企业15家;“湖州人家”农家乐、洋家乐62家;其他旅游娱乐休闲企业16家,满足职工疗养“吃、住、游、购、娱、养”多方面需求,获得了职工疗休养市场广泛好评。

八是开展“六个一百”领军人才培育工程。出台旅游行业“六个一百”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一是强化人才培养。实施“六个一百”旅游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分别举办了旅游企业总经理、“金牌导游”、“服务明星”等6类领军人才培训班,2023年至今共举办培训期,共培训旅游企业总经理、乡村旅游、金牌导游、优秀营销员、服务明星和专业人才等各类领军人才1400余人次,培训旅游从业人员4500余人次。二是搭建旅游培养平台,联合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湖州国际旅游学院,定期开展各类人才培训。三是加强服务企业力度,联合湖州国际旅游学院与龙之梦等企业签订政校企三方合作协议,从共建研学基地、提升员工素质等方面入手,校企地合作。通过培训,湖州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创业创新能力逐步增强,旅游行业从业人员“领头雁”效应逐步显现,促进了全市旅游业的素质提升。

3.重大平台:五大平台体系构筑完善

全市按照“三带十区”的全域旅游总布局,扎实推进旅游度假区、旅游景区、旅游风情小镇特色小镇、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重大旅游综合体五大平台体系建设。全市目前共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4个,2023年以来,新增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3个;现有5A级景区1个,4A级以上旅游景区19个,3A级旅游景区46个;省级风情小镇2个莫干山镇、南浔镇,另有14家列入创建培育名单;全市已培育十个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其中长兴水口茶乡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成为我省首个正式认定的省级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也是全省唯一一个;东吴双塔、月亮酒店、“湖州四街”、长兴海洋城、东渔坊、德清杭州后街、安吉经典1958、九洲广场、湖州旅游大厦和湖州旅游公共服务集散中心十大旅游综合体初具成效。

4.重大产业:211产业体系全面完善

牢固树立“大旅游”理念,扎实推进旅游业纵向延伸、横向融合,着力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撬动高质量赶超发展的主导产业。一是做新业态。围绕构筑“211”产业体系,全力发展乡村旅游、滨湖度假两大主导产业,提升发展生态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等十大重点产业,加快发展健康养生、研学旅游、温泉滑雪等十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复合型现代旅游产业。二是做大外延。探索“旅游+”新模式,推动旅游发展从“围景建区、设门收费”向“景区一体、产业共融”方向转变。

5.重大政策:旅游业改革创新成果进一步丰富

6.重大要素:四大要素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重点破解人才、资金、用地、审批等方面的难题。一是强化人才保障,通过“六个一百”领军人才培养工作,强化人才培训,积极引进高端旅游管理人才。二是强化财政扶持,联合市财政局出台

湖州市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政策解读

为加快推进湖州市旅游标准化建设,构建现代旅游业体系,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为高水平打造"重要窗口"示范样本的标志性成果贡献旅游力量。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牵头编制了湖州市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湖州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紧扣"一四六十"工作体系,按照高质量打造现代化滨湖花园城市的要求,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和文旅融合为根本动力,主动适应旅游发展新态势,着力构建现代旅游业体系,在更高水平上发挥旅游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需求,促进共同富裕,持续打响"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品牌,努力为全市打造"重要窗口"示范样本和先行省排头兵建设作出贡献,为全省旅游现代化贡献经验。

一是体现现代化。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打造更加开放的服务"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体现文旅融合。统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三是体现共同富裕。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探索共建共享的发展机制,发挥旅游业在富民惠民方面的积极作用,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先行市建设。四是体现湖州特色。立足湖州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展度假休闲产业,构筑独具韵味的新江南文旅空间和现代旅游业体系。五是体现改革创新。深化改革,凸显创新在现代旅游业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进产业发展从资源和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六是体现可操作性。设置供给能力、经济实力、发展动力等指标体系,明确12个主要发展指标,并围绕目标体系、任务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构建闭环式的工作机制,确保规划落地见效。

湖州市旅游业十四五规划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

一深入开展调研。2023年下半年,我局正式启动规划前期研究,完成了湖州"十四五"时期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滨湖旅游之城"重点课题并形成12个专项研究课题,为"十四五"规划编制打下了扎实基础。

二精心组织起草。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邀请浙江大学专家团队与地方专家共同成立起草小组,将旅游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与全市中心工作紧密衔接,高标准启动规划编制工作。

三广泛征求意见。坚持"公开公正"原则,通过座谈研讨会、书面征求意见和线上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专家、部门、区县、行业协会、企业等意见,经多次修改完善,形成了规划送审稿。

规划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个发展目标、π型空间布局、四项工作任务、三项保障措施。

一坚持"一个发展目标":即构建休闲度假旅游产业体系和治理体系,打响"湖光山色·度假之州"旅游目的地品牌,成为长三角最佳休闲度假城市、深具文化底蕴的中国著名、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力争旅游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不低于12%,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各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指标均处于全省第一方阵。

二聚焦“π型空间布局”:即加快构建"一湾引领、两带并进、三心示范、多区协同、全域旅游"总体空间布局。重点提出"三心示范"的空间布局,即以提供全时段、全天候、全业态的休闲娱乐服务,成为年轻人向往的打卡地的长三角休闲旅游中心;以深挖湖州地域特色,展示文化内涵,建设最具体验旅游代表性的中国江南文化体验中心和探索能够满足国内、国际未来需求的乡村旅居生活业态,打造中国现代乡村旅居生活典范的国际乡村度假中心。

三推进"四项重点任务":即紧扣"现代化、品质化、国际化",高位谋划湖州市旅游业发展"四个重大"。

1.重大平台。一是构建湖州滨湖旅游、乡村旅游、山地旅游、研学旅游、红色旅游、体育旅游等八大重点产业和新兴旅游业态的"8+X"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发展平台。二是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抓住"轨道上的湖州"高铁时代的机遇,共推区域精品线路和产品,大力拓展国内外远程市场的区域协作平台。三是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建设全行业整体智治,全业态联合监管的现代治理平台。

2.重大工程。一是实施文化引领工程,开展文化基因解码和文化遗产复兴行动,推进文化资源的转化利用。二是实施城市旅游聚能工程,着力提升中心城区旅游组织力、影响力和辐射力。三是实施数字化再造工程,开展全省数字化改革湖州文旅应用试点,培育发展数字旅游经济。

3.重大改革。一是探索旅游助推共同富裕的模式创新,依托"微改造、精提升"工作,推动乡村旅游产品提档升级。二是探索建设莫干山旅游发展协同区,尝试"山上山下"特殊的管理权限、旅游政策和治理方式,打造浙江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发展新高地。三是打造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综合改革全域旅游样板,高质量编制绿色旅游发展地方标准,探索绿色、低碳的旅游运营和旅游消费模式,努力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样板、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

4.重大领域。一是提升市场主体实力,推动成立市级文旅投资建设平台,加快培育旅游行业各类领军企业,扶持旅游电商、旅游新业态企业发展。二是提高公共服务品质,全力探索旅游公共服务新模式,打造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示范城市。三是提升旅游消费水平。打造一批省、市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争创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四强化"三项保障措施"。一是加大财政金融扶持,打好政策组合拳、优化财政激励机制、创新投融资渠道。二是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强化旅游用地保障、旅游人才培育和职业评定规范。三是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发挥领导小组作用,建立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推动落实带薪休假等。

一一湾引领:聚焦提升65公里太湖沿线的引领地位,以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长兴图影度假区龙之梦乐园、湖州历史文化名城等为基础,促进南太湖滨湖区域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统筹区域规划、建设、保护和开发工作,实现品牌一体化、产业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保护一体化、政策一体化。成为全市文化旅游发展的核心引擎,努力成为长三角地区旅游业的高能级区域联合体、旅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引领极。

1.大运河诗路文化体验带:依托大运河诗路文化带和南太湖文旅融合发展带建设,深入挖掘南太湖地域以及南浔古镇为核心的大运河古镇群的文化基因,建设以文化旅游、商贸旅游、乡村旅游为特色的新江南体验带。

2.浙北山地休闲度假带:充分发挥安吉、德清、长兴等山地丘陵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优势,提升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安吉灵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安吉山川省级旅游度假区、西塞山旅游度假区等能级,加快浙北秘境、长三角产业协作区建设,推进山地旅游转型升级,推动集群化、生态化、国际化发展,打造山地休闲度假新高地。三三心示范:1.长三角休闲旅游中心

目标定位:以全球最大的旅游综合体龙之梦乐园和太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湖州历史文化名城为核心,县区各具特色的休闲产业格局,构建完善的休闲娱乐全业态体系,提供全时段、全天候、全业态的休闲娱乐服务,重点打造长三角演艺中心、运动休闲小镇、合唱小镇等,成为年轻人向往的打卡地。

空间布局:构筑“一核多组团”的空间布局,突出“一核”的核心引擎地位,一核即太湖龙之梦乐园、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湖州中心城区构建的核心区域,消费业态和文化资源高度集聚,多组团即培育吴兴、南浔、长兴、德清、安吉等形成各具特色的文旅消费业态集聚区。2.中国江南文化体验中心

目标定位:深度挖掘“太湖、竹乡、古镇、名山、湿地、古生态”等湖州地域特色,重点解码丝瓷笔茶等具有中国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充分展示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桑基鱼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太湖溇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文化内涵,依托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南太湖文旅融合带发展,加快各类主题博物馆建设,加强文物和非遗等活化利用,全面融入项目、活动、展览展示,全面提升江南腹地丘陵、田野、水系、古镇、古村的生态文化环境,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全面体验江南文化的旅游目的地。

空间布局:构建“橙”“绿”双色的“心型”空间大格局。“橙”色地域是以太湖沿线和大运河古镇群文化内涵为主要内容的水乡民俗文化展示区;“绿”色地域是以中国竹乡、长兴古生态、德清西部莫干山为主要内容的江南山地生态文化展示区。“心尖”是指湖州地区政治、文化、经济和旅游的中心城市—湖州历史文化名城。3.国际乡村度假中心

目标定位:坚持乡村旅游创新发展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相协调,探索能够满足国内、国际未来需求的乡村旅居生活业态,建设达到国际化要求的配套设施,创造适应国际乡村旅居生活的服务环境和政策,打造中国现代乡村旅居生活典范,成为充分展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实现城乡融合、统筹发展的重要成果。

空间布局:建设一个中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全域提升。打造“浙北秘境”世界级乡村生活中心示范区以莫干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西塞山省级旅游度假区、中国安吉白茶小镇三大重要文旅节点为核心,打造“一线三区”的示范引领区,引领三县三区乡村旅游全面提升。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绿色产业发展示范区“一地六县”旅游合作,培育优秀旅游产品,串联节点游线,培育一体化文旅线路,推进旅游产业升级,实现“互为旅游目的地,互送客源”的总目标,共推国内、国际长线市场。探索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问题,聚焦文旅融合新发展,推动长三角文旅一体化的建设和发展。定期举办环太湖文旅局长联席会议,打通太湖水上旅游客运航道、环太湖旅游大数据共享、“环太湖十景”文旅企业联动、长三角一卡通、环太湖旅游市场客源互送、环太湖文旅市场执法联动、环太湖文化基因解码合作等,打造具有深厚江南文化底蕴的世界级影响力的度假区集群。重塑华东黄金旅游线,融入国际旅游大循环阵营。

五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围绕都市夜游、夜演、夜宴、夜宿、夜娱、夜展、夜读和夜学,打造都市“八夜”旅游经济,突出中心城区旅游功能,着力提升中心城区旅游组织力、影响力和辐射力。-政策解读

乡村旅游的“湖州模式”

湖州市安吉县的地域特色为竹文化、茶文化,借助一系列的特色文化,安吉建成安吉生态博物馆及地域文化展示馆39个,推出安吉竹叶龙等一批文化游精品产品,先后启动了10个示范村的建设,形成以美丽乡村带动的“生态+文化”模式。

而在旅游景区景点的周边,则有“景区+农家”模式,湖州鼓励农民包装农家庭院建筑,发展一些休闲观光农业和体验项目等,以此使景区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这两种模式,与以休闲农庄带动的“农庄+游购”模式和以洋家乐带动的“洋式+中式”模式,成为了湖州乡村旅游的四大模式。

“看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是游客对乡村旅游的期待。2007年,一个在上海工作的南非小伙,骑着自行车来到湖州德清县莫干山镇的劳岭村,发现村里只有二十多个留守的老人,空留下一些老式的泥坯房、西洋楼。满眼皆绿的环境让他感受到了熟悉的乡愁味道。于是,他以每栋每年8000元左右的价格,租下几套闲置房屋,通过重新设计装修,改建成度假屋。这些度假屋在建成的第一年就尝到了甜头,即便每间房要价上千元,还是挡不住来自上海、杭州等地的外国人和国内一些高端顾客前来消费。

原本偏僻的小山村成了“洋家乐”的集聚地。目前,这个小山村共有民宿28家,其中洋家乐14家,2023年共接待中外游客8万余人次,每年可为村民带来各类收入近千万元。

以莫干山脚下“洋家乐”为龙头的休闲度假旅游产业也在湖州兴起,直接与国际接轨,法国、英国、比利时、丹麦、韩国等国投资者相继而来。如今,德清共有农家乐、洋家乐350多家。

在绿水青山乡愁中,各有特异性风格的民宿设计,管家式的服务,这些都非常符合国际“口味”,德清县莫干山也被美国纽约时报推荐位“全球45个最值得去的地方”之一。2023年,德清乡村旅游直接营业收入5.37亿元,其中民宿产业实现直接营业收入2.36亿元,实现税收1800余万元。

湖州乡村旅游的四大模式定位各不相同,受众也各有不同,有效避免了同质化竞争。从“千人一面”到“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为湖州乡村旅游带来“金山银山”。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湖州市近年来有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产业规模不足,品牌效应不明显,迫切寻求产业突破。在这种背景下,湖州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差异化定位,至关重要。

湖州市依托其优质的生态气候环境、历史文化资源、轻松休闲的乡村氛围,打造长三角地区的都市后花园,在区域经济中实现独特现代化发展之路,并以周末休闲、异地养老、养生度假等为核心功能,发展了一批高品质乡村旅游产品,成为长三角都市圈首选的消费中心和休闲度假中心。

为了强化“乡村旅游第一市”大品牌,湖州市牵头成立了“长三角乡村旅游联盟”,开设了“中国乡村旅游网”,推行了“长三角乡村旅游推介会”、“长三角乡村旅游营销月”等活动,积极融入长三角都市圈并实现区域合作互动发展。2023年9月,国际乡村旅游大会在湖州举办,同时湖州成为国际乡村旅游大会永久会址。

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容易出现乱排污水、破坏环境、食品安全等问题。对此,湖州市专门成立了旅游标准化委员会,由旅游、质检、农业、林业四家单位共同牵头,制定了包括示范洋家、示范农家、示范农庄、示范村和集聚示范区五大标准化体系,对安全标准、服务标准、配套标准、食品卫生等进行了详尽规范。

2023年,湖州市率先成立了旅游行政执法支队,以贯彻落实旅游法为契机,加大了乡村旅游市场联合执法的力度,形成了市县区部门联合执法的大体系,为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消费环境提供了法制保障。

农民经营者受文化程度、市场意识和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局限,缺乏现代经营理念及专业系统培训,同时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较差,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乡村旅游经营和管理的水平。为弥补乡村旅游发展的人才缺口,湖州市出台具体的人才培养政策,通过开办乡村旅游领军人物、服务人员培训班等,每年培养300名乡村旅游的管理人才,并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培训1000名乡村旅游服务人员。

品牌竞争是现代旅游地的制胜法宝,要提高品牌竞争力必须进行有效的品牌延伸、品牌管理和品牌营销。湖州市通过在体制机制、业态培育、模式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成为全国乡村旅游度假最具吸引力和号召力的品牌地区。

今天给咱农民换换口味,不知道这篇文章你喜欢吗?欢迎转发!

旅游项目要规划,要方案,要创意,怎么办?搜索:君纬农业规划设计君纬农业规划设计专注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旅游景区、农场、民宿、农家乐等旅游规划与策划设计,实现产业的有效升级,缔造一个实操性的农旅生态链互动平台。返回搜狐,查看

加强旅游新业态项目安全监管的湖州实践

Yourbrowserdoesnotsupportthevideotag.

“无行业标准、无运营规范、无监管主体”是旅游新业态项目发展道路上亟须破解的难题。浙江省湖州市在旅游新业态项目安全监管的体制、机制、制度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有力推动了旅游新业态项目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增强了游客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消费观念的改变,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出现了一批与体育、农业等行业融合创新的旅游新业态项目,比如滑翔伞、山地越野车等,游乐设施设备也因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实现快速升级换代,比如玻璃滑梯、玻璃天桥、悬崖秋千等。这些新业态项目带来了网红效应,帮助景区迅速走红。但由于项目标准滞后、安全监管缺失,这些项目又普遍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为解决安全问题、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浙江省湖州市按照“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探索出一条旅游新业态项目安全监管的新路。

一、旅游新业态项目是旅游景区发展的热点

近年来,旅游新业态项目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推动下,为景区带来巨大客流。一个网红的新业态项目带火一个景点的案例屡见不鲜,有些新、奇、特、险的项目迅速在全国范围内被大量复制。湖州市随着全域旅游创建的不断深入,旅游新业态网红项目也持续受到市场的追捧。目前,全市83家A级景区中,有29家景区引入了93个旅游新业态项目。一些新业态项目较为集中的“网红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关注“打卡”。如吴兴区原乡小镇景区,虽有疫情影响,但2023年接待游客22万人次,营收2200余万元,两项指标较2023年反而增长了147%;安吉县云上草原景区于2023年7月正式营业,2023年同样在受疫情严重影响的情况下接待游客60万人次,营收1.6亿元,成为湖州最火爆的景区之一。

二、旅游新业态项目是安全监管不容忽视的盲点

近年来,玻璃滑道、滑翔伞、热气球等旅游新业态项目事故频发,让人触目惊心,游客轻则擦伤,重则涉及生命安全。事故背后则反映的是旅游新业态项目缺乏有效的安全监管,企业不知如何整改规范,政府也不知如何监管、由谁监管,这些项目基本处于“无行业标准、无运营规范、无监管主体”的安全监管盲区。

一是无行业建设的标准。虽然建设旅游新业态项目的材料和配件出厂合格,但由于没有项目施工建设标准,许多运营资质不全的建设企业,在设计不规范的条件下,仅凭“经验”施工,致使旅游新业态项目品质参差不齐,质量无法保证。

二是无安全运营的规范。旅游新业态项目的相关设施设备只有简单的出厂说明,没有运营的规范和标准,无法明确项目的操作要求、操作步骤和操作流程,仅凭操作人员的经验判断,再加上部分项目配备的操作人员为当地村民,管理素质堪忧,项目安全管理漏洞多。

三是无政府监管的主体。由于旅游新业态项目是融合其他行业创新产生的,不在任何一个部门的监管范围内,对于如何监管、谁来监管的问题,从全国来看始终没有“定性定调”的意见。多数地方对产生问题的新业态项目,由于缺乏监管措施,均采取全部关停等“一刀切”的办法。

以上的“三无”状态已成为旅游新业态项目发展道路上一道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安全和发展的矛盾日益显现。

三、加强旅游新业态项目安全监管是践行旅游业安全发展的重点

湖州市于2023年6月开始启动并探索旅游新业态项目的安全监管模式。在经过一系列调研论证后,相继以市政府办公室和市安委会名义分别出台了湖州市旅游新业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和湖州市旅游新业态项目多部门全过程联合监管实施办法,在旅游新业态项目安全监管的体制、机制、制度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有力推动了旅游新业态项目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增强游客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监管体制是破解难题的基础,湖州市从强化组织领导、明晰责任分工入手,在体制上堵塞旅游新业态项目安全监管漏洞、消除安全监管盲区。一是明确部门联合。市、区县两级分别成立旅游新业态项目安全监管领导小组,由分管旅游的市区、县领导任组长,文旅、市场监管、建设、体育及其他相关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各级文旅部门,牵头组织成员单位做好旅游新业态项目的联合监管。二是明确项目分类。湖州市将全市93个旅游新业态项目按照项目特点进行了明确的归类,共分为16类项目,并对新增或取消的项目实施目录化动态管理。三是明确工作职责。明确领导小组14个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并根据旅游新业态项目的安全监管特征,按照工作职责相近或相似的原则,确定了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建设和体育四个部门为项目的主要业务监管部门,其他为配合部门。

湖州市根据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要求,聚焦易造成生产安全事故的旅游新业态项目,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开发建设A级景区安全数字化监管应用场景——“安”心游。一是实现流程再造。系统将景区安全隐患的发现、上报、治理、消除实现全过程数字化,并做到一屏展示。一改过去看纸质台账、跑现场检查的低效工作模式,通过扫码和调取现场视频,随时检查企业的主体责任履行情况。二是实现智能分析。系统综合企业自查、部门抽查、天气影响和视频分析等因素,自动计算景区安全动态分值,智能判断景区安全状态,达到提前预警、动态研判的目的。三是实现多部门协同。系统汇集了气象、税务、市场监管、大数据等部门的视频监控、灾害预警、行政处罚、人员流量等数据,通过集成共享,建立网上安全监管协同机制。

通过以上四个方向的创新发力,既保护了发展,又优化了环境,湖州市今年在旅游领域的安全事故和投诉举报方面实现“双下降”。

作者单位:中共湖州市委宣传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