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不能既无“研”也不“学” 研学旅行应回归教育 欧洲国家旅行

不能既无“研”也不“学” 研学旅行应回归教育

新闻回顾:暑期种类繁多的研学项目,让学生和家长眼花缭乱。来自某平台的大数据显示,6月至今研学游产品销量环比增长4倍。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全国带有研学关键字的企业有41612家。不少旅行机构把研学项目的触角延伸到了国外,而且这些研学团价格不菲,但同样火爆。

不过,在热闹的表象下,有一些研学旅行产品悄悄变了味。记者调查发现,与其他日常性的旅游产品相比,一贴上研学的标签便身价大涨,国内跨省市的多日研学项目多在数千元至上万元。日前,媒体报道,近万元“清华北大研学游”,实际行程却变成与校门合影,引发全网热议。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

研学旅行,是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校外实践活动。教育部要求,研学要注重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与公益性,但一直以来,研学旅行存在“只游不学”或“只学不游”等乱象,有的研学旅行甚至异化为天价收费的“新型智商税”。

今年暑假的研学旅行十分火爆,组织这类游学活动,对机构的要求很高。但一些由社会机构组织的研学旅行,存在同质化和鱼龙混杂等问题,特别是打着研学旅行旗号“到此一游”。

有一些家长认为,研学旅行哪怕没有什么游学内容,孩子去旅游一下也好。这种想法助长了研学机构“包装”研学活动,事先承诺的安排很好,但具体实施时不兑现,家长也不会“严肃”维权。

因此,要让研学旅行货真价实,一方面,需要学生和家长在选择研学旅行时要成熟与理性,不要轻信机构的宣传承诺。要认真了解具体的活动安排,并要求机构不折不扣落实合同的承诺。同时,出了问题,也需要重视维护自身的权利。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组织研学旅行机构的监管,特别是对研学旅行活动的过程性监管,比如,到大学的研学旅行,不能变为校园游,而需要有相应的听教授讲座、到实验室体验等具体游学活动。

总之,要让研学旅行真正回归教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