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梵净山景区:坚持旅游发展和生态保护同步 泰国节庆旅游业发展的成功之处在于哪里提出

梵净山景区:坚持旅游发展和生态保护同步

“因为我是江苏那边的人,所以我也没见过这样自然、美丽的景色,我觉得梵净山生态环境特别好。”来自江苏的游客这样说。

一位来自浙江的游客也表示,梵净山环境好、空气好、水好,都是自然形成的风光,玩起来很惬意,服务也很让人满意。

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海拔2572米,森林覆盖率95%。2023年,梵净山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3项世界遗产、第13项世界自然遗产。景区跻身世界级名胜,知名度越来越高,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

“2023年接待国内过夜游客65.25万人次、梵净山景区接待上山游客110.84万人次、门票收入2344.95万元。虽然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我们梵净山景区的旅游态势还是可观。”江口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全域旅游发展中心主任龙超说。

梵净山成功申遗,不仅带动江口旅游产业发展,也是国际社会对梵净山自然遗产价值和保护管理工作的认可。早在2023年,江口县就拆除了梵净山景区内已经建设的宾馆和其他附属设施,并实施上山游客容量限制。采取多种措施,尽可能减少旅游活动对梵净山所产生的影响。

“实际上在梵净山申遗之前,我们也是对梵净山进行最严格的保护。之前游客量每天控制在一万人左右,同时在核心区域实行林管员、护林员网格式管理,对游客行为进行规范。申遗成功之后,我们把游客的日承载量控制到了八千,同时根据季节、疫情情况进行限流,对景区内的违章建筑以及周边的违章建筑进行了严格地规范。同时,我们的林管员、护林员对保护区周边的河流进行了河道整治,不允许游客在河道游泳烧烤垂钓。”梵净山管理局太平管理总站副总站长张鸿说。

申遗成功后,我县也在积极探索景区后续保护措施。通过划定生态红线、建立管理联席会议制度、严控遗产地承载上限等措施,加大了对梵净山核心区的保护力度。

景区不仅实行门票限售,还利用大数据平台,推行智慧旅游“叫号上山”,严格控制梵净山承载容量。按照“旅游+”发展理念,江口县还打造亚木沟、云舍、寨沙等乡村旅游升级版,分散梵净山游客量。

“我们主要以梵净山景区为核心,带动周边景区共同发展,特别是梵净山景区的游客量达到饱和的时候,我们会对山上的游客进行疏散,让他们去到云舍景区、亚木沟景区、以及其他的乡村旅游点,感受不同的旅游文化氛围。”江口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全域旅游发展中心主任龙超说。

同时,为了提升游客的旅游舒适度,梵净山景区以游客体验和需求为中心,用优质的服务、舒适的体验、丰富的内涵让游客拥有更加丰富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武陵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王志成告诉记者,梵净山在售票这一块进行了管控,提前三天预售票。然后就是分时售票,分时入园,在整个景区通过观光车和索道为游客提供交通服务。每天早上对道路安全巡查,对游览区域,像老金顶、新金顶的巡线,在金顶片区的游览线路也是固定的。危险区域有工作人员定点、定员、定岗进行监控,游客在游览过程当中需要帮助的,可以随时找到工作人员,解决游客各种需求。

按照“龙头带动、生态引领、景城一体、全域推进”的思路,江口县大力推进旅游与相关产业和领域的融合,打造一批融合发展示范项目,拓展旅游发展新空间。今年,江口县还将围绕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旅游产业化建设多彩贵州旅游强省的意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

“江口县将以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及5A级旅游景区为载体,围绕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目标,培养旅游新业态,延长旅游产业链,不断做大做强做优旅游产业。加快构建‘一山、一城、一带、三环、多点’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围绕旅游老六要素、旅游新六要素,着力推进‘旅游+乡村’‘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体育’高度融合发展,实现文体旅高度融合。努力把江口建设成为‘铜仁会客厅、贵州后花园、中国最美县、世界名小城’。”江口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全域旅游发展中心主任龙超说。

编辑:杨倩返回搜狐,查看

新疆旅游业崛起迎来历史性机遇

Yourbrowserdoesnotsupportthevideotag.

如果说在人均GDP向1万美元跃升的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很好地支撑起云南、海南、四川、贵州、黑龙江等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那么新发展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即将支撑起新疆旅游的大发展

进入新发展阶段,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新一轮援疆计划、“旅游兴疆”战略的实施,以及国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区域旅游发展格局的演变、新冠肺炎疫情引致的旅游市场结构的变化等各方面机遇因素交相汇集,使地处祖国大西北、长期以来作为小众型旅游目的地的新疆在“十四五”时期有望迎来跨越式大发展,成为全国旅游发展格局中耀眼的新星。新疆,这片地处阳关、玉门关以西,旅游资源非常富饶的辽阔土地,作为全国旅游市场大循环格局西部引擎的姿态已然浮出水面。

一、新发展阶段将支撑新疆超长线旅游大发展

中国当前已经迈入的新发展阶段,是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跃进、努力实现从发展中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质变型阶段。2023年,中国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大关。有关经济未来增长的预测认为,到2035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2万美元;到2050年,有望达到3.5万美元。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左右往往是高端远程休闲度假旅游爆发式发展的临界值。

旅游消费总需求规模的大小

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13—2023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西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13—2023已经2013年6月17日市政府第5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西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第二条 “05”版规划解析………………………………9

第五条 规划尺度…………………………………………9

第二章 发展研判………………………………………………11

第十一条 趋势与竞合分析………………………………11

第十二条 机遇与挑战……………………………………12

第四章 发展思路与目标………………………………………14

第十六条 发展目标………………………………………14

第十七条 战略抉择………………………………………16

第十九条 旅游空间格局审视……………………………18

第二十条 格局重构………………………………………18

第六章 旅游产品创新…………………………………………20

第二十一条 旅游产品品牌………………………………20

第二十二条 主打产品……………………………………20

第七章 宗教文化旅游发展……………………………………22

第二十四条 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分析……………………22

第二十五条 宗教文化旅游发展思路……………………22

第二十六条 宗教文化旅游发展定位……………………22

第二十七条 重点宗教文化旅游景区……………………23

第八章 市场重组与营销………………………………………26

第二十八条 市场定位……………………………………26

第三十条 细分市场营销措施……………………………27

第九章 旅游形象策划与推广…………………………………28

第三十一条 形象定位……………………………………28

第三十二条 旅游宣传口号………………………………28

第三十三条 旅游形象区建设……………………………28

第十章 旅游产业提升…………………………………………29

第三十四条 旅游饭店业…………………………………29

第三十五条 旅行社业……………………………………29

第三十六条 旅游餐饮业…………………………………29

第三十七条 旅游商品业…………………………………30

第三十八条 旅游娱乐业…………………………………30

第三十九条 旅游景观业…………………………………30

第十一章 旅游产业融合与新业态扶持………………………32

第四十条 遗产旅游业……………………………………32

第四十一条 旅游演艺业…………………………………32

第四十二条 旅游出版业…………………………………32

第四十三条 旅游商贸业…………………………………33

第四十四条 会展旅游业…………………………………33

第四十五条 康体旅游业…………………………………33

第四十六条 休闲农业……………………………………33

第四十七条 旅游林业……………………………………34

第四十八条 旅游地产业…………………………………34

第四十九条 旅游动漫业…………………………………34

第五十条 数字旅游业……………………………………34

第五十一条 旅游装备制造业……………………………35

第五十二条 航空旅游产业………………………………35

第五十三条 温泉康体养生旅游产业……………………35

第五十四条 产业扶持……………………………………35

第十二章 旅游基础设施规划…………………………………37

第五十五条 旅游交通……………………………………37

第五十六条 旅游给排水规划……………………………37

第五十七条 旅游通讯规划………………………………37

第五十八条 旅游清洁能源规划…………………………38

第十三章 目的地管理…………………………………………39

第五十九条 目的地开发…………………………………39

第六十条 目的地建设……………………………………40

第六十一条 目的地管理与服务…………………………41

第六十二条 临潼国际旅游区建设………………………43

第六十三条 浐灞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43

第六十四条 古城旅游区建设……………………………44

第六十五条 楼观台旅游区建设…………………………44

第六十六条 森林公园休闲化提升………………………44

第六十七条 文物型景区体验化提升……………………45

第六十八条 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提升…………………45

第六十九条 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46

第七十条 曲江文化旅游提升……………………………46

第七十一条 户南生态文化城旅游区建设………………47

第七十二条 蓝田温泉度假区建设………………………47

第七十三条 秦岭旅游服务设施建设……………………48

第七十四条 “世界大遗址公园之城”建设……………48

第七十五条 旅游社区建设与提升………………………48

第七十六条 大型节庆演艺策划与组织…………………49

第七十七条 白鹿原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区优化…………49

第七十八条 昆明池历史文化生态景区打造……………50

第七十九条 世园会会址提升改造………………………50

第八十条 目的地服务提升………………………………50

第十五章 保障措施……………………………………………52

第八十一条 政策法律保障………………………………52

第八十二条 投融资保障…………………………………52

第八十三条 区域合作……………………………………52

第八十四条 人力资源保障………………………………52

第八十五条 市场监管……………………………………52

第八十六条 环境保育……………………………………53

第八十七条 旅游安全保障………………………………53

第八十八条 科技推动……………………………………53

第八十九条 规划实施……………………………………53

第一条 规划背景。西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3以下简称“05”版规划2005年编制完成,2006年审批实施,其对西安旅游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近几年国家、区域和市内的旅游业发展形势以及外部环境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宏观背景:①2005年以来,西安旅游业的发展面临一系列重大机遇:2009年国务院41号文件,确立了旅游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②2010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国家在政策和资金层面给予西部更大支持;③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与“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等思路。

区域背景:①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把西安建成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②随着高铁、高速公路的建设以及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扩建,西安的交通枢纽地位稳步提升,为西安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外部条件。

内部环境:①西安市政府将旅游业定位为五大主导产业之一;②在发展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西安市的“新区与基地带动模式”,使城市建设、空间发展格局发生了很大改变;③一批大型旅游项目的实施,促使新的旅游板块出现或即将形成,西安城市格局和旅游格局正在发生着大改观与新变化。

第二条 “05”版规划解析。从当时发展背景来看,“05”版规划是可行的、先进的旅游规划。然而,近年来西安旅游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未来国际化大都市和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建设的视角出发,“05”版规划需要及时调整、修编。

第三条 规划性质。本规划属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修编规划。是2013—2023年西安旅游发展的总体部署和旅游发展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对旅游业发展进行引导、服务、规范和指导的依据。

第四条 规划依据。规划依据相关的国际公约、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及陕西省、西安市相关法规、规划和文件编制。

第五条 规划尺度。规划范围:为西安行政区域范围,总面积10108km2,包括9区4县。考虑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旅游发展,规划范围兼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旅游发展所涉及到的周边部分区域,包括西安市行政区域、咸阳市城区和西咸新区的大西安区域。

规划时限:2013—2023年。近期:2013—2023年;中远期:2023—2023年。

2.发展方式转变理念。

3.旅游集聚引领理念。

4.产业融合创新理念。

5.产品多元推动理念。

1.着眼目标,破解问题原则。

2.城景合一,整体打造原则。

3.转型升级,谋求创新原则。

4.板块重构,全位拓展原则。

5.泛旅发展,创新业态原则。

6.重点突出,彰显特色原则。

第八条 技术路线。基于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建设目标,“整合、提升和创新”思想贯穿于规划修编过程之中。

第九条 基础分析。从区位、文化、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来看,西安旅游业发展具有:①“承东启西,亚欧纽带”的优势区位;②“世界古都,华夏源脉”的文化风韵;③“南依秦岭,北跨渭水”的自然结构;④“经济腾飞,文明进步”的社会经济条件。

第十条 现状与问题。西安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最早的城市之一,旅游特别是入境旅游已经成为西安城市的名片。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政府大力倡导与扶持下,西安旅游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骄人业绩:①旅游经济指标稳步增长;②景区建设不断创新;③系列主题旅游产品开发不断深化;④城市旅游形象定位进一步明确;⑤旅游相关产业稳步发展;⑥行业管理规范化进程加快;⑦新区旅游开发示范带动成果显著。

旅游业发展中还存在:①创新不足,产品转型升级压力大;②滞涨凸显,市场结构不合理;③景强城弱,城旅发展不协调;④条块分割,旅游体制机制尚待创新;⑤要素失衡,产业结构仍需调整等问题。

第十一条 趋势与竞合分析。趋势分析:国际国内旅游处于大发展期,旅游市场呈现高需求与多变特点;传统旅游产业要素出现重构,“游、购、娱”等要素在产业发展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休闲度假与文化专题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大趋势;自驾游、自助游、自主游、订单式旅游成为一种时尚。

竞合分析:从国际国内旅游发展环境审视,旅游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基于不同主题的区域合作、城市联合是大势所趋,西安旅游的竞争优势突出,但区域合作、东西部合作、城市间合作越来越迫切。西安应借势交通大发展、时间距离缩短的优势,加强与周边城市的旅游经济合作,联合共同推出品牌旅游线路,扩大旅游市场影响力,提升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

第十二条 机遇与挑战。西安旅游大发展面临五大机遇:①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提升机遇;②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的产业发展突破机遇;③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倾斜机遇;④文化产业振兴国家行动的旅游振兴机遇;⑤重大节事活动的旅游引爆营销机遇。

旅游大发展存在三大挑战:①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拓展挑战;②国内旅游城市蓬勃发展的客源竞争挑战;③国内旅游需求转变的产品创新挑战。

第十三条 资源禀赋。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标准,西安旅游资源总体表现出五大特点:

1.总量大,资源赋存丰富。旅游资源单体2148个,占全省总量的21.54%。

2.类型全,人文类占绝对优势。人文类旅游资源单体2081个,占资源总量的96.9%。

3.等级高,有一批世界级、国家级的旅游资源。秦兵马俑、华清池、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等享誉中外。

4.吸引力强,对广域市场、中域市场、狭域市场、偏域市场形成综合吸引。

5.集中度高,旅游资源在地域空间上形成主城区及邻接地域、秦岭山地、滨渭河水系等资源密集区带。

第十四条 资源特色。西安旅游资源具有五大特色:①遗址资源世界瞩目;②古都文化积淀深厚;③生态资源横跨南北;④人文活动独领风骚;⑤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等。

第四章 发展思路与目标

第十五条 战略思路。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大旅游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发展目标,依据旅游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集成整合优势资源,强势推进转型升级、集聚区带动、产业融合、市场瓶颈突破、城市旅游大提升五大战略,构建符合现代旅游发展的产业体系与空间格局;以十三大旅游集聚区建设为突破口,实施项目高端创意、品牌景区建设、精品旅游线路组织,文化与山水产品“两轮驱动”,创建享誉国际国内市场的产品品牌;创新营销理念,实施八大营销工程,强力拓展入境与国内两大市场,推广与彰显西安“华夏故都,山水之城”城市形象;建设与完善旅游基础与服务设施,理顺旅游管理体制,规范市场秩序,提升服务质量,优化西安旅游环境。到2023年,把旅游业发展成为西安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推动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的宏伟战略目标。

1.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

2.世界东方文化旅游之都。

3.华夏文化旅游圣城。

产业目标:①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大产业;②旅游产业与文化、文物、会展、商务、动漫、农林、地产、现代装备制造等关联产业实现有机融合,旅游新业态形成。

产品目标:加快旅游产品结构调整,打造以观光体验为基础,以文化、遗产旅游为特色,休闲度假、都市旅游、商务会展旅游协调发展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

市场目标:①西安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吸引力显著提高;②“华夏故都,山水之城”旅游形象产生巨大的国际市场影响力与震撼力;③商务会展客源比例大幅度提高。

口岸目标:①西安成为中国中西部最大旅游口岸城市;②西安成为中国中西部最大旅游集散中心;③西安成为中国入境旅游首选城市之一。

城市目标:①西安成为“世界大遗址之城”、“中国博物馆之城”、“华夏文明复兴之城”、“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城市”;②西安成为“中国西部会展之城”、“中国宜居之城”、“全国散客旅游最方便城市”;③西安成为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

①国内旅游者:实现较快增长,接待人次年均增长约15%;②海外旅游者:保持平稳增长,接待人次年均增长约12%;③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约为16%。

①国内旅游者:保持平稳增长,接待人次年均增长约13%;②海外旅游者:保持稳定增长,接待人次年均增长约12%;③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约为14%。

第十七条 战略抉择。实现西安旅游业发展目标,具体实施五大战略:

1.转型升级战略。通过发展方式转型、产业转型、产品调整升级、“景点旅游”向“社区旅游”转型,以转型促升级,以升级促发展。

2.城市大提升战略。通过城市品位提升、部门协作创新、景城一体化建设,实现“城市旅游,旅游名城”的转变。

3.产业融合战略。积极培育旅游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旅游公益性事业、强势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吸纳与创新产业要素,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面,推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4.集聚区带动战略。通过区域整合、以点带面突破发展、面域拓展提升,紧紧围绕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建设目标,整合旅游资源赋存与城市旅游发展,推进十三大旅游集聚区建设。

5.市场瓶颈突破战略。通过城市精神聚焦定位、旅游意象融合关联、事件连环引爆营销拓展与创意营销,破解市场地域和客源结构两大市场“瓶颈”制约。

第十八条 路径突破。遵循发展战略,实现九大突破:产品与吸引物引领,国际化突破;聚集区驱动,旅游综合体突破;多产业融合,新业态突破;景区整合优化与特色化开发,大品牌突破;名牌企业引进,龙头产业带动突破;大城市支撑保障功能深化,旅游城市化突破;陆港、高铁、高速多通道联运,立体化交通突破;大秦岭生态旅游与遗产旅游深度开发,多元化产品突破;西咸乃至关天旅游城市一体化联动,大区域旅游联合突破。

第十九条 旅游空间格局审视

旅游发展内部格局:①城区极化特征明显;②经典东线替代效应突出;③秦岭北麓休闲游憩带初具规模。

旅游发展外部网络:①丝绸之路新欧亚大陆桥的中心城市;②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③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城市;④西部交通重要枢纽和连通东中部地区的重要门户;⑤陕川渝金三角的重要支撑点。

第二十条 格局重构。按照“立足大关中,引领大关天,辐射大西北,发展大西安”的思路,立足“一核引领,三心提升,三带拓展”的格局,实施“一轴延伸,三圈递进,全位空间”的空间发展战略,最终形成“主题明确,特色突出,辐射带动,联通内外”的旅游发展态势。

“一核”:西安主城区。

“三心”:①临潼国际旅游城:西安秦唐文化体验与温泉度假旅游基地;②西咸新区旅游城:现代田园都市休闲服务基地;③咸阳文化旅游城:秦汉文化体验与生态休闲旅游基地。

“三带”:①秦岭山地休闲体验带;②渭水生态休憩景观带;③渭北历史文化体验带。

“一轴”:丝绸之路旅游发展轴。

“三圈”:①近郊环城游憩旅游圈;②远郊环城旅游圈;③“大西安”旅游愿景圈。

“十三大集聚区”:古城旅游集聚区、曲江文化旅游集聚区、临潼秦唐文化与度假旅游集聚区、浐灞国际会议与生态度假旅游集聚区、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集聚区、秦岭楼观道文化旅游集聚区、户南生态文化旅游集聚区、蓝田国家温泉休闲度假集聚区、周秦汉遗址公园旅游集聚区、泾渭汉帝王文化旅游集聚区、秦咸阳宫文化体验旅游集聚区、西安樊川佛教祖庭旅游集聚区和阎良航空旅游产业集聚区等十三大旅游集聚区。

第二十一条 旅游产品品牌。三大垄断性旅游顶层品牌:

3.秦岭·国际名山TheWorldFamousMountains—Qinling。

2.世界遗产西安游AjourneytotheworldheritageofXi'an。

3.东方文化修学游AjourneytotheoriginofChineseculture。

4.佛教祖庭文化游ApilgrimagetoasignificantshrineofBuddhism。

5.世界秦岭生态休闲游AjourneytothesplendorofQinlingmountains。

六大国内旅游品牌:①盛世文化游;②宗教文化游;③商务会展游;④文化休闲游;⑤皇家温泉康体游;⑥山水生态游。

第二十二条 主打产品。面向国际国内市场,文化与山水产品“两轮驱动”,打造符合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要求、满足新时期市场需求、适销对路,包括丝绸之路中国游等二十一大主打旅游产品。

遗址公园之城观光体验游

第二十三条 线路组织。五条特色精品旅游线路:世界四大古都探秘游、中华历史修学游、千年丝路寻踪游、始祖文化朝圣游和秦岭中央公园探险体验游。

四条大众旅游线路:温泉休闲度假游、大秦岭精品游、朝秦暮楚生态文化游和乡村休闲体验游。

六条专题旅游线路:东方古都探访游、玄奘西行取经游、华夏文明古都游、宗教文化体验游、红色革命寻踪游和现代航空时尚游。

第七章 宗教文化旅游发展

第二十四条 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分析。西安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四大特点:

1.宗教类型丰富,知名度大。寺观教堂星罗棋布,总量大,类型多,品位高。宗教活动场所达400多处。

2.宗教历史悠久,文化独特。唐长安被称为“佛教第二故乡”,伊斯兰教进入中国的首传之地,基督教传入西安已有1300多年历史。

3.佛教占优,道教突出。佛教文化遗迹最多,寺院、佛塔等建筑共计200余处,道教建筑与遗存亦非常丰富。

4.多宗教资源并存,宜综合开发。宗教场所与旅游景区空间紧邻,为联合开发提供了良好条件。

第二十五条 宗教文化旅游发展思路。依托我市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宗教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打造“宗教文化之旅”、“宗教养生体验之旅”等品牌。构建复合型宗教文化旅游产品谱系,将西安建设成集宗教朝拜、文化传承、观光游览、养心养生、休闲体验、审美娱乐于一体、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宗教文化旅游最佳体验地,具有国际较高知名度的宗教文化旅游目的地,西部旅游的新增长极。

第二十六条 宗教文化旅游发展定位。目标定位:

1.中国道家文化发源地,道文化旅游首选之地。

2.佛教第二故乡,佛教文化旅游祖庭朝拜之城。

3.西安与阿拉伯国家文旅交流的“和谐之都”。

产品定位:①寻访与朝拜旅游:满足香客朝圣求佛与住持弘扬佛法的需求;②观光与体验旅游:满足游客宗教瞻仰观光、文化游憩与教事体验的需求;③修学与交流旅游:满足游客宗教学习与交流、研究的需求;④休闲与感悟旅游:对接休闲时代、满足现代旅游市场的实际需求。

推广口号:①国际推广口号:寻找你自己ASACREDPLACETOMEETYOURSOUL、佛教祖庭、道教源地;②中华文化圈推广口号:道法自然,佛都圣地、秦岭仙境,佛道养生。

主城区宗教文化旅游概念线路:①城南:陕西历史博物馆—青龙寺—大雁塔—曲江池遗址—寒窑遗址公园—芙蓉园遗址—西安国际会议中心;②城西南:小雁塔—大兴善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木塔寺—秦阿房宫遗址;③城东线:八仙庵—兴庆公园—半坡遗址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④城东北线:八仙庵—东门—张学良纪念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钟楼—鼓楼—清真大寺;⑤城西北线:西五台唐宫墙遗址—广仁寺—大皮院明清民居—化觉巷清真大寺—西大街—回民一条街—钟楼;西安中心区:明城墙—书院门明清一条街与关中书院—宝庆寺塔—卧龙寺—湘子庙街—碑林博物馆—钟楼—鼓楼—回民街—清真大寺—城隍庙。

第二十七条 重点宗教文化旅游景区。

1.三论宗祖庭—草堂寺景区:依托草堂寺旅游资源,突出三论宗祖庭佛教文化特色,在深化宗教观光旅游的基础上,依托宗教活动,发展旅游度假、娱乐休闲、复合农家乐等不同旅游形式,使其成为佛教文化旅游的重要基地。

2.法相宗祖庭—大慈恩寺及兴教寺景区:①大慈恩寺:充分利用大雁塔的知名度,依托曲江大唐文化旅游的整体优势,挖掘佛教旅游潜力,建设集佛教朝圣、旅游观光、文化研习为一体的、彰显法相宗祖庭旅游的圣地;②兴教寺:依托寺院优美环境和珍贵文物古迹,开展祖庭宗教文化旅游修学活动,打造法相宗祖庭文化旅游基地。

3.华严宗祖庭—华严寺及至相寺景区:①华严寺:根据寺院现有发展条件,修复建筑物,整治周边环境,借助佛事活动,重塑华严寺昔日辉煌;②至相寺:利用寺院发展优势,对现有佛教资源进行整合,扩大寺院规模,合理进行旅游功能分区,首推修身养性旅游,提升至相寺宗教文化地位。

4.净土宗祖庭—香积寺景区:根据香积寺净土宗祖庭地位及其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借助善导大师在中国佛教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宗教文化交流,将香积寺建设成为以观光、节事为特色的佛教文化旅游区。

5.律宗祖庭—净业寺及丰德寺景区:①净业寺:充分利用南山戒律在汉传佛教中的崇高地位,恢复律宗石戒坛,开展佛教研究者和旅游者的佛教律宗修学旅游;②丰德寺:依托寺院中独具特色的比丘尼丛林资源,积极推进寺院的规划与建设,使其成为律宗宗教文化的体验之地。

6.密宗祖庭—大兴善寺及青龙寺景区:①大兴善寺:依托大兴善寺密宗祖庭地位及其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挖掘、整理佛教徒素菜食谱,使其成为集宗教朝圣、旅游观光、文化研习、素食体验为一体的密宗祖庭旅游特色景区;②青龙寺:依托青龙寺独特的历史文化、仿唐庭院和建筑景观、密宗灌顶法事活动,推出樱花书画观赏节、西部宗教茶文化、宗教艺术节等旅游项目,打造中日文化交流的旅游景区。

第八章 市场重组与营销

1.空间定位:基础市场——省内及周边省区市场;高潜力市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区市场;机会市场——国内其他省区市场。

2.功能定位:基础市场——观光游览、游憩休闲、会议旅游;高潜力市场——文化体验游、商务会展游、休闲度假游、时尚专题游。

1.空间定位:基础市场——美国、日本、韩国及欧洲国家客源市场;高潜力市场——港澳台、澳洲、俄罗斯、东南亚国家及巴西、南非等客源市场;机会市场——南亚印度等、西亚及其它国家和地区客源市场。

2.功能定位:基础市场——文物遗产观光游、节庆会议游、历史文化体验游;高潜力市场——商务会展游、文化休学游、休闲度假游、宗教朝拜游。

1.持续拓宽旅游营销渠道:加强构建国际旅游营销渠道;重视建设港澳台旅游营销渠道;巩固与拓展国内旅游营销渠道;设立国际国内航空港销售窗口。

2.积极实施媒体大营销:强力推进国际媒体西安旅游造势;持续投放中央电视台广告;强化“东方文化旅游之都”媒体营销。

3.强化网上展示与推广:加快旅游网站国际化建设;扩大西安旅游网站市场面;加强虚拟西安旅游展示平台研究;积极打造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创建目的地“云计算”系统;加大旅游营销预案DSS开发力度。

4.实施事件连环引爆营销:创意策划并实施文化交流、“世园会”后效应、丝路跨国申遗、翠微宫·国际文化论坛等事件连环引爆营销活动。

5.借势品牌节会营销:推出“国际唐人节”、“国际丝绸之路旅游节”等品牌节会营销活动。

6.大力拓展商务会展客源:通过完善商务会展设施、申办名牌商务会展活动和会议,引进知名专业国际会展公司,持续开发商务会展客源,优化西安旅游客源结构,提升旅游收入水平。

第三十条 细分市场营销措施。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特点,采用差异化的营销措施:

1.巩固与拓展国内基础市场。

2.强力开发国内高潜力市场。

3.切实推进港澳台市场。

4.大力提升日韩市场。

5.稳步拓展欧美市场。

6.加快开拓东南亚市场。

第九章 旅游形象策划与推广

第三十一条 形象定位。根据西安市政府确定的城市形象,西安旅游形象可与城市形象叠加重合,有利于整体对外推介。西安市旅游形象为:华夏故都,山水之城。

第三十二条 旅游宣传口号。围绕“华夏故都,山水之城”的西安市旅游形象,确定西安旅游宣传口号为:“品味西安,感知中国”。

第三十三条 旅游形象区建设

1.游客集散公共区旅游建设。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火车站、北客站等形象区,利用大型LED显示屏、灯箱、广告牌等滚动宣传片,集中展示“华夏故都,山水之城”旅游形象。

2.旅游印象区建设。以钟鼓楼、城墙、曲江文化景区、碑林博物馆、易俗社、五一剧院、西安画院等为依托,打造“人文西安”城市旅游印象区;以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郭杜大学城为依托,打造“科教西安”旅游印象区;以浐灞生态区世界园艺博览园、秦岭生态旅游景区等为依托,打造“生态西安”旅游印象区。

3.西安旅游新地标建设。在浐灞生态区、临潼国际旅游城、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等重点地域,策划设计并建设表征西安旅游国际化形象的大型旅游新地标。

第三十四条 旅游饭店业。旅游饭店业提升遵循“升级扩容,优化结构”的发展思路,打造六大饭店集群与三大分时度假饭店带,建设四大主题饭店,鼓励、支持和加快高星级酒店、汽车旅馆建设。

1.六大饭店集群:①曲江唐文化主题饭店集群;②临潼温泉休闲度假主题饭店集群;③浐灞国际会议与生态休闲度假主题饭店集群;④西咸国际商务与汉文化主题饭店集群;⑤户县田园休闲、民俗体验主题饭店集群;⑥阎良航空科技体验主题饭店集群。

2.三大分时度假饭店带:①秦岭山地分时度假饭店带;②渭河滨水分时度假饭店带;③渭北田园分时度假饭店带。

3.四大主题饭店:①商务会展型饭店建设;②温泉体验型饭店建设;③文化主题型饭店建设;④便捷经济型酒店建设。

第三十五条 旅行社业。旅行社业提升遵循“兼并重组,塑造形象”的发展思路,采取四大举措:

1.扶持旅行社多元化集团公司。

3.推动旅行社与在线行业的联合。

4.引进国外旅行社先进管理模式。

第三十六条 旅游餐饮业。旅游餐饮业提升坚持“中西合璧,特色发展”原则,实施四大举措:

1.本土化餐饮品牌建设。

2.推进餐饮业连锁化经营。

3.建设特色餐饮服务集聚区。

4.引进世界知名餐饮品牌。

第三十七条 旅游商品业。旅游商品业提升按照“深挖内涵,打造品牌”发展思路,实施五大策略:

1.建设旅游商品集散中心。

2.创建旅游购物品研发基地。

3.建设关中民间艺术城。

4.提升旅游购物品形象。

5.提高国际旅游购物便捷度。

第三十八条 旅游娱乐业。旅游娱乐业提升坚持“愉悦心情,感受快乐”原则,具体实施五大措施:

1.策划设计西安特色的主题文化演艺。

2.提升城市休闲娱乐水准。

3.推出“不夜西安”旅游项目。

4.培育构建大型娱乐集团。

5.推行国民休闲旅游卡。

第三十九条 旅游景观业。旅游景观业提升坚持“凸显核心,体制创新”的原则,实施四大措施:

1.推进旅游景区兼并重组。

2.深化旅游资源开发与景区一体化管理。

3.创建景区专业化运营管理公司。

4.创设一批免费旅游景区。

第十一章 旅游产业融合与新业态扶持

第四十条 遗产旅游业。遗产旅游业遵循“遗产支撑,融合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六大举措:

1.大力推进大遗址旅游发展。

2.高效利用文物遗产旅游资源。

3.积极推进文化遗产申遗。

4.创意策划文化遗产旅游项目。

5.拓展延伸遗产旅游产业链。

6.强势推进遗产旅游示范区建设。

第四十一条 旅游演艺业。旅游演艺业坚持“影视演艺娱乐互动发展”原则,实施五大措施:

1.加强演艺基地建设。

2.推行旅游景区演艺业介入经营。

3.推进旅游演艺精品化与品牌化建设。

4.实施演艺类型多样化工程。

5.加快旅游形象媒体大推广营销。

第四十二条 旅游出版业。旅游出版业坚持“出版传媒业的依托型发展”原则,逐步实现三大内容深化:

1.出版业旅游化拓展。

2.传媒业旅游平台化推进。

3.出版传媒业立体化旅游营销。

第四十三条 旅游商贸业。旅游商贸业遵循“旅商融合,开拓创新”的发展思路,实施四项措施:

1.建设旅游商贸基地。

2.实施商圈旅游购物便利化与特色化项目。

3.创建西北高端商品购物基地。

4.引进现代商旅融合经营模式。

第四十四条 会展旅游业。会展旅游业遵循“旅展一体,全方位发展”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五大措施实施:

1.高端策划节庆会议会展。

2.加快曲江国际会展产业示范区建设。

3.有效开发国际会展基地旅游。

4.引进高端专业化节会运营公司。

5.推进新兴会展物流基地与旅游产业融合。

第四十五条 康体旅游业。康体旅游业遵循“旅体融合的开拓性发展”思路,实施四大措施:

1.积极开发体育场馆旅游产品。

2.全力申办重大体育节会、赛事。

3.创新建设体育旅游基地。

4.努力推进天然康体休闲基地建设。

第四十六条 休闲农业。休闲农业遵照“旅农融合的休闲化发展”思路,积极实施四大工程:

1.休闲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2.休闲农家提升工程。

3.休闲度假农庄建设工程。

4.乡村旅游品质提升工程。

第四十七条 旅游林业。旅游林业按照“旅林融合,突破发展”思路,积极实施四大项目:

1.森林公园休闲化提升项目。

2.休闲示范林场建设项目。

3.西安大绿工程林业支持项目。

4.园林产业链延伸项目。

第四十八条 旅游地产业。旅游地产业坚持“旅地融合的带动化发展”原则,积极推进三大工程建设:

1.低碳旅游地产开发工程。

2.集聚区旅游—地产融合发展工程。

3.田园景观化旅游地产开发工程。

第四十九条 旅游动漫业。旅游动漫业按照“创意产业的合作发展”思路,积极实施三大举措:

1.强力扶持旅游动漫业创意。

2.积极推广旅游动漫网络游戏。

3.高效推进动漫旅游创业基地建设。

第五十条 数字旅游业。数字旅游业遵照“旅科融合的深度化发展”思路,积极推进以智慧旅游城市为核心的四大工程建设:

1.虚拟旅游开发工程。

2.景区4D展示系统开发工程。

3.自助移动导游系统开发工程。

4.数字旅游业扶持工程。

第五十一条 旅游装备制造业。旅游装备制造业坚持“旅工融合的现代化发展”原则,全力实施三大创新:

1.旅游仿真机器人研发创新。

2.旅游装备制造业开发创新。

3.旅游装备制造业扶持创新。

第五十二条 航空旅游产业。低空航线旅游业依照“旅航融合的开创性发展”原则,强力实施五大项目建设:

1.旅游通用航空对接项目。

2.通用航空旅游机场建设项目。

3.通用航空旅游产品创新项目。

4.通用航空旅游线路建设项目。

5.航空大世界建设项目。

第五十三条 温泉康体养生旅游产业。温泉康体养生业遵照“旅健融合的时尚性发展”思路,积极推进三类高端景区建设:

1.道家温泉康体养生高端景区建设。

2.皇家御温泉康体养生高端景区建设。

3.时尚温泉康体养生高端景区建设。

第五十四条 产业扶持。加大旅游集团公司的扶持与培育力度,推进两大工程,实现旅游企业创新型发展、突破式发展、深度化发展、休闲化发展与现代化发展。

1.旗舰型旅游集团培育重点工程:曲江文化集团引领扶持、西旅集团扶持培育、西安世园集团拓展转型、沣东新城文化旅游集团创建、西安旅游装备制造集团创建和西安航空旅游集团创建等。

2.大型国际旅游集团引进工程:国际知名旅游集团引进、酒店管理集团引进、国际旅行社集团引进、大型娱乐集团引进和世界餐饮品牌引进等。

第十二章 旅游基础设施规划

1.三大目标:①中国中西部最大旅游交通口岸城市;②中国中西部最大旅游交通集散中心;③全国散客旅游最方便城市。

2.三项规划:①机场:加速推进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扩容建设,扩大航权开放、适时开辟与增加旅游包机航班、通用航空旅游机场与航线建设项目;②铁路:铁路旅客运输扩容、开设定期旅游旅客列车、铁路旅客运输服务提升等;③城市旅游交通:形成西安城市“一高、一绕、两轴、三环、六纵、七横、八射线加旅游环线”的道路网格局;加快城市—景区—高速路网连接道路、西安旅游环线、城市街区旅游化建设与提升和道路景观旅游化建设等。

第五十六条 旅游给排水规划。依托城镇和景区的给排水系统,加强旅游给排水安全监督,确保游客用水安全。强化旅游给排水网络建设与水景观打造并举,形成特色水利旅游景区。加强对水源地的治理、保护与管理,保障西安居民与游客安全用水。

加大“引汉济渭”水景观再造工程建设力度,科学规划与建设昆明池等水利风景区;通过对渭河水进行多级处理,达到景观用水要求,部分恢复唐长安城循环水体景观,最终形成“八水润长安”的盛世水景格局。

第五十七条 旅游通讯规划。遵循设施容量匹配、环境保护与集中重点布置等原则,依托城镇通讯设施,加强旅游景区通讯设施生态化与现代化建设,形成景区全覆盖旅游通讯网络,建成通讯便捷化旅游目的地城市。主要实施三大工程:

1.景区通讯标准化建设工程。

2.旅游通讯景观化建设工程。

3.景区通讯全覆盖工程。

第五十八条 旅游清洁能源规划。按照设施容量匹配、环境保护、集中重点布置、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因地制宜等原则,以节能减排为目标,实施清洁能源的科技化综合利用,融合旅游、教育等社会发展多层面元素,提高清洁能源使用价值,创建西安绿色化景区、低碳化景区。主要实施五大项目:

2.绿色酒店技术应用项目。

3.建立太阳能发电系统项目。

4.绿色环保交通应用项目。

第五十九条 目的地开发。贯彻城市精细化管理理念,通过提升目的地管理水平,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旅游服务满意度。涵盖城市旅游景观、城市旅游设施与城市旅游产品三大体系的完善与提升。

1.城市旅游景观体系完善:①古城东西和南北轴线、西安南北主轴线、古城旅游散步廊道等城市景观轴线进行周边建筑物的体量、色彩和风格控制;②城廓界限、渭河水域、秦岭山体等城市边界进行美化、亮化与优化控制;③火车站、北客站、汽车站、机场及广场等城市节点进行整合、提升。

2.城市旅游设施体系完善:①增设北客站和四大长途客运站的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浐灞生态区、曲江新区等区域性游客中心;②在西安城区3A级以上旅游景区建立功能比较完善的游客服务中心;③提升城市、区县和景区的游客服务中心功能,完善旅游信息查询与咨询服务系统;④主要街区24小时“不夜城”打造;⑤公共设施开放延时;⑥西安不夜游建设;⑦大型欢乐城建设等。

3.城市旅游产品体系完善:①八大特色文化旅游社区类景区建设:“红色”传统革命文化、回坊伊斯兰文化、书院门历史文化、德福巷休闲文化、曲江时尚文化、大唐西市怀古文化、纺织城创意文化、长乐路商贸文化等;②八大主题线路建设:大唐盛世游、红色革命体验游、历史遗存遗址观光游、佛教祖庭朝拜游、博物馆观光游、乡村休闲体验游、社区休闲体验游、购物体验游等;③八大特色节事策划:中国西安·国际唐人节、中国西安·丝绸之路论坛、西安服装文化艺术节、中国西安·世界佛教论坛、中国西安·饮食文化节、中国西安·民俗文化节、中国西安·博物馆文化旅游节、中国西安·秦岭乡村旅游节。

第六十条 目的地建设。西安旅游目的地建设主要包括五项内容:

1.形象品质提升:①培育“承古开新,开放包容,勤奋进取,文明诚信”的城市精神;②建设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火车站、北客站、汽车站等城市形象光环区;③推进“人文西安”、“科教西安”、“生态西安”、“会展西安”、“时尚西安”等城市形象标识区建设;④通过建设城市标示系统、完善道路标示系统、优化景区解读系统等措施不断完善目的地旅游标识系统。

2.自然环境品质优化:①加快实施“四废”处理工程,实现蓝天碧水目标;②推进城市“园林化”建设工程,打造国家生态园林城市;③分步实施“八水润长安”工程,凸显山水之城魅力。

3.信息化品质提升:①建设“智慧旅游城市”工程;②提升旅游电子商务功能;③建设信息化旅游景区;④建设信息化公共与旅游交通体系。

4.目的地公共设施建设与完善:①旅游交通提升;②休闲设施建设;③环卫设施建设。

5.服务设施提升:①进一步优化旅游服务设施建设;②着力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功能;③加强特色化旅游服务设施建设;④完善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专业性服务设施;⑤推广服务规范化与标准化实施。

第六十一条 目的地管理与服务。西安旅游业目的地管理包括六大品位提升:

1.管理品位提升:①构建实施总体管理、行政管理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三方分立、三体分管、三责分担”的管理模式;②设立各级“旅游管理委员会”,提高景区一体化管理水平;③强化西安旅游协会职能,推行行业自律;④打造“旅游旗舰”集团企业,改变旅游投资运营主体;⑤设立旅游综合协调办公室,集中处理旅游相关事宜。

2.人文品位提升:①社区职能转变与管理提升;②社区居民参与方式转变。

3.环境品位提升:①创设政策支持环境;②提供最佳资金集聚与运营环境;③创造安全的治安环境;④营造友好的城市人际氛围。

4.文化品位提升:①弘扬“周秦汉唐”品牌文化;②强化精英文化意识;③加强文化设施建设;④提升景观的文化水准;⑤创意举办大型文化节活动。

5.服务品位提升:①加强旅游人才的引进与培养;②实施旅游从业人员岗位培训与素质提升;③完善服务监督管理体制。

6.精细化服务提升:①根据未来中老年游客增长迅速的发展趋势,提供相应的针对性服务;②针对特殊客源群体,提供优质的人性化服务。

第十四章 重点驱动项目

第六十二条 临潼国际旅游区建设

发展思路:依托临潼享誉世界的旅游资源,以山水生态建设为先导,以历史文化和现代休闲旅游的交相辉映为特色,以建设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为重点,建设集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温泉养生、商贸会议为一体的世界一流旅游文化景区,打造西安临潼国际旅游新城。

重点项目:①旅游综合体建设项目;②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体验化项目;③大秦历史文化基地建设项目;④国际旅游休闲度假中心建设项目;⑤温泉旅游群落建设项目;⑥凤凰池与皇后镇建设项目;⑦大唐华清城项目;⑧休闲运动区建设项目;⑨骊山大道、城市广场等建设项目。

第六十三条 浐灞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

发展思路:依托欧亚经济论坛、世园公园、F1国际摩托艇赛事、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等项目,进一步美化优化整体环境,积极推进商务会议中心、世园公园、浐灞国家湿地公园、雁鸣湖、桃花潭等项目建设,凸显高端商务会议、时尚度假、生态休闲等旅游功能,大力发展集旅游、休闲、娱乐、健身及购物等为一体的都市旅游休闲产业,不断提升区域旅游、休闲设施的承载力,营造一流城市生态人文环境,将其打造成为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的都市旅游休闲核心区。

重点项目:①后世园项目;②浐灞国家湿地公园项目;③浐灞总部科研创意基地项目;④浐灞国际水上休闲娱乐中心项目;⑤“灞柳风雪”美景再现项目。

第六十四条 古城旅游区建设

发展思路:依托西安古城墙整体风貌及其钟鼓楼、古建民居与街区、宗教寺院、博物馆、文物遗址遗存等历史文化积淀,城市现代设施与文化演艺场所,打造都市历史文化体验与商贸服务旅游集聚区。

重点项目:①西安城墙旅游化提升项目;②旅商融合发展与提升项目;③“疏民强旅”古城特色化建设项目;④街区旅游化改造提升项目;⑤城区道路交通管制优化与准步行街区建设项目;⑥特色旅游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项目。

第六十五条 楼观台旅游区建设

发展思路:通过道家文化区、财神文化区等龙头项目建设拉动,以及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强化宗教文化体验、道教养生、竹林生态休闲、田园农事参与体验及旅游商贸服务等功能,打造西安城市西南秦岭生态园林宜居旅游城镇。

重点项目:①中国道文化展示圣地项目;②楼观旅游新镇建设项目;③旅游中心港建设项目;④观光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⑤国家5A旅游景区申报项目。

第六十六条 森林公园休闲化提升

开发基础:西安市域森林公园众多,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适合开展多种旅游活动。目前仅有骊山、太平等少数森林公园经营较好,其他森林公园旅游发展中普遍存在“海广港缺”、“景多力弱”,旅游活动内容单调,观光旅游产品为主,体验性、休闲化项目欠缺等突出问题。

重点项目:①旅游中心港建设项目;②旅游森林公园示范带动项目;③新型森林生态旅游活动开发项目;④森林公园旅游休闲体验化创意提升项目。

第六十七条 文物型景区体验化提升

发展思路:西安文物型景区众多,包括各类遗址公园和各类博物馆,然而该类景区开发中普遍存在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体验项目少、景区“空壳化”、解说系统欠缺等问题。未来应整合现有遗址公园旅游景区,着力打造数个特色鲜明、文化内涵深厚、增强游客体验功能的新型遗址公园旅游景区。

重点项目:①景区主题创意动漫项目;②考古模拟区项目;③“书法艺术之旅”活动项目;?特色旅游商品与服务设施项目。

第六十八条 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提升

提升思路:强力推进翠华山—南五台—五台古镇—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一体化建设,完善园区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加强园区游客集散、商贸服务等服务设施建设,强势推广“终南秦岭,文化名山”旅游品牌,打造集地质奇观观赏、地质科考教育、生态旅游、文化体验、科考野营等旅游功能于一体的5A级旅游景区。

重点项目:①核心景区整合打造项目;②地质公园旅游活动增设项目;③国际生态旅游示范基地项目;④科普科考园区项目;⑤西安秦岭旅游“会客厅”项目;⑥国家地质公园高峰论坛项目;⑦基础与服务设施建设与完善项目。

第六十九条 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

发展思路:通过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实施流域自然湿地保护与恢复过程,实现生态修复与环境保育。通过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与旅游休闲游乐设施建设,将其建设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标杆、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区、陕西省湿地旅游新品牌和浐灞生态区建设引擎。

重点项目:①湿地景观保护与保育恢复项目;②流域治理与堤岸美化项目;③旅游活动景点开发项目;④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建设项目。

第七十条 曲江文化旅游提升

提升思路:持续推进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区开发建设,依托大雁塔—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曲江池遗址公园等核心景区,通过强力实施文旅融合、产业联动,塑造推广西安曲江盛唐文化主题旅游品牌形象;大力推进曲江二期项目的策划、规划与设施建设,创建西安大型主题乐园。

重点项目:①文化创意持续推进项目;②文化娱乐提升项目;③商务会展设施完善项目;④曲江欢乐世界建设项目;⑤大型主题节会营销引爆项目。

第七十一条 户南生态文化城旅游区建设

发展思路:将秦岭北麓户县区段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实施联合开发,凸显自然山水、森林生态与宗教文化优势,联合周边景区景点,整合建设森林生态休闲、森林科普教育、森林科考野营、山岳森林探险、宗教文化活动体验、旅游服务及影视演艺基地等功能区,打造集游览观光、生态休闲、文化体验、娱乐购物、健康居住、文化产业发展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城镇与西安“户南生态文化城”新型旅游区。

重点项目:①朱雀-太平整合提升项目;②大草堂寺宗教文化景区整合提升项目;③森林科普教育基地建设项目;④森林科考野营基地建设项目;⑤山岳森林探险基地建设项目;⑥影视演艺基地建设项目;⑦旅游服务设施建设项目。

第七十二条 蓝田温泉度假区建设

发展思路:依托秦岭北麓温泉资源优势,借势唐代大兴汤院历史文化底蕴,开发建设高端温泉养生馆、温泉水疗康体馆、温泉别墅群、商务会议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等,提升东汤峪温泉景区,凸显康体、休闲、养生三大功能,重点推出SPA、美容保健等系列旅游产品,打造西安秦岭北麓中高档温泉度假中心。

重点项目:①高端温泉养生馆建设项目;②温泉水疗康体馆建设项目;③温泉别墅群建设项目;④商务会议中心建设项目;⑤温泉整合与SPA项目;⑥温泉度假中心港建设项目。

第七十三条 秦岭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建设思路:依据陕西省、西安市关于秦岭生态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已编制完成的秦岭北麓相关保护利用规划,统一组织开发建设,完善与提升秦岭旅游服务设施,重点是建设旅游服务中心港、旅游标识系统及旅游交通服务体系,满足游客开展旅游活动对旅游服务设施的需求,打造西安秦岭旅游优质服务区。

重点项目:①秦岭旅游服务体系规划编制项目;②中心港建设项目;③区域服务港建设项目;④秦岭旅游标识解说系统布设项目;⑤旅游安全及救援系统项目;⑥自然灾害预防项目;⑦突发事件处理系统项目。

第七十四条 “世界大遗址公园之城”建设

建设思路:依托西安丰富的遗址资源,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分期重点建设,完善基础与服务设施,打造西安成为国际闻名的“世界大遗址公园之城”。

重点项目:①秦始皇陵—兵马俑遗址主题公园项目;②汉长安城遗址公园项目;③周丰镐遗址公园项目;④唐大明宫遗址公园提升项目;⑤秦阿房宫遗址公园、秦咸阳宫遗址公园启动项目;⑥曲江池遗址公园、寒窑遗址公园、秦二世遗址公园旅游化提升改造项目;⑦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特色博物馆等博物馆之城建设项目。

第七十五条 旅游社区建设与提升

提升思路:通过建设特色街区、洋人街等,辅以居民素质提升、社区国际化交流等活动,将西安打造成具有“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为旅游景点”,社区旅游氛围浓郁的国际化旅游大都市。

重点项目:①“红色”革命文化旅游社区项目;②曲江时尚文化旅游社区项目;③大唐西市怀古文化旅游社区项目;④回坊伊斯兰文化旅游社区提升项目;⑤德福巷休闲文化旅游社区提升项目;⑥书院门历史文化旅游社区提升项目;⑦纺织城创意文化旅游社区项目;⑧长乐路商贸文化旅游社区项目。

第七十六条 大型节庆演艺策划与组织

策划思路:借助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区域性、专业化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依托城市文化创意人才及节会运营管理资源优势与成功经验,策划组织西安国际唐人节、丝路文化旅游节、长安古乐演艺、盛世长安演艺等节会活动,打造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节庆盛会。

重点项目:①西安国际唐人节项目;②“千年丝路,源起西安”大型庆典活动项目;③长安古乐演艺团创意项目;④盛世长安文化演艺团创意项目。

第七十七条 白鹿原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区优化

优化思路: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增建生态休闲、民间演艺、餐饮、住宿等服务设施,提升白鹿原生态农园文化内涵,建设白鹿原生态农业休闲产业示范园,打造集现代生态农园观光游览、农事参与体验、园艺休闲娱乐及旅游购物、美食为一体的西安都市近郊生态休闲农园集聚中心。

重点项目:①白鹿原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区优化项目;②白鹿原农事参与体验农园建设项目;③白鹿原自驾游营地建设项目;④白鹿书院延伸项目。

第七十八条 昆明池历史文化生态景区打造

打造思路:依托复建后的昆明池生态旅游景区,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层,遵从历史、文化与生态,一体化开发水上活动、水下探险、水面观光、水边休闲与水边居住等旅游产品与项目,形成“水城合一”、“水居合一”与“水游合一”的中国最大历史文化生态景区之一。

重点项目:①历史水景恢复项目;②汉文化主题项目打造;③生态旅游地产开发项目;④水上乐园建设项目。

第七十九条 世园会会址提升改造

提升思路:依托西安世园会的市场知名度、美誉度与市场承载力,在现有园址的基础上遵循绿色、低碳、环保、和谐理念,策划节事、会展以及游乐等项目,形成以生态为主的综合性旅游集聚区,建设生态环保展示、研究、利用及教育基地。

重点项目:①主体景观保护项目;②千万人重游世园项目;③生态主题乐园打造项目;④生态环保示范区建设项目。

第八十条 目的地服务提升

提升思路:重视旅游公共服务系统建设,按照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标准,从大众服务和高端服务两方面入手,在不断优化城市已有服务设施基础上,提升公共旅游服务功能,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游客中心、增设旅游标识解读系统、建设智慧旅游城市、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高西安城市旅游目的地整体服务质量,提升游客满意度,打造中国中西部旅游者满意之城。

重点项目:①旅游集散中心游客中心项目;②旅游标识解读系统项目;③旅游目的地数字化信息平台项目;④旅游服务优化项目。

第八十一条 政策法律保障。按照“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环境”原则,推进:①“一流目的地”建设政策支持项目;②旅游目标责任制项目;③西安国民休闲计划项目;④西安市国民休闲计划制定项目;⑤旅游标准化体系推广项目;⑥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制定项目等。

第八十二条 投融资保障。遵循“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创新投融资体系”的发展思路,推进:①旅游专项资金项目;②旅游营销经费保障项目;③旅游开发引导资金项目;④旅游营销经费社会化项目;⑤旅游企业提档升级项目;⑥旅游企业担保贷款项目;⑦旅游企业股份制合作项目;⑧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项目;⑨旅游多元化混合经济投资鼓励项目等。

第八十三条 区域合作。坚持“立足协作互动,加快区域联合”的原则,积极推进:①区域合作推进项目;②部门协作推进项目;③产业互动推进项目;④西咸旅游同城化项目;⑤关天旅游城市一体化项目;⑥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城市联合会推进项目。

第八十四条 人力资源保障。坚持“实施人才强旅战略,储备旅游人才库”原则,大力推进:①旅游人才培训规划项目;②旅游培训体系构建项目;③旅游人才高地建设项目;④高素质旅游人才引进项目。

第八十五条 市场监管。遵循“规范市场秩序,提升服务质量”的思路,推进:①完善市场监管体系;②市场监管从单纯行政管理转向管理与服务并重;③进一步加强旅游执法,完善旅游执法大队的功能,规范旅游企业经营和服务行为,推进旅游信用管理系统建设;④行业内部提升服务质量,树立西安市良好的旅游形象;⑤大力培育和发展旅游行业协会;⑥加强旅游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⑦重视群众的投诉举报等措施。

第八十六条 环境保育。依据“优化旅游环境,促进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总体思路,推进:①城市美化绿化行动;②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行动;③水环境保护行动;④旅游资源保护行动等。

第八十七条 旅游安全保障。坚持“建立安全预警机制,加强游客安全管理”的原则,推进:①国际SOS救援合作项目;②旅游安全预警与应急预案项目;③旅游救援队伍建设项目;④旅游安全检查与治理项目;⑤治安环境整治制度建设项目;⑥治安环境提升长效机制构建项目;⑦治安监控提升项目。

第八十八条 科技推动。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科技成果,建设智慧旅游城市,改善传统的产品开发与服务模式,提升旅游体验与人性化服务的水平,推动旅游业提档升级。推进:①智慧旅游城市项目;②数字化景区项目;③智能化饭店项目;④电子旅行社项目;⑤旅游企业创新项目。

第八十九条 规划实施。坚持“行动方案支撑,任务分解落实”的原则,推进:①西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实施方案落实项目;②西安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落实项目;③西安建成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三年行动方案落实项目。

公文相关附件:市政发39

十大成功案例,带你看懂“非遗+旅游”开发模式

在文旅融合政策的推动下,“以文促旅,以旅兴文”已经成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路径,而什么样的文化资源可以开发成为叫座又叫好旅游产品?在这个方面,非遗无疑是一大富矿。

在文化和旅游部“在提高中保护”“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三个重要理念的推动下,近年来国内非遗旅游开发进行了大量探索,出现了以下几种模式:

研学旅游是继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后的一种全新的文化旅游方式。

民宿能够伴随旅游经济异军突起,在于其满足人们功能性之上的体验性需求。非遗与民宿的结合既增强了入住旅客的文化体验,也为非遗文化开辟了活化路径。

过去,在很多年轻人眼中,非遗的历史性对应的是“过时”,文化性对应的是“土气”。然而,当黑陶、手工纸、传统扎染、刺绣、剪纸等非遗文创产品出现在旅游商品市场时,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意的结合折射出的文化温度,立刻受到他们的追捧。

如果说传统技艺类的非遗项目多以展示和产品开发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点,那么大大小小的山水实景演出、文旅演艺和歌舞类表演等无疑是对舞蹈、音乐、服饰、节庆、习俗等非遗文化的再开发。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藏历新年”“彝族年”等传统节庆更为“非遗+旅游”奠定了融合的基础。每年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全国各地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次第展开,成为吸引游客的“打卡地”。

“非遗+旅游”能以那么多种方式打开,一大原因是“活态属性是非遗市场化的前提”。非遗先天具有市场基因,它们从诞生起就在千百年的创造、生产和销售中,借助商业的力量才流传至今。非遗源自我们的衣、食、住、行,本身就是常用商品。历史上,非遗的大众化消费群体非常多,当下则需要在现代消费环境下找到新的生存空间。

推动“非遗+旅游”,需要有效激活内在潜能,因为非遗具有融合的可燃性。文化和旅游本是两个有重大交集的产业,文化的传播需要旅游作为载体。庙会、节庆等民俗本身无法形成产业,但与旅游结合就吸引了众多游客,又如祭祀、剪纸、打铁花等项目,通过旅游产业的添薪加火,甚至成了一地的文化地标。

非遗+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广阔的非遗旅游市场前景

非遗旅游,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是建立在非遗资源开发的基础上的文旅消费形式。非遗资源包括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非遗资源主要涵盖六大类,包括: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礼仪、节庆等民俗;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与非遗共融发展,既能把数量巨大的文化资源的存量激活,丰富旅游供给,又能使中华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因此,努力实现旅游的新业态发展,是全面提升区域品牌形象的关键。

我国非遗资源十分丰富。截至2023年年底,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项目已达40个,是目前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国务院分别在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23年公布了四批代表名录,共包含1372个国家级项目。丰富而多元的资源为非遗旅游产业打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从行业政策的角度来看,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等纷纷将非遗与旅游融合纳入重点发展工程,非遗旅游有望释放发展活力。

从市场角度来看,非遗旅游正逐步从政府部门“输血”向自身“造血”发展,多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也成为趋势。围绕非遗旅游,非遗研学、非遗民宿、非遗演艺、非遗文创等产品形态不断涌现。

从需求端来看,一方面,随着人民文化自信程度的提高,非遗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正逐步提高;另一方面,非遗开始融入大众生活,人们越来越接受和喜爱具有文化内涵的消费品。以故宫文创为例,2023年其收入就达到15亿元。在人民群众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日益高涨的背景下,非遗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文化的“活化”与再开发非遗旅游的几种模式

在文化和旅游部“在提高中保护”“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三个重要理念的推动下,近年来国内非遗旅游开发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出现了以下几种模式:

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能够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重现缤纷万千的色彩和生机灵动的魅力。

例如,敦煌虚拟现实博物馆通过典型洞窟的虚拟漫游、敦煌数字化研究过程展示等手段,再现了敦煌的艺术和文化以及数字化保护的成果,数据还原的不仅是历史真实,更弥补了色彩失真、局部损毁。

传习则是对非遗展示的传承,将非遗与传习体验结合起来,不仅是一次亲身感知非遗文化的过程,是一段更为刻骨铭心的旅行体验,传习不仅包括手作体验,也包括研学。

例如,2023浙江桐乡结合研学旅游先后推出2家研学旅游镇、16家研学旅游推介点以及18位研学旅游导师,每年寒暑假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和中小学生到泰丰斋体验姑嫂饼制作过程。

再如,彝族刺绣、傣族慢轮制陶、丽江东巴造纸等多元化的旅游体验项目应运而生,充分实现了非遗的传习要求,也满足了研学旅游的体验性和参与性。

如果说传统技艺类的非遗项目多以展示和产品开发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点,那么大大小小的山水实景演出、文旅演艺和歌舞类表演等无疑是对舞蹈、音乐、服饰、节庆、习俗等非遗文化的再开发。看过上海朱家角实景版牡丹亭的人应该印象深刻,数目有限的观众席设置在实景园林的河道附近,全程无麦的原生态表演让人无限融入其中,即使对昆曲无甚耐心的观众也仿佛瞬间沉入昆曲的灵韵中。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藏历新年”“彝族年”等传统节庆更为“非遗+旅游”奠定了融合的基础。每年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全国各地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次第展开,成为吸引游客的“打卡地”。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依托丰富的禹羌文化资源推出了“大禹祭祀”“羌历新年”“沙朗节”等10余个民俗文化节庆品牌,每年吸引游客近100万人次。

“非遗文创”依托非遗资源,通过创意性和应用性设计,开发出具备文化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的文创商品,在落地载体上以非遗工坊、非遗博物馆、非遗文化产业园、非遗主题景区为主。

在这一方面较为成功的案例是贵州丹寨锦绣谷。该景区以乡镇合作社、村寨工坊以及系统的技能培训为途径,保护并提升苗、侗、瑶、水等民族的刺绣、蜡染、织布、造纸等传统工艺,并通过实体店+电子商务的方式,专注打造民族手工产品的品牌影响力,由此成为了我国民族文创的代表性品牌。

与其它旅游商业业态融合

其他旅游商业业态包括旅游要素的“吃”“住”等。例如非遗民宿,其伴随旅游经济异军突起在于满足功能性之上的体验性,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地文化”的感知,而非遗与民宿的结合恰到好处,既增强了入住旅客的文化体验,同时也为非遗文化开辟了活化的路径。

如:位于江西婺源县思口镇作为婺源明清古宅的聚集地,目前已建成花满堂、西冲院、明训别院、将军府、正经堂、花田溪等19家高端古宅民宿。

彰显文旅融合新生态非遗旅游的十个案例

非遗与旅游可以融合发展,且已产生了许多活生生的案例。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及相关单位共同发布了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优秀案例。“2023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征集展示”活动共征集150个候选案例,最终评选出包括“江苏南京:秦淮灯会彰显文旅融合新生态”在内的十个案例。

秦淮灯会是流传于南京地区的民俗文化活动,又称金陵灯会、夫子庙灯会,主要集中在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举行,每年持续50多天,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天下第一灯会"和"秦淮灯彩甲天下"的美誉,是中国唯一一个集灯展、灯会和灯市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灯会,也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民俗灯会。

良好的组织和制度保障。形成了传承和保护的领导小组、工作小组等组织机构,出台多项规划、制度、办法。

多方合作,保障资金支持。融合政府、企业、非遗传承人、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保障对非遗传承和旅游利用的资金投入。

以会带旅,以旅促会。灯会带动非遗挖掘,非遗挖掘带动传承人保护,传承人带来传承产品,产品销售带动传承积极性,传承积极性保障了非遗传习所,传习所优化了景区吸引力,如此等,通过秦淮灯会形成了丰富的、可进化的非遗传承的生态链。

品牌化发展、国内外双修。通过统一形象标识体系的设计进行品牌化发展。与境内外主流媒体密切的传播合作、交流办展、邀请驻华使馆官员参展等方式积极的走出去,在国际上形成了广泛传播和影响。

江西景德镇:古窑让非遗“活”起来

千年窑火,生生不息。承载着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哲学智慧的江西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享誉全球。文旅相融,古窑新生。为传承展现国宝非遗,景德镇古窑恢复传统制瓷作坊与红店,并复建复烧瓷窑,使景德镇古窑景区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成为代表千年瓷都的一张瑰丽名片。

研究基础和研究团队。要保证文化本源与旅游体验之间的有效衔接,就必须依赖强大的研究基础和壮大的研究团队。古窑专门成立景德镇古窑文化研究院和景德镇古柴窑研究保护中心,成立领导小组和专家顾问团,为非遗与旅游有效融合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大力发展研学旅游。以社会化认知来推动社会化传承,让非遗的绵延生机有了强大的市场需求支撑,从而让非遗的传承与旅游的利用之间形成良性的循环机制。

集群式非遗传承模式,聚集了200多位具有原生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障非遗技艺的传承。

江西婺源:非遗让最美乡村更有“味道”

江西婺源,悠久的徽商历史在这片热土上遗存了丰富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有徽剧、绿茶制作技艺等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甲路纸伞制作技艺等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源,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非遗旅游融合发展之路。

非遗旅游融合发展之路。将非遗与旅游景区、研学游等融合,全县4A级以上景区目前均有非遗项目常驻展示,有效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内涵。还将徽剧、傩舞、抬阁、地戏、灯彩等非遗项目展示融入到参观游览项目中,推出了严田古樟民俗园、篁岭民俗文化村、茶马古道文化园等一系列文化展示体验类景点。

福建龙岩:世遗永定土楼

永定,是纯客家县,是福建拥有最多的土楼的县,总共23000多座。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奇的山区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2023年以来,福建永定实施“文化进土楼”工程,按照“一楼一景致、一楼一特色、一楼一主题”的理念,改建了建筑文化展示馆、客家家训馆、民间绝艺馆等多处保护传承场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非遗传承。与此同时,开展非遗旅游活动,使游客深度了解、体验、学习非遗文化。

文化内涵丰富,遗产等级高,种类较为齐全。除永定土楼建筑是世界文化遗产外,永定还拥有客家土楼营造技艺、闽西客家十番音乐、永定万应茶制作工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3个,永定客家山歌、永定土楼楹联省级非遗项目2个以及永定客家家训文化等市级非遗项目38个,是客家耕读传家文化的集中展示区,也是客家人生活的体验地。

积极开展非遗教育。龙岩市积极开展各类非遗传承培训班,目前已举办了土楼营造技艺、十番音乐、万应茶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带徒传艺600余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共65批2000余人次。同时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组织编写各类非遗乡土教材,在全市85所中小学开设非遗课程,每年开展活动达300多场次。同时出版闽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全。

发展产业集群。积极引导合理保护和开发土楼周边非遗文化资源,大力实施“旅游+”战略,带动非遗工艺和旅游景区形成相互配合、共同发展,集观光、体验、学习于一体的产业集群。以万应茶为例,永定采善堂制药有限公司引进了国内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检验设备,在原有生产“万应茶”的基础上,拥有茶剂、丸剂、颗粒剂3条生产线,产品远销海内外,年销售额4000多万元。

湖南雨花非遗馆是湖南省厅重点打造的文旅融合示范点,聚集了10个世界级非遗项目、55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在内的359个非遗项目。近两年,该馆已接待全国各地游客50万人次,研学体验学生10万人次,外事文化交流80多场,覆盖40多个国家,能满足市民游客“吃非遗”“玩非遗”“赏非遗”“学非遗”“购非遗”需求,是市民休闲会客的文化场馆。

首创中国“非遗+”活态传承发展模式。湖南雨花非遗馆通过社会化的策划与运营,构建起了非遗传承与传播功能兼备、本地居民文化消费与中外游客旅游消费并存的城市文化空间。雨花非遗馆将非遗及其衍生品与现代生活和市场接轨,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民间生活的回归。

非遗主题城市文化消费场馆模式。经过近4年的运营,雨花非遗馆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2023年馆内年总收入近2000万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区域文化消费收入近9000万元,形成了非遗资源带动城市周边文旅及各项产业增长的良好效应。

搭建“产、学、研、销”链条体系。作为最早开始探索非遗主题研学旅游的单位,已接待长沙市及湖南省内外中小学生10万余人次,馆内非遗传承人广收学徒,免费传授非遗技艺。同时,该馆还创建大学生创业基地10个,带动5000多人就业,形成了“产、学、研、销”链条体系。以非遗街区、非遗生活家为抓手,构建“文化+旅游”全产业链模式运营,实现传承人项目和非遗馆的共赢。

四川凉山的“彝族火把节”具有崭新澎湃的生命力,不再局限于所在地方区域的单一形态,城市与乡村广泛互动,文化与旅游深度互融,节日形态更加丰富多样,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玩体验,为凉山带来了丰厚的旅游收入,带动了大批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保护为主前提下的旅游开发。围绕火把节而规划和展开的旅游,始终突出体现着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精神的坚守,以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为首要目标、以旅游开发为次要任务的原则,推动二者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重视非遗项目存续力。始终对保证和提升非遗项目存续力、保证旅游使非遗传承人及相关社区受益以及促进非遗传承及如何维持非遗生命力等有着明确意识,并能在不同的环节予以贯彻。这不仅保证了相关非遗项目在一个合理、恰当的保护框架下的有序传承和健康发展,而且为当地相关旅游业取得丰硕成果并能获得可持续发展构筑了坚实根基。

地处黄河西岸的陕西韩城,文物古迹荟萃,素有“关中文物最韩城”“文史之乡”的美名。司马迁和史记是韩城的“文脉”与“魂”。近年来,韩城深入挖掘史记和司马迁文化的精深内涵,运用传统仪轨和现代媒体相融相汇的手段,展现以司马迁和史记文化为代表的千年古城的独特魅力,着力打造具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坐标。

有理有据的创新、再造。“祭祀司马迁大典”是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徐村司马迁祭祀”的改编和再创造。由于两项内容处于同一个文化环境及共同的历史背景当中,因此,这种改编和再创造具有较强的合理性,能够得到相关社区、传承人及参观访问者的认可,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创造性转化的积极意图和良好成效。

多种途径宣传与推广。充分结合了非遗项目经过演化的与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通过集中展示非遗项目的主要内容、增设和丰富活动项目、结合教育实践等多种手段,不仅对相关非遗项目起到了积极的推广和宣传作用,也为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卓著的效果。

湖北十堰:“郧西七夕”

“七夕”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瑰宝,作为“七夕文化发源地”的郧西,以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深度开发“七夕”文化。自2010年起连续举办9年的“七夕文化旅游节”,已成为全员参与、全民共享的文化旅游盛会。

仪式感、体验感的提供。湖北郧西的七夕节提供的差异化、非日常的旅游体验,满足当代人对生活的仪式感、体验感追求不断升级的趋势。

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带动当地经济。“郧西七夕”将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对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自举办“七夕文化旅游节”活动以来,湖北郧西文化旅游行业蓬勃发展,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持续攀升,历年同比增长保持在16%以上,其中,仅2023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754.8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11%和38.06%。

贵州凯里:推动麻塘精准扶贫

麻塘是上世纪80年代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首批民族文化旅游村寨之一。几十年来,麻塘以革家人独特的服饰、蜡染、踩亲舞等生态文化为主题发展文化旅游,走出了“非遗+旅游”的乡村振兴之路。统计显示,麻塘年均旅游综合收入100余万元,人均年旅游收入5000余元。

精准扶贫。据不完全统计,1986年至今麻塘年均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每年海外游客络绎不绝,还有许多研究服装服饰的专家学者、画家、摄影师来此做田野调查和采风写生。年均旅游综合收入100余万元,人均年旅游收入5000余元,通过文旅融合发展实现了精准脱贫。

浙江东沙:非遗让古渔镇焕发新活力

浙江东沙古渔镇,丰盛的海产和繁荣的商贸积淀了独特的海洋特色文化。镇域内保护传承的县级以上非遗名录30余项。东沙古渔镇通过将展演活动常态化、非遗店铺一体化、主题活动特色化、非遗联展品牌化,使渔绳结、布袋木偶戏、渔民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获一片生存的土壤,古老的小镇焕发新的活力。

主次分工、动静结合、区域协同、衍生发展。东沙通过重点挖掘、持续推出渔民谢洋节、弄堂节等主题活动吸引市场,以渔绳结、鱼骨塑画等非遗一条街上的活态展示、体验互动、产品销售等协同配合,形成了较好的主辅搭配、协调发力的非遗和旅游的融合格局,一批濒危非遗项目得到了保护,接待了数10万人次游客。

解决了本地性与开放性之间矛盾。非遗小镇的旅游生命力,不仅在于非遗在小镇的驻留,也在于非遗小镇所呈现的非遗文化的流动性和丰富性,根植于原生态的非遗文化是东沙非遗小镇的基础,基于区域合作的非遗联展活动则是非遗小镇持续发展的动力。东山很好地解决了非遗和旅游融合过程中的本地化和开放性的问题。

搭建非遗生态网络。非遗公益培训班,非遗进社区、进课堂、进礼堂等活动也办得有声有色,从“一条街非遗街道”到“一台戏非遗展演”再到“一张网非遗生态”。

“非遗+旅游”的探索模式,还有正在显现效力的“非遗+扶贫”“非遗+特色小镇”“非遗+景点”“非遗+会展”“非遗+博物馆”“非遗+特色街区”“非遗+养生”等N种打开方式。“非遗+旅游”能以那么多种方式打开,一大原因是“活态属性是非遗市场化的前提”。非遗先天具有市场基因,它们从诞生起就在千百年的创造、生产和销售中,借助商业的力量才流传至今。非遗源自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其本身就是常用商品。历史上,非遗的大众化消费群体非常多;而当下,非遗则需要借助旅游在现代消费环境下找到新的生存空间。

你对“非遗+旅游”怎么看?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看法

文化产业顶尖大号“文化产业评论”,在业内具有广泛和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得到了全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企业、机构、行业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是国家部委、各地市、文化企业掌握文化产业发展及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

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

请加小助理微信号:whcy006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这里,是你的舞台~

喜欢这篇吗?分享、点赞、在看,都安排上~返回搜狐,查看

浅析武汉城市旅游发展及对策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