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五区共兴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②丨甘孜旅游为啥火秘诀在三个特别 西北旅游火爆的影响

五区共兴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②丨甘孜旅游为啥火秘诀在三个特别

四川在线记者肖莹佩蒋君芳 摄影何海洋

“去年甘孜旅游目的地影响力全国第七,在线旅游资产指数全国第六。”5月22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五区共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专场上,甘孜州副州长何小平提到,近年的甘孜旅游为啥火,主要体现在“三个特别”上。

关键词一:资源特别富集

甘孜作为康巴文化的发祥地,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交相辉映,是文旅资源最富集的市州之一。现已查明全州有文化资源6大类15073个,旅游资源8大类361123个,旅游资源中优良级资源三级、四级、五级6305个,资源总数和优良级资源总数居全省第一。目前甘孜已建成A级旅游景区94个,总量居全省第一。

关键词二:网流特别火爆

大力宣推国道318中国最美景观大道、大贡嘎、大香格里拉精品旅游线路品牌。2023年丁真爆红网络,第一时间拍摄发布丁真的世界丁真的新年等短片,相关话题抖音热搜榜两次名列全国榜第一。2023年以来,创下了280亿次浏览量的“网络顶流”,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在线旅游资产指数全国市级城市排名中,甘孜位列全国第六。在强大网络流量带动下,2023年全州接待游客3147.4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4.83亿元,知名度美誉度逐年攀升。

关键词三:潜力特别深厚

拥有“世界最长史诗”岭·格萨尔王、“雪域文化宝库”德格印经院、“千碉之国”丹巴等一大批世界级文化瑰宝的甘孜,成功申报世界级和国家级“非遗”分别达到4个、25个,总量居全省第一。现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02处,创作文艺精品378个,获得国家和省级奖项28个。开创“非遗+景区”营销新模式,唐卡、彩绘石刻、牛羊毛绒编织等旅游商品和纪念品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超1.2亿元。当前,甘孜正统筹利用稻城特有的天文科研、雪山生态、史前文化资源,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新地标。

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发布"2023中国旅游十大热点"

12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通过网络形式发布了“2023年中国旅游十大热点”。

据悉,自2005年始,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每年组织力量对我国旅游年度十大热点予以盘点,并在“中国旅游绿皮书”刊出。考虑到时效性,本年度十大热点点评首次以网络形式发布。

2023年中国旅游十大热点为:十四五规划绘就新蓝图;首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两封信折射旅游之冷暖;疫情促使旅游企业转型;微度假引旅游消费潮流;红色旅游加速融合发展;河南游拓展文化新表达;环球影城开园即成顶流;研学旅行或成市场蓝海;云旅游开辟发展新空间。

热点一:十四五规划绘就新蓝图

2023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发布。同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之后又相继发布了“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市场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陕西、湖南、辽宁、江西、江苏、吉林、广东、甘肃等省份以及部分市县也已发布了地方“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天津市等少数地方则发布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十四五”规划。另悉,“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将于近期发布。与此同时,部分地方业已或即将推出专门针对旅游业发展的“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起始五年,也是和疫情继续斗争并实现旅游业更大程度复苏与振兴的决定性五年。“十四五”相关规划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重点任务,理论界和产业界都应对此高度重视。

第一,“十四五”时期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持续上升。纲要共计28处直接提到“旅游”字样,涉及面较“十三五”规划纲要更为广泛,与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关联性也更强。

第二,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乃重中之重。纲要单列一节阐述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则设立了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专章,部分省市还出台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专项规划。

第三,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十四五”相关规划对旅游业的顶层设计贯穿了高质量发展的中心思想。无论是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还是推动旅游休闲场景数字化、加强旅游市场监管等,其归旨都是提升旅游发展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业的综合效益,提升人民群众对旅游发展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展望未来,如下几个方面值得特别关注。

一是坚定发展旅游业的信心。“十四五”相关规划表明,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对其还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各地方、各方面尤其是业界要继续坚定旅游业发展信心,也应提前做好未来旅游业复苏和大发展的战略谋划。

二是将短期疫情应对和中长期转型发展有效结合。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没有改变,旅游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十四五”旅游业发展既要重视疫情防控,也要着眼中长期发展,推动旅游业品质化发展和综合效益的提升。

三是以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为依托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业科技创新既是“十四五”相关规划部署的重点工作,也是旅游业自身转型发展的内在需要。人力有尽时,而文化和科技的力量是无穷的。

执笔人:宋子千,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首席战略研究员

热点二:首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

2023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BDCOP15上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首批国家公园的正式设立无疑具有划时代意义。这一事件表明,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目标任务已基本完成,为今后全面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体系以及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方面,我们已经持续努力了多年,也积累了初步的经验。关键在于如下三点。,

第一,顶层设计,制度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改革任务以来,遵循生态文明“四梁八柱”的制度框架,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完成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顶层设计。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中具有全局性、统领性、标志性的重大制度创新,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二,多方协作,共同参与。自2023年以来,全国陆续开展了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在此期间,中央改革办、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等有关部门和青海、四川、吉林等试点省份共同努力,全社会共同参与,围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在统一管理机构、健全法治保障、完善资金机制、推进共建共享、提升能力建设、促进合作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第三,目标明确,路线清晰。围绕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此前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目标指向性强,路线清晰,即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确保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性保护。

从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及其与旅游业发展的关联来看,有如下两个重要启示。

一是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首先,它的最大特色是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框架内进行的;其次,它强调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同时突出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相协调。

二是国家公园的诞生为生态旅游提供重要机遇。在“生态保护第一”的原则下,以最低限度的资源消耗提供更高质量的旅游服务,能给公众带来亲近自然、接触自然的独特体验,享受到国家最美、最优质的生态产品;同时,注重公众生态环境教育,可提升公众自我认知能力,增强公众民族自豪感和生态获得感。

执笔人:张玉钧,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公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热点三:两封信折射旅游之冷暖

2023年7月,饱受疫情困扰一年半的旅游业迎来传统上的旺季——暑期。考虑到此前出游需求被疫情抑制已久,不少人预估旅游市场会有明显反弹甚至是“报复性反弹”。7月28日,张家界发布通告称,根据多个确诊病例时空轨迹交集评估,7月22日晚第一场“魅力湘西”所有观众属高风险人群,需立即隔离。彼时张家界有数百旅行团、游客万余人。7月30日,张家界发布致居留在张家界游客朋友的一封信。此信通篇以“您”相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设身处地,周到详细,有指引、有措施,有力度、有温度,一时引来好评无数,不少人感慨“不愧是国际张”。

2023年10月,国庆假期形成的旅游热潮余温尚存,媒体上游人如织的照片使人依稀看到疫情前的火热场景。许多旅游目的地和企业还沉浸在短暂的出游高峰所带来的喜悦与忙碌之中。10月16日,西安市发现2名外省游客核酸阳性。根据此后多个病例的溯源,西北小城额济纳旗成为焦点。10月21日,额济纳旗发布致滞留在额济纳广大游客朋友的一封信,向近万名游客承诺:宾馆酒店不得恶意涨价;提供餐食、药品、防疫物资等免费配送服务;赠送额济纳旗核心景区门票,三年内可免费游览。此信同样陈辞恳切,充满温情,不仅有及时指引,还有未来承诺。有滞留游客感慨,“这应该是我旅行以来最意外的一次行程,但是却让我爱上了这个有温度的小城”。

两个传统上的旅游旺季,因疫情而戛然而止;两波源于境外输入的疫情,因国内旅游而备受关注;两个一南一北并不相干的城市,因类似的致游客公开信而走红网络。仿佛一面镜子,2023年中国旅游的这段故事,折射出疫情下行业所面临的困境与尴尬,亦呈现出旅游人的温暖与担当。

其一,旅游市场复苏举步维艰。这一年,从德尔塔、拉姆达到奥密克戎,新冠病毒一次次“更换马甲”甚至“升级装备”。尽管我国采取了科学精准的防控措施,生产生活秩序总体保持正常,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始终存在,多地先后出现与输入病例相关的局地疫情爆发。一波又一波的疫情,仿佛一阵又一阵的寒风,给稍有回暖的旅游市场带来一次又一次的寒意,有时甚至导致部分病例爆发地的旅游即刻“速冻”。

其二,疫情考验城市治理能力。城市是旅游的目的地、集散地和客源地,也是行政管理和疫情防控的基本单元。突发疫情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集中考验。对于旅游城市特别是其中常驻人口规模较小者而言,如何在短期内集中处理好核酸检测、分散隔离、病例救治、物资协调等各种问题,如何妥善安置大量滞留游客,如何在危机应对中体现人文关怀,都成为必须直面的问题。这方面,张家界和额济纳的做法值得称道。

其三,真诚是危机沟通的法宝。对于目的地和企业而言,面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危机沟通极为重要。危机沟通的对象,既包括直接受影响者,也包括大众媒体和社会公众等其他与危机关联的利益相关者。危机沟通中,坦诚的态度、妥帖的表达、得力的措施、细致的安排,不仅可以及时化解危机,而且能够赢得广泛赞誉和潜在顾客。

新冠疫情爆发至今已有两年,何时结束尚未可知。旅游作为受疫情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未来走势备受关注。

其一,疫情成为决定旅游市场走势的关键变量。长期以来,旅游发展均遵循供求规律,市场走势取决于供求双方的匹配程度;而当下,疫情已然成为供求之外更具决定性的关键变量,甚至是最大变量。旅游市场的恢复时间、恢复程度、恢复方式、市场热点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疫情态势。相较于旅游需求端的时间和预算、旅游供给端的产品和服务抑或气候和季节等因素而言,疫情表现出更大的决定作用和不确定性。一旦有疫情发生,实施管控便成为必然。于是乎,旅行尤其是休闲旅游,便只能是见缝插针式地进行。这对于旅游者、目的地和企业而言,都是必须面对的挑战。

其二,疫情常态化下的旅游需要理性且负责的态度。疫情在我国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境外输入的风险一直存在,而病毒发作具有较长潜伏期的特性使人不敢放松丝毫。从理论上讲,只要是人的移动,就有传播的风险——不管是日常通勤、在外就餐,还是因公出差、旅行游玩,也不管是自驾游还是团队游。疫情是一场大考,既考验政府的治理能力、企业的生存能力,也考验每个公民的责任担当。从个人角度看,无论日常通勤还是外出旅游,都需要始终保持防控意识,履行防控责任;对旅游行业而言,则需将“限量、预约、错峰”、佩戴口罩、体温检测和健康码查验、一米线间隔、配置公勺公筷等做法常态化。

其三,旅游市场的全面复苏尚需多方努力。世界卫生组织日前指出,“2023年必须终止新冠肺炎大流行”。我们热切期盼这场疫情真的能够尽快画上句号。然而,在此之前甚至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旅游市场的全面复苏仍需政府更加精准的政策、协会更为有效的引导、企业

一个月涌进690万游客!暑期的大理,到底有多火爆

到了7月初,变成排队几十人;

7月15日,排队的有一百多人”

图源:大理文旅艾金涛摄

400元的涨到1600元,

1000元的涨到4000多元。”

游客从每天一百人飙升到了一万人,

上山排队两小时,下山排队一小时”

每日人物微信公众号文章近日报道,大理遭遇“报复式旅游”后,“苍山洱海变人山人海”。对此,8月4日晚,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赵薇在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连线采访时进行了回应——

据介绍,旅游政策的放宽,加之暑期是毕业旅行、亲子游、研学游的高峰,随着旅游市场的逐步复苏,整个大理旅游市场目前依旧保持在高流量、高消费的状态。

据介绍,7月以来,云南旅游业强势复苏,大理成为省内外游客暑期出行的首选地之一。7月份,初步预测大理州接待旅游者690万人次,与2023年同期472万相比增长46%。其中,大理古城7月份接待游客159万人次。

据初步测算,大理州目前每天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其中,大理古城、洱海生态廊道日均游客接待量超5万人次,双廊艺术小镇、理想邦文化旅游度假小镇等日均游客接待量超1万人次……

以国家5A级景区大理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为例,进入7月中旬以后,景区每日游客已超8000人次,7月25日以后已接近1.5万人次,整个景区7月共接待游客25.3万人次,同比2023年、2023年分别增长200%、21.18%。

从住宿业情况来看,大理州2023年7月公安住宿持证登记人数为200余万人次,环比6月翻了一倍。比如,大理实力希尔顿酒店收益创2023年开业以来最高,远超过往3年同期收入;大理国际大酒店、俊发铂尔曼、洱海天域英迪格等高端酒店7月中下旬连续多日满房,大理市内大多精品民宿客栈也一房难求。

长水机场:旅客吞吐量连续上榜全国首位

据@云南发布微博消息,暑期,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客流量持续攀升,旅客吞吐量连续上榜全国首位。统计显示,7月,进出港航班25932架次,日均进出港航班837架次;旅客吞吐量3089763人次,日均99670人次;航空货邮量达31039.498吨,日均超过1000吨。进入8月,该机场日进出港航班架次和旅客吞吐量、航空货邮量均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单日旅客吞吐量已突破12万人次。

云南铁路:暑运以来已累计发送旅客878.5万人次

记者从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暑运虽已过半,云南暑期旅游热度不减,昆明局集团运能持续保持高位运行,暑运以来已累计发送旅客878.5万人次。为满足旅客出行需求,昆明局集团对大瑞铁路大理至保山段动车组采取重联运行,增加丽江至西双版纳间旅游专列。

强劲复苏背后,云南旅游面临不少挑战

近来,随着“跨省游”熔断政策和机制的不断调整,行程码“摘星”及暑期旅游季的来临,以及多项利好政策的推动,云南旅游市场持续复苏。一房难求、一票难求成为今年暑期云南游市场的写照。面对该局面,如何做出市场回暖后的冷思考?文旅头条记者采访了专家和从业人员。

图源: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7月28日,云南省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系列发布会第四场——云南省促进消费恢复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今年以来,云南省率先在全国出台文旅行业纾困帮扶13条措施和恢复发展20条政策,在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方面又出台了27条指导意见,共计60条政策,激活消费、拉动旅游经济增长效应逐步显现。上半年,云南全省共接待游客3.5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9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1.2%,分别恢复至2023年同期的89.8%和75.5%。大理、丽江、西双版纳等地重现昔日游人如织、一房难求的景象。

图源: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专家:复苏后还需“趁热打铁”

对于暑期云南旅游热现象,云南财经大学首席教授、云南财经大学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旅游规划中心主任明庆忠表示,云南迎来新一轮“旅游热”,说明云南仍然是人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可以为进一步守住并擦亮云南旅游品牌、促进“品质云南”打造奠定基石;国家和云南出台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和消费激励政策产生明显效能,借此可加大力度推进健康生活目的地打造、塑造全链条的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加强旅游强省、文化强省“双强省”建设;因疫情影响,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旅游需求偏好和出游方式,迫使人们适应变化而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业态、新产品,可顺势促进云南文旅高质量发展。

图源: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总之,云南旅游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当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要消除因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重组旅游业队伍,重组部分因疫情影响的接待设施及服务,需要培育适应新变化下的诸如自由行及中高端游客的旅游市场,需要加强供给侧改革、开发适应新市场的旅游业态和产品。同时,还需规范市场、加强管理,谨防负面舆情的出现。”明庆忠说。

他认为,此时,云南文旅应该“趁热打铁”。极力做“加法”营销,推介和树立云南健康生活目的地、安全旅游目的地、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的IP;切实推进“旅游+”,让云南旅游强省、文化强省的旅游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更丰富,包括打造“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新模式、促进“旅游+”健康经济新方式、抓住疫情后市场回暖机遇进行精准营销、深耕旅游市场发展特别是避暑游、研学游、旅居、会议等旅游市场、发展“旅游+”乡村延伸发展模式、重视周边省区来滇游及三北华北、西北、东北三华华东、华南、华中游云南的拓展等。

暑期云南旅游热,对于旅行社、导游来说,是一件大好事。各旅行社、导游都做足了准备来吸引游客、服务游客。

昆明市旅行社协会会长朱伯威告诉记者,暑期,得益于国家对于防疫政策的积极调整和暑期云南的气候优势以及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使得云南旅游十分火爆。据协会平台掌握的每天数据显示,进入暑期客源高峰以后,每天来云南旅游的有组织客源已突破3万,如此庞大的客流量,对于各旅行社保持高质量服务接待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朱伯威介绍,在暑期客源高峰到来之前,协会已经对吃住行游购娱的达标情况进行了抽查。让旅行社在迎接旅客的时候对职业服务标准进行对照,有强烈的规则概念。另外,各地接社对于突发情况也有自己的紧急预案,做到了有备无患。

“如果把客人比作一本书,那么我们在服务客人的同时,也是在读懂客人。云南的大部分导游都能坚守职业道德,对客人真诚以待。对云南旅游高质量发展,我持有非常乐观的态度。用特色和体验度来吸引客人,才是促进云南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良方。”高级导游杨阳说。

和杨阳一样,认为云南旅游要走专业化、特色化道路的还有资深导游刘文生,他说:“云南旅行资源丰富,发展品质游、体验游、深度游、游学团、文化之旅,有基础、有条件,打造真正有品质、有特色的中高端团队,是云南旅游发展的目标。”

云南新闻网综合自每日人物、央视新闻、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大理融媒、大理文旅等返回搜狐,查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