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报告:2023年总结及2023年趋势 青年旅游市场分析报告总结

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报告:2023年总结及2023年趋势

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概况;发展特征;发展问题;发展趋势;融合创新;高质量发展

2023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极为关键的一年。在国际环境风高浪急和国内面临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的情况下,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迎难而进、坚持融合创新、强势回暖,但也暴露出一些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的问题与短板。本研究立足于数据统计,全面总结了2023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总体情况,结合产业发展规律对其特征与问题进行总结与梳理,并在此基础上从10个方面对2023年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趋势进行科学预测,以期为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2023年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概况

一政策护航,行业政策与区域规划密集出台,落地有效性仍需长期观察

第一,文旅纾困政策组合拳密集出台,积极助力行业回暖。2023年,外部环境不确定与难预料因素显著增多,文旅产业的复苏发展与政策促进相伴相生。一方面,受3年疫情叠加因素影响,文化旅游行业仍处于缓慢恢复阶段。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大局,文化和旅游部陆续出台并及时动态调整了针对旅行社、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各类文化空间等市场主体的疫情防控工作指南,有效保障了文化和旅游市场安全运行。另一方面,受2023年宏观经济形势影响,2023年第二季度国内GDP增速仅为0.4%{1},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发展困难重重。在此背景下,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等多部门积极作为,各地区也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实际及时出台文旅行业助企纾困政策。包括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等在内的一揽子政策进一步降低文旅企业经营成本,有效缓解文旅企业的实际困境。但多部门牵头之下的产业支持政策落地有效性仍需进一步深入观察,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政策措施进行动态调整。

第二,区域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科学规划发展蓝图。2023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文旅产业顶层设计相关制度、政策陆续出台,进一步助推文旅产业发展。国家层面,2023年文化和旅游领域各部委出台的45项重要政策中,规划、指导意见类文本共计22条,占比达49%。区域层面,各省市在2023年密集出台“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相关规划及实施方案,并进一步明确文旅产业发展战略定位、细化量化发展指标。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区、以川渝和贵州为代表的西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得到政策有力支持。在此基础上,文旅政策的细分化趋势进一步凸显,文旅融合、文化科技、乡村振兴等均成为文旅产业发展政策在2023年备受关注的重要细分领域。

二市场驱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与宏观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但恢复速度弱于预期

第一,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情况。

一是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呈强相关态势。通过回顾2023-2023年我国GDP增加值、文化产业增加值、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增速情况可知,文化产业增速与GDP增长同频共振,呈现出强相关特点。

这一态势的出现,一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趋势有关。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经济增速趋缓,文化产业增加值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突出,增速不但低于前期,且低于GDP。另一方面与文化产业自身特性密切相关。文化产业对外部环境影响较为敏感,疫情因素导致的消费场景、消费意愿等方面的负面变化对文化产业发展形成显著制约。但我们也要意识到,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呈现出的强相关态势,也将成为文化产业复苏的关键点。以2023年为样本,这一年我国GDP、文化产业增加值、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增速分别为8.3%{2}、16.6%{3}、16%{4},在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效果、国民经济较快恢复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复苏势头强劲,起到稳人心、鼓士气、保增速的作用。

二是文化产业承压前行,规上文化企业数量持续上升,但营收增速下跌明显,产业增长动能亟需全面提升。

企业数量方面,在我国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增加的背景下,规上文化企业数量在2023年保持了上升态势,为6.9万家{5},但数据显示增速有所下降,为6.1%,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速降低2.2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在疫情影响下,2023年文化和旅游企业生存压力仍然突出。

营收增速方面,2023年,全国6.9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超12万亿元,同比增长0.9%{6}。规上文化企业虽然稳住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盘”,但回顾2023-2023年规上文化企业总体营收状况来看,2023年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增速达到近年来的最低点,低于2023年7%、2023年2.2%、2023年16%的增速。

三是九大门类“四降五升”,聚集性文化业态营收严重受挫。从单体产业来看,2023年全国规上文化企业营收情况整体呈现“四降五升”的特点。“五升”即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文化投资运营、文化装备生产和文化消费终端生产增速分别为3.3%、3.4%、3.2%、2.1%和0.3%{7},其中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两大行业增长较高,进一步显示文化数字化在互联网等线上传播的跨时空优势。“四降”即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传播渠道增速创意设计服务、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增速分别为-14.7%、-1.0%、-0.2%与-0.6%{8}。其中,文化娱乐休闲服务增速最低,为-14.7%,且该门类是九大门类中唯一一个全年营收情况仍低于2023年的产业类型,再次凸显疫情对线下聚集性业态造成的冲击。

四是新业态发展迅猛,态势持久,成为产业发展新动能。科技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2023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达39.8%{9}。技术驱动下,数字经济已深入生活方方面面,文化产业新业态得益于技术加持获得了更大发展空间。2023年文化新业态类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占比从2023年的33.3%上升至36%,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43860亿元,比上年增长5.3%,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4.4个百分点{10}。

五是区域差异客观存在,东中西部文化企业发展策略仍需精准发力。2023年东部地区规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1714亿元,比上年增长0.1%;中部地区18269亿元,增长5.8%;西部地区10793亿元,增长0.5%;东北地区1029亿元,下降1.0%{11}。

2023年东部地区10个省市GDP总量占我国GDP总量的51.3%。这一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程度更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东部地区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占比最高,为75.3%{12}。中部地区营收增速明显提升,2023年中部地区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增速为5.8%,超过东部,表现出较强发展潜力。东北地区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增速远低于其他区域,且在近3年均为负增长,这和东北地区的重工业产业转型挑战、青年人口外迁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叠加导致的区域经济增长迟滞不无关系。

第二,旅游业发展整体情况。

一是行业纾困成为第一要务。2023年,旅游业发展可谓步履维艰、困难重重。疫情影响下旅游消费决策中不确定性增加,国内旅游出行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降至近4年来最低水平,分别为25.3亿人次和20400亿元{13}。结合前几年的数据进行测算可以看到,国内旅游人次同比下降22%;与2023年疫情第一年相比减少12.1%,仅恢复至2023年的42.1%。从旅游收入来看,2023年旅游收入比2023年下降了22.1%,仅恢复至2023年的35.6%。产业数据再次证明疫情对旅游产业的负面影响之大。

二是微旅游业态活力显现,假日出行比例升高。疫情影响下,2023年的假日出行比例逐渐升高,但在跨省游、出入境熔断机制政策下,远途游消费需求被持续抑制,周边游、短途游等微旅游业态仍是主流。2023年全国7个主要节假日旅游人次共计11.14亿,占全年比重的44%,比2023年上涨近14%;旅游收入达7398.65亿元,占全年比重的36.2%{14}。出游半径距离明显收缩,2023年,元旦、春节、清明、五一、端午5个节假日的出游平均半径为108.92公里,目的地游憩平均半径为7.04公里{15}。

四是中小微旅游企业生存环境恶劣,上市旅游公司亏损多、压力大,行业投融资陷入低迷。从旅行社接待游客数据可以看到,2023年接待游客仅为4811万人次{17}左右,比2023年的18472.66万人次下降了73%,全国旅行社行业生存举步维艰、营收情况较为恶劣,流动资金不足。为此,2023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下发关于进一步调整暂退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相关政策的通知为旅行社专项纾困。局部疫情封控导致的人流下降直接影响了以线下旅游业态为核心的上市企业营收表现,以长白山、大连圣亚、中青旅等为代表的景区、旅游出行、住宿类旅游及相关产业上市公司营收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亏损。

五是文旅新业态方兴未艾,市场发展潜力进一步凸显,数字化转型仍处于起步阶段。2023年,“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等多项政策对发展“旅游+”“+旅游”等旅游新业态进行了全面部署,以农文旅为代表的各类型旅游产品不断涌现。同时,在疫情对生产的倒逼下,文旅行业与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深入结合,数字技术在旅游管理、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营销与服务等各环节持续赋能,为文旅行业发展增添新动力和新机遇。但目前多数“云旅游”活动仍处于起步阶段,成熟的商业模式有待探索。

六是旅游从业人员数量继续下降,整体素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23年全球旅游业或将新增5800万个就业岗位,总数超过3.3亿,仅比疫情前低1%{18}。就国内而言,一方面,大众旅游时代背景下,旅游消费新特点与传统旅行社自身竞争力不足的矛盾导致旅游从业人员结构面临深度调整。另一方面,疫情影响下旅游市场低迷直接导致从业人员失业现象增多。2023-2023年,我国文化和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数量从516.14万人下降至483.43万人;旅行社从业人员数量与2023年相比下降了32.1%{19}。

二、2023年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特征

一产品供给收缩,提质增效升级是行业发展内驱动力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已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23年,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迎难而上,虽然总体而言仍处于低位运行阶段,产品供给和创新能力也有待提升,但各类市场主体仍坚持提升品味、优化品质、打响品牌,坚持用优质文旅产业供给满足文旅消费新需求。

一是产品供给乏力,疫情“长波”影响下部分行业受挫明显。从影视行业看,作品备案和生产数量略有下降。2023年1月至12月全国拍摄制作的电视剧备案公示剧目总计472部、15429集,与2023年备案数相比下降5.5%;2023年全国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共160部、5283集,与2023年相比分别下降17.53%和21.41%{20}。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总票房为300.67亿元,相比2023年的470.36亿下降了36.4%;观影人次从2023年的11.7亿下降至7.12亿{21}。

二是优质文化内容赢得市场口碑,标准化助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从影视剧作品来看,2023年现实主义题材仍占据重要地位。旅游业方面,优质文旅项目的评定是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将发挥重要的聚集和引领效应。仅从景区和示范区评定来看,2023年,我国新评定国家5A级旅游景区12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5家、旅游休闲街区54家、滑雪旅游度假地12家,有力推动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

二预期转弱,文旅消费受到明显冲击和压抑

从我国居民消费总体情况来看,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53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8%,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下降0.2%{22}。在这一背景下,2023年我国文旅消费需求被严重制约与稀释,恢复和扩大文旅消费势在必行,面临诸多挑战。一是文化消费需求方面。2023年我国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469元,下降5.0%,降幅最大。2023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10.1%,仍未恢复到2023年的11.7%{23}。二是旅游消费需求方面。中国旅游研究院专项监测数据表明,2023年全国旅游经济运行综合指数位于临界值以下,1至4季度指数值分别为95.60、97.82、85.59和99.32,季度均值为94.58,较2023年低8.64。从出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来看,根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统计结果,2023年国内旅游总人次25.30亿,比上年同期减少7.16亿,同比下降22.1%;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消费2.04万亿元,比上年减少0.87万亿元,同比下降30.0%{24},恢复至疫情前的四成左右。

三要素创新突出,数字化驱动仍是产业发展关键词

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要素供给水平的不断提升。2023年,文旅产业在要素创新驱动下,呈现出诸多新的产业发展特点。

一是数据要素正在成为助推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2023年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发布,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引领下,2023年文旅产业在数字驱动下,在丰富数字文化资源、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应用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不断涌现,如中国国家博物馆与腾讯联合打造的“博物馆珍藏”小程序等。

二是数字技术重塑文旅产业生态。疫情驱动之下,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加速,与生活、生产深度相融,一个面向新需求和依托新动能、分工进一步深化和链条进一步延展的现代文旅体系正在加速形成。文化产业方面,数字内容产业不断推陈出新。以演艺行业为例,5G、8K等超高清直播、传输技术的迭代升级以及AR、VR等数字技术的不断完善,为线上演出提供了

2023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在汉发布 武汉旅游竞争力跃入第一梯队

12月15日,2023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在华中师范大学发布。该报告客观记录、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和旅游业疫后复苏的过程。

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院长胡静教授介绍,该分院自2012年以来,每年研究、编制中国旅游业年度发展报告。今年,课题组除了延续往年的研究特色,还围绕“疫情冲击下的中国旅游业发展”这一主题开展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研究成果成为今年报告的重要部分。

疫后旅游业发展呈现新动向

报告研究发现,国内旅游市场在剧烈震荡后逐步复苏,而出入境旅游市场受到持续影响,继续停滞。疫情过后,中国旅游市场的恢复将呈现出以下特征:国内旅游一枝独秀,高中低端旅游市场同步恢复发展;出境旅游市场低迷;个人游、亲子游、青年群体出游或将成为出游主力军;品质游、自驾游、精致熟人小团游将进一步受到推崇;周边短途游将成为主流,“养、闲、情、奇”养生旅游、休闲度假、情感旅游、探奇更受偏爱;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智慧旅游将助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课题组介绍,我国的疫情防控政策取得显著成效,国内旅游发展环境已逐渐恢复。需求刺激与供给扶持政策作用明显,各地旅游业复苏情况良好。

三大传统旅游行业的发展均呈现出一些新动向。住宿业的发展将呈现连锁化、品牌化、多元化趋势,加速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其安全和应急管理体系将提档升级;旅行社业将迎来私家团、半自助、定制游等“新跟团”产品的流行,推动传统旅行社的加速转型;旅游景区将加速智慧化、“去门票化”发展,疫情中催生的“云旅游”将持续走红,成为景区营销的重要方式。

“惠游湖北”加速全省旅游业复苏

报告显示,湖北旅游受疫情影响严重,4月至7月市场缓慢复苏。其中,5月是疫情稳定后出游的小高峰。课题组为4月至7月的湖北游客“画像”发现,中青年群体成为出游主力军,男性出游显著高于女性。

“与爱同行惠游湖北”活动吹响复苏集合号,8月是拐点,9月底进入全面复苏新阶段。

课题组介绍,该活动自8月8日开展以来,充分展示了湖北感恩重情和健康安全的良好形象,有力推动了全省旅游业加速恢复发展。截至12月13日,全省旅行社组接团游客累计1527.60万人次,超去年同期约886.21万人次以128天计,是去年同期的2.38倍。根据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统计数据显示,湖北组团游客数量全国第三,签订电子合同的游客数全国第一。目前,旅行社复工率达到88.29%,比活动前提高25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星级饭店复工率达到94.7%,比活动前提高9个百分点。

武汉旅游竞争力跃入第一梯队

报告延续往年思路,对疫情发生前我国省域旅游竞争力和重点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其中,从旅游现实竞争力、旅游潜在竞争力和旅游发展环境竞争力三个维度,对全国15座副省级城市的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梳理,武汉排名第4,跃入旅游综合竞争力第一梯队。

记者了解到,这是继2023年之后,武汉旅游综合实力再次跨入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梯队行列。报告分维度评价结果还显示,在旅游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发展环境竞争力上,武汉均位于第一梯队。武汉旅游现实竞争力、发展环境竞争力排名略有升降,对旅游综合竞争力的位次变动影响不大。而旅游潜在竞争力排名同比提升8个位次,提升幅度最大,强力助推武汉旅游综合竞争力跃升至第一梯队,并占据第4的位置。

报告揭示,虽然疫情期间武汉景区关注度有所下降,但疫后景区经营恢复较快,且城郊景点更受青睐。自7月跨省游恢复,8月“惠游湖北·打卡大武汉”活动推出后,武汉市的外地游客数量激增,旅游行业迎来加速复苏。

旅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总结报告

旅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总结报告

为促进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按照州工商局关于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文件的要求,县工商局立足工商职能,从吃、住、行、游、购、娱入手深入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现将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度重视、组织落实

我局领导高度重视,制定方案,成立旅游市场专项整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场股,负责日常工作。各股所室相互配合,落实责任,努力达到旅游秩序明显好转,旅游投诉明显减少,游客满意率明显上升,旅游服务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提升旅游市场信用建设和管理水平。

二、严把市场准入关,促进市场主体繁荣发展

一是降低门槛放宽登记。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除涉及前置审批事项的,坚持“先照后证”试点工作要求,依法做好旅游市场主体的注册登记工作。二是逐步推行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制度。实时录入市场主体设立,变更、注销登记、年度报告等业务数据,把旅游市场主体纳入网格化管理。三是切实履行市场监管职能综合治理无证无照经营行为,带动和规范旅游市场经济秩序,促进良好市场环境。

三、充分发挥职能,开展“商标兴旅促发展”活动

我局指导经营主体申请注册商品商标、服务商标,从商标查询、名称确定、图形设计、综合协调等方面,给予全面指导和帮助。目前已帮助县香巴拉藏香有限责任公司的申请注册商标“巴姆山藏香”已受理并帮助其完成包装设计并上市,使产品得到县委、政府的认可,为企业争取到项目支持,助推企业发展。我局将立足商标职能协助企业逐步完成旅游商品品牌打造。

三、加强市场巡查,保障旅游市场经营秩序

我局克服人手不足等困难,加大市场巡查力度,特别在“五、一”、“国庆”旅游黄金期间,加强对住宿、餐饮、土特产品、民族用品、成品油等行业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缺斤少两、敲诈勒索、欺客宰客、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

四、畅通消费者维权通道,维护经营者和游客的权益

我局依托“12315”投诉站和“一会两站”,加强对12315工作人员和联络站、服务站联络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消费维权素质。按照“有诉必接、接诉必查、查诉必果”的工作要求,搭建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协商调解平台,积极促进和解,提高投诉处理率,切实保护好广大游客的合法权益。节假日期间安排专人值班,一旦有消费投诉,立即处理,切实维护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五、加大对新消法、新商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

通过日常监管、“3.15”宣传等活动对经营者开展新消法、新商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积极倡导诚信经营理念,提高经营者增强守法经营自律意识,营造文明、和谐的消费环境。二是采取发放资料、现场咨询、进学校、进社区、进寺庙等多种形式,以“3.15”维权日、“4.26”宣传日为契机,深入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让消费者和经营者都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截至目前,我局共开展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20次,出动人员55人/次,检查旅馆酒店52户/次,餐饮经营户115户/次,成品油站点50户/次,土特产、民族用品店85户/次,申请注册商标一个,发放宣传资料300余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