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跟着书本去旅行运城观后感5篇2023精选4篇 跟着书本去旅行北京的秋天观后感

跟着书本去旅行运城观后感5篇2023精选4篇

为讲好黄河故事,弘扬“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央视跟着书本去旅行运城系列节目终于开始了,你看完之后是不是有很多感触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跟着书本去旅行运城观后感5篇2023精选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观看跟着书本去旅行运城心得体会篇一

一把黄土塑造了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江,动脉是黄河。”应该说,只要你是中国人,就没有不知道黄河的。这条出现在亚洲的一条大河,以它那伟大而又坚强的力量,养育了几千年以来一代代华夏儿女。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从缘故时期开始在历史进步过程中,华夏儿女在你那气势磅礴之水冲积成的平原上,发展我们民族的原始文明,使黄河很快成为中国文化的经济、政治中心。那边远的历史记忆,已载入史册。留下许多☆www.baihuawen.cn☆刻骨铭心的记忆。有的写为神话传说。黄河!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

俗话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大海复不回。”是啊!你那一泻千里的江水,浩浩荡荡,你那支流,犹如伸向南北两岸的铁的臂膀,支持着大地。

不要浪费这条万古流长的大河啊!几年来由于我们破坏了黄河周围的环境,得到了来自黄河这为母亲的腾鞭,断流,旱灾,水灾,水质污染等。我们作为这一代的中国人,对祖国的热爱,请投入到拯救黄河中来,从自己坐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跟着书本去旅行运城系列节目观后感篇二

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意味着民族,意味着腾飞,意味着母亲。

我很不幸,因为在这十几年中,我未曾拜访过我的母亲,民族的母亲——黄河,对于一个华夏子孙来说,这是一种不孝,一种莫大的不幸。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让我对她产生了无限的好奇感。渐渐地,我知道了黄河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五千年来,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她积淀着文明印记和语言文化珍宝。随这年龄的增长,我开始学历史。从历史中我知道了从旧石器时代起,中华民族的先民就在黄河的怀抱里繁衍生息。此后,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他们在黄河形成冲击的平原上,不断提高适应自然的能力……

从地理中,我知道了黄河是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黄河以她英雄的体魄出现在亚洲的平原上。它是我国第二条长河,流经九个省市……,你也可以

跟着书本去旅行,这部央视纪录片真是绝了

看点寒假来了,孩子们除了在家休息放松完成作业以外,还能做些什么呢?今天外滩君向大家推荐央视推出的节目跟着书本去旅行。通过读文、走访、体验,让孩子们身处实地,触摸历史沧桑的遗迹,倾听著作者背后的家国情怀。在培养孩子兴趣的同时,还能提升人文素养。

说出来你们也许不信,外滩君竟然抱着一部央视推出的片子看了一整天。这部叫跟着书本去旅行的节目由领队带着同学们寻访诗文中古迹,听文化、历史专家讲故事。

通过读文、走访、体验,让孩子们身处实地,触摸历史沧桑的遗迹,倾听著作者背后的家国情怀。

外滩君看完后也特别想推荐给大家,这真是一档宝藏节目,特别适合和孩子一起看,看完后绝对收获满满。

2023年12月29日新鲜出炉的“家在东北”,可以说是很精彩的一期了。

跟着书本去旅行家在东北

这一期的书本线索,是部编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一文。

孩子们跟着书本来到的,是地处松嫩平原上、松花江畔的吉林省松原市。

这里物产丰富,土壤肥沃,滋养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领队姐姐把保温杯里的热水泼上天,画出来条美丽的弧线,变成了漫天的冰雾。

大伙看傻了眼,零下二十度的气温让滴水成冰。

在这里,寒冷一直是人们世代伴随的生存难题。

那么,他们是如何在低温中保暖的?他们的取暖方式又会跟土地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近距离观察才知道泥草房的墙壁是用干草和泥土掺杂垒砌的。

这房子为什么要建成这样呢?

因为泥和草结合以后,有这么几个功能。一个是它防止雨水冲刷,暴雨的时候防止把土都冲下来。

再一个就是它冬季特别严寒的时候,它保暖的作用很明显。

还有一个就是冬天特别冷的时候,由于热胀冷缩,东北的黑土地它会冻成裂缝,为了防止它冻裂,放一些草,它就不裂了。

但是在冬季,靠阳光取暖显然是不够的,还得有炕。

也就是土炕,也叫火炕,整个屋里的热气、热量都是从炕上出来的。

关于炕,在旧唐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冬月皆作长炕,下燃温火以取暖。”不但描述了土炕的基本构造,还说明了炕的功能和用途。

炕这种可以取暖的床,热源来自炉灶,点燃炉灶后,热量会通过进烟口进入炕洞,曲折盘旋,促使炕面发热,然后经由出烟口从烟囱中排出去。

这热炕头是东北的宝,所以他们形容自己家庭很幸福,会这么说:“我呀很满足了,我有老婆孩子热炕头”。

就是说去掉老婆和孩子之外,排在第三的就是热炕头了,所以说这个炕头是很亲切的,很重要的一个生活用具。

那么炕这种可以取暖的床到底是什么人发明的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

在整个东北大地上,炕,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唐朝的时候,民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带着大军来征东,征东的时候到了东北这边的时候正是深秋,雨雪交加,天气寒冷,很多士兵都被伤寒病痛折磨。

但当地人却很少得这种病。原来,当地人住在半地下的房子中,地上铺着干草,干草下还有烧土产生的热气,就是当时的炕了。

于是士兵们模仿当地人的做法,治好了伤寒疾病。

东北人喜居土炕,认为它不仅抗寒,而且舒筋解乏,土炕发展至今,早已不仅是人们睡觉的场所,而且成为了东北人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孩子们又跟着东北作家迟子建笔下的关于年货的记忆,去寻找和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

冻梨,顾名思义,就是被冻过的梨。过去,由于食品匮乏,加上没有水果保鲜技术和保鲜运输等储藏条件,冻梨、冻柿子,几乎成了东北人民冬季最常见到的水果。

那冻梨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为什么会是黑色的呢?好吃吗?

冻梨的历史也很悠久了,有两千年了,北宋时期的庞元英在文昌杂录中就曾有记载,称其“冰冻不可食”。

其实,并不是冻梨不能吃,而是庞元英和广大外地游客一样,一开始并不了解这种黑黝黝的水果。

冻梨通常选用晚熟的梨,也就是秋梨。

梨的果皮中含有一种氧化酶,在低温环境下活性很强,能让果皮发生氧化反应,颜色慢慢变黑冻梨的吃法也不同于一般水果,有其特殊的方式:要先放在凉水里浸泡半小时左右。

时间到了,冻梨的表面上结起了一层冰壳,就“缓”得差不多了。

敲碎冰壳,里边的冻梨就软了,吃起来和新鲜的梨子一个味道。

用冷冻的方式来储存食物,属于东北地区的天时地利。以前常听东北的童靴说,冬天的老家,就是一个天然的大冰箱,这下是深有体会了。

这趟跟着书本出游的东北之旅,把本来只存在于文字中的“土地”和“年货”变得具体形象,字里行间深沉绵密的情感也因此能引发共情,还传授了不少藏在习俗背后的科学道理。

除此之外,孩子们还近距离接触了文物“马踏飞燕”。先带大家瞧一瞧,十几分钟的纪录片是如何把课文讲清楚的。

就拿国宝“马踏飞燕”来说,就是之前网上被刷屏,那匹正面照略显搞笑的马。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里就有马踏飞燕这篇课文,我们小时候也学过。

纪录片一开始,孩子们就提出了不少问题。

比如“马的脚下为什么踩了一只燕子呢?”

“马的尾巴为什么是竖起来的?”

这要是问外滩君,真一时半会儿回答不出来。

而这些问题,也瞬间激发了观众的兴趣。

外滩君跟随纪录片去找答案时,就跟“剥洋葱“一样,层层递进,很涨知识。

先单纯地说一下这匹马。

有趣的是,片中的孩子都来自“马踏飞燕”的出土地——武威。

他们都听过马踏飞燕,但近距离接触还是第一次。

马踏飞燕中的“马”,不是普通的马,它是当年汉武帝梦寐以求的“大宛马”,也就是咱们常说的“汗血宝马”!

专家还借此纠正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谬误——“马踏飞燕”里的“飞燕”,准确来说,是龙雀。

前两年,看国家宝藏时,一直不太明白,为啥要把“马踏飞燕”叫“铜奔马”?

如今看了这部纪录片,外滩君才恍然大悟。马踏飞燕的名字不太准确呀,应该叫“马踏龙雀”才对。

但又因为马踏飞燕太有名了,怕误导观众,国家宝藏干脆用了马踏飞燕的另一个名字——“铜奔马”。

课文中对马的形态形容是这样的:

“马踏飞燕是三只蹄子腾起,只有一个蹄子踩在燕子的躯体上。”

那么问题又来了,马为啥会站的这样稳?

原来马蹄、燕子所在的位置,恰巧也是马的重心,这就构成了力学的平衡点。

千年前的物理学知识,还是非常给力的!

和马踏飞燕一同出土的,还有几十个骑手铜像,它们都出自汉代的一个将军墓。

前有马踏飞燕,后有骑兵队伍,气势非凡。

在这些千年前文物面前,专家告诉孩子们:“这支队伍充分展现出汉朝时中国军事力量的强盛。”

为了从另一方面证明汉朝的伟大,领队和专家还带着孩子们去了博物馆,了解汉朝的养老、敬老制度。

又来一个知识点:只有社会发达了,人类才有余力照顾老弱。

汉代皇帝曾下诏书,要善待地方上70岁以上老人,并赐给老人一个拐杖,作为享受福利的证明。

如此实物加讲解,小朋友们立刻联想到书本中的那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从铜奔马到汉代养老敬老制度,孩子们在知识层面举一反三,棒呆!

就在外滩君以为有关马踏飞燕的内容要结束时,节目组又继续往下挖——既然是铜奔马,那自然要讲讲背后的“青铜铸造工艺。”

关于这部分内容,片中依然给出了十分专业的展示。

如何判断一个社会是否进入文明阶段?除了文字、城市外,还得有一个,那就是青铜器的使用。

我们的祖先铸造青铜器,与世界其他地区不太一样。

咱们的祖先使用的是范铸法,就是先用黄泥做出青铜器的“模具”,称之为“内范”,然后再用黄泥拼接在内范在的外面,称之为“外范”。

内范、外范做好之后,合在一起,再往里面浇灌高温的铜水,冷却之后,把内范、外范打破,一件青铜器就制作完成了。

因为一件模具只能铸造一件器物,所以成语“一模一样”便应运而生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词语,也跟青铜铸造有关,就是“模范”。

青铜器的铸造过程中,需要内、外范严丝合缝,人们就把值得学习的榜样称之为“模范”。

看到这,外滩君才终于有点明白了语文课本上说的那句话:

“从这匹踏燕的奔马身上,我们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先进的科学知识,看到了他们卓越的创造才能。”

比起一般的纪录片,跟着书本去旅行短小精悍,知识密度堪称丰厚。每集只有20分钟,孩子们无需出门,就能览课本中经典的山河大川、故事名人,通感书中内涵,在这个假期,强烈推荐给大家。

原标题:央视拍的大语文纪录片跟着书本去旅行真是绝了,强烈推荐!

阅读原文

跟着书本去旅行 20231116 手工创造的奇迹

更新时间:2023年11月16日20:14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从古至今,家家户户都要吃盐,只要控制了盐的供应和价格,就等于掌握了人生存的命脉,而且与海盐不同,池盐的产地相对集中,更便于垄断管理。运城盐池的盐供应京师重地,多次得到“贡盐”、“御盐”之封。本期书本旅行团来到运城盐池东禁门遗址公园,开始制盐之旅。跟着书本去旅行20231116手工创造的奇迹

跟着书本去旅行 20230915 临沂拾趣——古板栗树和它的朋友们上

视频简介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栗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食物,它的做法简单,口感甘甜,深受大家的喜爱。那么,我们常吃的栗子在自然界中会是什么样子?本期节目书本旅行团来到了临沂市的张里庄村,专家将带领大家开启趣味的野外探索之旅,探寻栗子的“本来面貌”。跟着书本去旅行20230915临沂拾趣——古板栗树和它的朋友们上栏目信息

栏目介绍:

跟着书本去旅行 20230239 书本里的年味儿——趣味年货

更新时间:2023年02月09日18:57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在春节置办年货是中国寻常百姓家不可或缺的头等大事,包括吃的、穿的、耍的、供的等,总之春节所必需的物品,统称为“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本期邀请到辛晓娟教授和娄旭老师,带您一起品味各地的年味、年货。跟着书本去旅行20230239书本里的年味儿——趣味年货

跟着书本去旅行 20230930 西昌之行——邛海鸟鸣

视频简介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英国鸟类学家约翰·马敬能在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一书中,对中国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大加赞赏,对中国的各种鸟类更是做了详尽的描述。观鸟的地方很多,湿地无疑是一个绝佳的选择。本期节目书本旅行团走进四川西昌的邛海国家湿地公园,去倾听那一声声悠扬而灵动的鸟鸣。跟着书本去旅行20230930西昌之行——邛海鸟鸣栏目信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