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旅游产品创意案例:云南腾冲火山热海康养服务 北京嘉程旅游 康养

旅游产品创意案例:云南腾冲火山热海康养服务

腾冲有99座火山,88处温泉,被誉为云南著名的康养旅游胜地。腾冲市委、市政府立足于自身独有优势和特点,顺势而谋,提出了以“大健康”统领一、二、三产业,深入推进“健康食品、健康医药、健康运动、健康旅游”四大产业发展,全力将腾冲打造成一个世人向往的宜居宜业宜游健康生活目的地的大发展目标。腾冲火山热海作为腾冲旅游休闲、温泉康养的名片,她以其丰富的温泉资源、厚重的康养文化、深厚的技术实力、独特的自然山水,把大健康理念融入温泉旅游产业发展中,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了一批具有中国水准的温泉康体养生项目,在祖国的西南边陲,散发出夺目的光芒。

腾冲火山热海康养发展历程

腾冲热海的温泉资源利用历史有近千年,在明朝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已有详实的记载。新中国成立后,196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十一医院在热海设立诊疗所,并系统地观察和总结了1000多例病员的疗效;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北京大学、西南师范学院、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家能源局、中南209地质队等单位对腾冲热海进行了多次系统的考察;1984年至1991年间,云南省财政厅、省交通局、省公路管理局、腾冲县中医院先后在热海建立了疗养部、疗养所。

2004年,由云南机场集团与当地国资公司出资共同组建成立了云南腾冲火山热海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经十余年的经营管理和开发建设,公司已形成以旅游观光、温泉休闲度假为主,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服务康养企业,是云南旅游“二次创业”和云南“桥头堡”战略的新名片和排头兵。

公司先后获得“中国温泉朝圣地”“最原生态温泉”“最具养生价值温泉”“职工及劳模疗休养基地”“云南省政府质量奖”等60余项荣誉,分别参与编写了温泉质量等级评定与划分温泉水质分类两个行业标准以及云南省温泉企业等级评定与划分温泉场所标识等四个地方标准,为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2023年,火山热海康养中心引入了国际上较为先进的健康检测、干预治疗,研究开发了针对不同体质的中医温泉药包,系统全面提升和放大温泉医疗和疗养功能,构建从温泉健康标准、健康检测、健康指导到中医温泉健康调理、健康跟踪等全过程综合温泉养生和疗养平台。

腾冲热海的温泉在立体森林空间内,各类针植物散发的植物芳烃能够达到特殊的芳疗效果,空气质量极为优越,高山气候休养恢复疗法结合优异的森林气候及环境,能够刺激改善人体造血机能及呼吸机能,增加组织摄氧量,改善过敏症状。

2、高温地热及优质医疗矿泉资源

腾冲热海的温泉基于较高矿化、高比重的热海温泉水对人体较好的浮力作用,水中康复活动相比陆上能够有效舒缓颈椎、腰椎、关节压力,水的阻力对小肌肉群的锻炼却事半功倍,修复作用较为明显,结合热海温泉优异的水质,能够达到短时间内良好的疗养修复效果。

3、新生代火山能量磁场

腾冲火山为新生代火山,距离现代年代最近,岩浆从地球内部喷发后遗留下了较多的磁体记忆物质,在腾冲火山公园三座火山锥最为明显,经勘测地磁强度是普通地磁场的3-4倍,是火山能量石磁场疗法不可多得的理想圣地。

热海温泉水质同时达到了医用及饮用矿泉标准,高温地热蒸汽能够烹制出口味独特的温泉养生美食,同时在制作菜肴时加入热海矿泉能够安全的起到温泉水饮用食疗的目的。我们结合公司文化及地方特色,充分利用火山热海自然资源,研发出系列特色养生菜品。如:火山热海、地热山珍蛋、大滚锅饵丝、高黎贡山硕果、三色松花杯、温泉石锅肉、泉水泡菜拼、银杏扣肉等30余种特色菜品。

热海矿泉对恢复人体阴阳平衡,防治“未病”,恢复人体的“亚健康状态”也有很好的作用。公司历经多年医学实践、认真分析总结,并与人体健康进行了有效结合。先后研究探索出“温泉八步五疗程”“热海温泉SPA五步曲”“温泉养生美食”“五行五色早餐”“卯辰早汤”和“酉戌youxu晚汤”“归于热海疗养腾冲”等一系列康疗产品。

温泉康养管家服务是以“疗”“休”“养”为主线的“温泉康养+产品优化”的服务体系,是结合顾客需求偏好,以顾客需要层次为基础,致力打造的“温泉康养+”为主导的复合型服务方式。管家致力于为顾客提供高效、专业、细致、温馨的服务,并培育温泉康养服务标杆。同时公司开发了温泉原汤、酒浴、茶浴、芹菜浴、中药浴、玫瑰花浴,热海温泉康养检测、非遗拔水罐、特色SPA理疗、禅意插花、茶道体验、二十四式太极晨练、热海温泉道、情志调理、酒店BBQ、草包鸡蛋、手工制作松花糕、户外辰氧运动等体验项目。

经过多年的不懈坚持和努力,公司管理和服务质量有了较大提升,实现质量和效益双丰收。

近年来,公司在巩固原有一、二、三级市场的基础上,进军“大健康”市场,挂牌“全国特色中医药温泉疗养基地”“云南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疗养基地”、云南省总工会“职工劳模先进疗休养基地”,在腾冲率先推出疗养系列产品,先后与云南、北京、广西、西藏等50家单位已达成合作。

公司在业内率先建立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导入卓越绩效管理体系,建立了包括旅游基础标准体系、旅游保障标准体系和旅游提供标准体系三大体系,全面覆盖了公司经营管理各环节、各岗位。

公司以“关注满足顾客需求,致诚服务感动顾客”为服务宗旨,从整合服务项目、创新体验服务模式、丰富完善服务文化等方面不断实施服务创新。据游客意见征询数据分析统计,公司游客综合满意度达到98.44%。

公司全力打造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服务人员三支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了旅游区的管理与服务水平。目前,公司有温泉康养管家26人、健康管理师7人、疗养行程策划师14人,18人获得高级健康管家证书、11人获得保健按摩师中级证书,13人获得SPA芳疗师证书,27人获得中式烹饪中级证书、114人获得餐饮国家职业资格中级证书、181人获得客房国家职业资格中级证书、89人获得茶艺师资格证书等。

在树立企业形象的同时,公司时刻不忘肩负的社会责任,公司设立专项教育资金、景民共建资金和爱心互助基金,帮助贫困学生圆大学梦,帮扶周边村民创收致富、帮扶贫困员工基本生活,支援灾区渡难关,累计捐资捐物达6500余万元。

未来,公司将继续以卓越绩效管理为引擎,以创新和质量为抓手,紧紧围绕“确立一个目标、做大二个产业、培育三支队伍、实施四大战略、形成五种能力”发展战略,秉承多元并举、质量效益、技术创新、持续发展、人才强企五大宗旨,逐步提升管理和发展水平,努力实现“把火山热海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目标。

总之,随着大健康产业的迅速崛起,温泉疗养在人体康复医疗保健方面的独特价值得到更深层次的开发。拥有全国最多温泉资源的云南,更是在养生保健方面大有可为,腾冲火山热海温泉休闲度假游迎来了极为重要的发展机遇。基于广大民众康养需求而开发的腾冲火山热海康养基地建设即将完成投入使用,开启全民康养模式新篇章。

来源:中国旅游协会

旅游+运动康养:健康小镇迎来黄金发展期

三避三养(避暑避霾避寒、养生养心养老)+微度假”是对旅游度假需求的集中诠释,是旅游度假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旅游休闲度假的核心市场,可以催生一系列新型业态和产业链,成为新时期经济突破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健康与旅游相结合,为健康小镇发展奠定基础

●健康与旅游度假的加速融合,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新亮点,健康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也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世界医疗旅游协会报告称全球医疗旅游产业未来年增速有望保持15%-25%的高增长率,2023年的市场份额预计将达到7000亿美元。而国际传统旅游产业的增长率近几年一种保持在3%-5%之间。数据统计显示,以健康养生为目的的旅游消费者整体上比普通游客多花费130%,收入效应远远大于传统的旅游产业及医疗产业。

数据来源于2023年世界养生旅游白皮书

健康小镇可以旅游产业为龙头,通过旅游的搬运功能,根据旅游者、居民的消费需求,将健康疗养、医疗美容、生态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体育运动、健康产品等业态聚合起来,实现与健康相关的大量消费的聚集。

国家政策支持发展健康小镇

国务院在2023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应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鼓励发展健康体检、咨询等健康服务,促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发展,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探索推进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等发展。培育健康文化产业和体育医疗康复产业。制定健康医疗旅游行业标准、规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健康医疗旅游目的地。

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扶持一大批中小微企业配套发展。引导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中心、医疗影像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和血液透析中心等。支持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以及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提供食品药品检测服务。完善科技中介体系,大力发展专业化、市场化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这对建设发展健康小镇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健康产业已经成为新常态下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未来20年,必将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期。

健康小镇可发展的产业体系

适宜创建发展健康小镇的地区,一般都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这是实现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在这个基础条件上,根据当地不同资源,结合市场需求特点,可以发展融合不同产业体系的健康小镇。

即依托项目地良好的气候及生态环境,构建生态体验、度假养生、温泉水疗养生、森林养生、高山避暑养生、海岛避寒养生、湖泊养生、矿物质养生、田园养生等养生业态,打造休闲农庄、养生度假区、养生谷、温泉度假区、生态酒店/民宿等产品,形成生态养生健康小镇产业体系。

将医疗、气候、生态、康复、休闲等多种元素融入养老产业,发展康复疗养、旅居养老、休闲度假型“候鸟”养老、老年体育、老年教育、老年文化活动等业态,打造集养老居住、养老配套、养老服务为一体的养老度假基地等综合开发项目,带动护理、餐饮、医药、老年用品、金融、旅游、教育等多产业的共同发展。

依托山地、峡谷、水体等地形地貌及资源,发展山地运动、水上运动、户外拓展、户外露营、户外体育运动、定向运动、养生运动、极限运动、传统体育运动、徒步旅行、探险等户外康体养生产品,推动体育、旅游、度假、健身、赛事等业态的深度融合发展。

深度挖掘项目地独有的宗教、民俗、历史文化,结合市场需求及现代生活方式,运用创意化的手段,打造利于养心的精神层面的旅游产品,使游客在获得文化体验的同时,能够修身养性、回归本心、陶冶情操。如依托宗教资源,打造文化度假区、依托中国传统文化,打造国学体验基地等。

药食同源,是东方食养的一大特色。因此美食养生可以说是健康旅游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健康食品的开发,可以与休闲农业相结合,通过发展绿色种植业、生态养殖业,开发适宜于特定人群、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生态健康食品,同时结合生态观光、农事体验、食品加工体验、餐饮制作体验等活动,推动健康食品产业链的综合发展。

康疗养生产品的构成主要是以中医、西医、营养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为指导,结合人体生理行为特征进行的以药物康复、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配合一定的休闲活动进行的康复养生旅游产品,包括康体检查类产品。它是医疗旅游开发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居住养生是以健康养生为理念,以度假地产开发为主导而形成的一种健康养生方式。这种养生居住社区向人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居住空间,更重要的是一种健康生活方式。除建筑生态、环境良好、食品健康等特点外,它还提供全方位的康疗及养生设施及服务,并为人们提供冥想静思的空间与环境,达到在恬静的气氛中修身养性的目的。

返回搜狐,查看

咸宁市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咸宁市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一、咸宁市旅游业“十三五”发展回顾 

一“十三五”旅游发展取得成就 

1.文旅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2.文旅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全域旅游成果显著 

3.旅游业态更加丰富,文旅融合亮点初显 

4.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旅游服务品质快速提升 

二“十三五”旅游目标完成情况 

1.旅游核心吸引物缺乏 

2.旅游服务水平亟待提升 

3.旅游宣传营销力度不够 

二、咸宁市旅游业“十四五”发展环境 

1.“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2.湖北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 

3.咸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3-2035 

4.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三、咸宁市旅游业“十四五”发展主要思路 

1.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2.文旅融合,多业互动 

3.突出特色,全域联动 

4.创新驱动,科技赋能 

四、咸宁市旅游业“十四五”发展行动计划 

一拓展旅游重点发展领域 

二深化“旅游+”融合发展 

1.旅游+大健康产业 

四完善旅游公共配套服务 

六构建旅游消费新生态 

1.促进假日旅游消费 

2.提升夜间旅游消费 

3.推进线上旅游消费 

五、咸宁市旅游业“十四五”发展保障 

附录:咸宁市旅游业“十四五”重点项目库 

“十四五”时期是旅游业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攻坚期,是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机遇期。为更好地促进咸宁市文旅深度融合、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现制定咸宁市旅游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一、咸宁市旅游业“十三五”发展回顾一“十三五”旅游发展取得成就

“十三五”时期,咸宁市旅游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大旅游格局基本形成,旅游标准化成果进一步巩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取得重大成效,旅游投资力度明显增强,旅游精品创建不断提升,市场营销成果显著,现代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初步构建,产业竞争力稳步提升,旅游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1.文旅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十三五”以来,咸宁市围绕“大旅游、大文化、大健康”的发展战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体系不断完善、产业质量不断提升。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684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5亿元。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咸宁市旅游业有效地发挥了扩大内需的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旅游业成为咸宁市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拉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龙头产业,绿色崛起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导产业、美丽产业。2.文旅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全域旅游成果显著

“十三五”以来,咸宁市依托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小镇、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示范点、特色民宿、夜间旅游等新产品、新业态,增强旅游市场吸引力。依托特色茶文化,全力推进“万里茶道”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了通山石门村、通城内冲村等一批以田园观光、生态休闲、民俗体验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新热点。建设了梓山湖航天科技馆、当代教育研学旅行基地等一批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咸安熊家湾、崇阳小自然、赤壁悦水山房等精品民宿各具特色。咸宁国际温泉马拉松赛、通城自行车户外挑战赛、崇阳全国越野挑战赛等品牌赛事为旅游发展集聚了大量的人气。4.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旅游服务品质快速提升

加快咸嘉生态文化城镇带、幕阜山绿色产业带、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沿线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公路、游客驿站、自驾车营地、观景平台、旅游厕所、标识标牌建设,在高速路口、“三带”沿线、城市主要交通干线、重点景区等地段大力新增或更新旅游标识牌近1000块。围绕“美丽咸宁、美妙旅游、美好生活”的目标,加强市场、质量、安全监管执法,推进文明旅游,扎实开展旅游服务品质提升,保证了旅游市场的安全有序。二“十三五”旅游目标完成情况1.经济目标

2023年接待游客76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90亿元,与2023年相比分别增长了85.8%和80.6%2023年接待游客409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16亿元。受新冠疫情影响,2023年实际接待游客684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5亿元。2.行业目标

全市共有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个赤壁市赤壁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2个咸安区桂花镇刘家桥村、嘉鱼县官桥镇官桥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通山县石门村;湖北省旅游名镇3个赤壁市赤壁镇、嘉鱼县官桥镇、通山县大畈镇,湖北省旅游名村9个咸安区桂花镇刘家桥村、嘉鱼县鱼岳镇牛头山村、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村、赤壁市沧湖开发区普安村、通城县塘湖镇荻田村、通城县内冲村、崇阳县天城镇洪下村、崇阳县铜钟乡大岭村、通山县大路乡吴田村。三存在的主要问题1.旅游核心吸引物缺乏

咸宁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生态良好,历史人文璀璨,虽有A级景区41家,但是龙头景区赤壁古战场、九宫山与同级别、同类型景区相比没有优势,传统优势产品温泉的吸引力下降,迫切需要提档升级,招引核心吸引物。2.旅游服务水平亟待提升

景区、星级酒店等市场主体的旅游硬件设施更新缓慢,缺乏精细化管理和高品质服务。景区旅游服务主要依托于传统的“门票经济”展开,二次消费项目开发供给不足。精品项目建设和培育速度不能适应游客的个性化需求。3.旅游宣传营销力度不够

咸宁旅游宣传营销的整体性、针对性和创新性不强,旅游产品整合打造、立体包装、宣传推介力度不够,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不高,宣传营销亟待强化。二、咸宁市旅游业“十四五”发展环境一发展背景1.国家层面

为推进文化和旅游规划体系有机融合,更好实现统一、规范、有序的工作目标,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文化和旅游规划管理办法,要求进一步加强规划立项和编制管理;建立健全规划衔接协调机制,落实国家发展规划要求。推进文化和旅游规划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充分发挥规划在文化和旅游发展中的重要用。 2023年8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意见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顺应文化和旅游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费质量水平,不断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以高质量文化和旅游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2)健康中国战略开启全民健康新时代

“十三五”规划中,首次将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202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23-2030年),“健康保健时代”已经到来,健康产业成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新经济热点,我国正努力将大健康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发展健康+旅游,对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幸福生活需求等具有重要意义。

(3)旅游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标志着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发展乡村旅游,盘活乡村资源,引入旅游产业,助力乡村经济水平、居住环境、村民素养的提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措施。2.湖北省层面

1加大文旅市场提质扩容和产业融合力度

2023年5月1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出台支持文化旅游产业恢复振兴若干措施。为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支持文化旅游产业恢复振兴,更好发挥其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制定了加大企业纾困帮扶力度、加大产业融合发展力度、加大项目建设推进力度、加大市场扩容提质力度、加大政策落实服务力度等五大方面措施。同时实施“文化成景区、文化进景区”行动计划和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擦亮长江文明、三国文化、武当古建等标志性文旅品牌,推出湖北文旅“十大示范品牌”。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国家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等,对创建成功的单位分级分类给予激励。

2提升农业市场化水平,释放农村经济新动能

2023年湖北省委一号文件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强省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明确未来工作重点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同时提出坚持因地制宜、一地一策,打造“一县一品”、“一乡一业”、“一业一品”。推进“农业”与多业态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生、电子商务、民宿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有效激活农村的闲置资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3转疫为机,补短强长创新业态发展

疫后湖北影响力大幅提高,目前文旅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23年的5%增加到2023年的6.35%。全域旅游示范区加速推进,全省5A级旅游景区总量居全国第六,达到了13家。旅游成为疫后经济振兴的重要手段。云旅游、跨界卖货、网红带货正在成为后疫情时期文化旅游企业抢滩的“新蓝海”。2023年8月,湖北省出台的湖北省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动方案,对康养休闲、乡村旅游、城市街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智慧化等都具有推动作用。3.武汉城市圈

1旅游协作更深入,九城携手绘蓝图

九市签订了武汉城市圈全域旅游联盟行动宣言,共同推动城市圈旅游业发展。武汉旅游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推出武汉城市圈全域旅游e卡通,覆盖城市圈9个城市、45家高等级A级景区、无限次的一年旅游,可以享受门禁、餐饮、交友、住宿、购物等多系统服务,达到服务全方位,做到“一卡在手、旅行无忧”。

2交通设施升级,旅游空间扩大

“九市”夯实交通互联互通基础,打造一体融通基础设施网络。统筹推进市政设施改造升级、合理衔接,协同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发挥综合交通枢纽优势,推动城市圈机场群协同发展,推进沿江港口整合升级,共建轨道上的城市圈,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打造一小时通勤圈和一日生活圈,推动城市圈“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城乡通公交”,加快形成“123”综合交通网武汉城市圈1小时通勤、长江中游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携手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加快推动近郊城际公交线路开通,探索推行圈内高速公路、城际铁路“月票制”。4.武咸同城

作为湖北武汉1+8城市圈重要成员,咸宁市对接大武汉,融入大武汉不停步,加快推进“武咸同城”战略。一是加快推进武咸城铁、武咸快速通道等项目,促进基础设施一体化,构建“半小时通勤圈”;二是武汉知名企业进咸宁,咸宁农副产品进武汉,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三是咸宁承接武汉产业转移,探索双城产业布局一体化。二发展优势1.地理区位优越

咸宁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与湖南、江西接壤,是武汉城市圈成员之一;位于长江中游的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三大城市群的中心地带,地理区位优越。咸宁交通便捷,京广铁路、武广高速铁路两条铁路通达南北,京港澳高速、武深高速、杭瑞高速等9条高速公路纵横交错;128公里长江黄金水道贯穿全市,构建了咸宁立体交通网络。咸宁距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空中距离均在1000公里左右,距武汉、长沙、南昌三座城市仅有3个小时车程。2.文化底蕴深厚

波澜壮阔的红色文化。咸宁是北伐战争汀泗桥、贺胜桥战役的发生地,叶挺“铁军”在汀泗桥一战成名。革命战争年代,彭德怀、罗荣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咸宁领导武装斗争,红三军团、红十六师、红十七军等中国工农红军部队在咸宁浴血奋战,献身数万烈士,留下了一大批红色名人和烈士故居、红色政权遗址、红色武装诞生地。咸宁先后走出了“红色教授”、“最优秀的教育家”钱亦石,共和国第一任监察部部长钱瑛,中共鄂南特委书记、中共鄂西特委书记何功伟、鄂南农民运动领导人聂洪钧等一大批优秀的革命人士。

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咸宁现有古民居382处其中通山王明璠府第、咸安沈鸿宾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有15处列入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百年以上古桥547座其中23座古桥列入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很高的建筑学研究价值。全市现有全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2个,中国传统村落2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7个。通山县宝石民居群保留有明代至民国各时期建筑130多栋,为“楚天第一古民居群”。咸安区刘家桥古民居是汉高祖刘邦的同父异母兄弟彭城王刘交后裔自明崇祯三年始建保存至今的“大汉皇族村”,现已成为独具特色的古民居景区。

传承弥久的非遗文化。全市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省级非遗项目23个,市级非遗项目6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分别是崇阳提琴戏、通山木雕、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和镇氏风湿病马钱子疗法。赤壁羊楼洞、新店以其厚重的青砖茶生产、销售历史列入了中国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赤壁羊楼洞为我省7处重点遗产点之一。赤壁青砖茶入选外交部湖北全球特别推介活动。咸宁是“中国嫦娥文化之乡”2011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现有嫦娥湖、月亮湾、嫦娥广场等嫦娥文化元素的地名标识。大屋雷守月华、祭嫦娥、桂花撤帐等祭祀礼仪传承700余年,中秋祭月多次登上央视节目。3.生态环境良好

咸宁襟江带湖、重峦叠翠,具备全域型的自然生态基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4.2%,城市绿化覆盖率41.39%,现有国家湿地公园6个、省级湿地公园3个、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2个通城、通山。全年空气优良300天以上,一年四季葱葱郁郁,被誉为“中国亚热带森林自然生态平衡之典型代表”,先后获得全国最适宜人居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4.旅游资源多样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23,咸宁市旅游资源涵盖8个主类100%,19个亚类82.60%、94个基本类型85.45%。

“山”——群山叠翠:咸安的白云山、大幕山;嘉鱼的牛头山、大崖山;赤壁的葛仙山、雪峰山;通城的药姑山、黄龙山、黄袍山;崇阳的大湖山、大幕山;通山九宫山、太阳山、太平山等群山环绕,其中九宫山已成为华中地区的消夏避暑胜地。

“水”——百湖水乡:万里长江过境,境内大小湖泊39个,水库541座,有全省第四大湖泊斧头湖,第五大湖泊西凉湖,淦河、金桂湖、三湖连江、陆水湖、隽水河、云溪湖、富水湖、青山水库等水系星罗棋布。

“泉”——温泉竞涌:全市6个县市、区均有温泉,共有泉眼30多处,地热水年总储量达8000万立方米,获评为“中国温泉之城”,主要有碧桂园温泉、浪口温泉、三江温泉、山湖温泉、龙佑温泉、温泉谷、瑶池温泉、赤壁春泉庄温泉等。

“洞”——洞奇百艳:岩溶类洞穴达数百个,代表性的有“华中最美溶洞”—隐水洞通山,“楚天第一奇洞”—太乙洞咸安以及赤壁的玄素洞、崇阳大泉洞等。

“花”——香满全城:种类有桂花、樱花、茶花、荷花等。全市45个乡镇种植桂花,面积5万余亩,产量居全国之首。每到金秋,满城桂花绽放,“有风香十里”“无风十里香”。拥有2.7万亩野生樱花林,规模为全国之最,野生樱花成片散落在多个山区,观赏价值极高。此外,油菜花、荷花、果树花等遍布全域。

“竹”——竹海凌云:咸宁市有悠久的楠竹栽培历史,素称“楠竹之乡”。全市已建成千亩以上基地178个,万亩以上基地26个,现有楠竹林183万亩,立竹量达4.4亿株,年产商品竹3000万支,居全国商品楠竹主产区第七位,楠竹产业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三上位规划分析1.“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湖北省将围绕文化强省实施“一个工程、七大体系”的战略任务,即大力实施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加快完善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现代旅游业体系、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体系。未来5年,重点提升文化软实力,挖掘红色文化、长江文化、炎帝神农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青铜编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特色资源,推动荆楚文化传承创新。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北。3.咸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3-2035

咸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3-2035以下简称规划是咸宁城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规划综合咸宁当前发展的战略机遇和在湖北省城镇体系中的定位,按照“城市地位+特色职能”的模式确定城市性质是武汉城市圈区域中心城市、长江流域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华中地区康养服务中心、国际温泉旅游名城。

城市职能上突出绿色、生态、旅游等特色。建设“一主四带”全域旅游城市。

“一主”:咸宁主城。推进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星级酒店等设施建设,强化高端配套服务设施供给,打造武汉南旅游集散地。

“四带”:红色、蓝色、绿色、紫色旅游带

➢红色旅游带:串联通城黄袍山、崇阳金塘镇、通山大路乡等红色遗存,向南对接革命老区。

➢蓝色旅游带:以长江、斧头湖、西凉湖沿线旅游资源开发为重点,对接武汉南部生态湖区,深化湖泊资源保护开发。

➢绿色旅游带:以幕阜山旅游公路为纽带,串联咸宁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旅游资源,开展乡村旅游。

➢紫色旅游带:以赤壁古战场、黄盖湖、嘉鱼二乔故里、咸安斩关村等景点为主体,形成三国文化走廊。4.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十四五”期间,咸宁要保持战略定力,围绕特色产业增长极、转型发展示范区和自然生态公园城市这三大目标定位接续奋斗,一张蓝图干到底。抓住武汉城市圈同城发展机遇,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构建“武咸同城、市区引领、两带驱动、全域推进”的区域发展布局。积极推动“武咸同城”,找准在武汉城市圈中的功能定位,优势互补,借势发展。抓住生态这个基础优势,打造美丽中国“咸宁样板”。全域创建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打造“山在城中、城在林中、水绕城转、人在画中”的大美画卷。拓宽生态优势与经济优势的转化通道,积极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变生态要素为生产要素,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为全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作出咸宁贡献。三、咸宁市旅游业“十四五”发展主要思路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持久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冲击全省旅游第一方阵的目标,坚持文旅融合的原则,瞄准全域旅游方向,以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供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为中心环节,把咸宁建设成为华中地区康养旅游胜地和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为咸宁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增长极、转型发展示范区、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做出文旅贡献。二基本原则1.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贯彻“两山”理论,以咸宁市建设自然生态公园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特色产业增长极为指引,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合理避让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历史文化保护线等空间管控边界和地质灾害等安全底线,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促进旅游业绿色发展。2.文旅融合,多业互动

按照“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要求,推动文化和旅游全方位融合,让文化和旅游为彼此赋能。推动旅游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培育旅游新型业态,形成旅游和相关产业互促互动的良性格局。3.突出特色,全域联动

树立全域发展理念,突出咸宁的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坚持打好康养牌,塑造咸宁文化和旅游品牌新IP。在尊重各县市区差异化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城乡联动、要素联动,实现整体提升。4.创新驱动,科技赋能

推动旅游数字化发展,提升旅游科技含量,推进旅游产品、业态、服务、模式创新,增强全市旅游发展动能。推动旅游发展从资源和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促进旅游发展高质量和旅游管理现代化。三发展目标

1.打造华中地区康养旅游胜地。着力构建“一核引领、两翼腾飞、三区联动”的旅游发展格局,积极建设具有咸宁文化底蕴的高品质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将咸宁市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功能齐全、服务一流、游客满意的康养度假目的地。

2.打造湖北文旅融合示范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将咸宁璀璨厚重的历史文化、波澜壮阔的红色文化、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传承弥久的非遗文化深度融入旅游发展,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成为讲好咸宁故事的文旅融合示范区。

3.打造全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催化作用,创新管理体制,完善旅游设施,提升服务意识,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加强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做大做强旅游经济,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市域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幸福产业。四主要指标

力争到2025年,实现年接待游客达到1亿人次,年均增长率达到12%;旅游总收入超680亿元,人均消费突破680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5%,建成知名旅游强市。

表3-1咸宁市“十四五”旅游业发展主要指标表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九宫山旅游度假区、环潜山国家森林温泉度假区

省级旅游度假区梓山湖旅游度假区、三国陆口国际旅游度假区、蜜泉湖旅游度假区

4A级旅游景区内冲村、龙隐山景区、羊楼洞古镇

3A级旅游景区汀泗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萝卜小镇、康丰源生态旅游区、蜜月湾玫瑰园、九井峰茶文化生态园、善源谷风景区、诗经文旅小镇、向阳湖文创基地

中国桂花城,华中康养地六空间布局

“十四五”期间,咸宁市将融入湖北省十四五“一主一江三区六山九湖”的整体旅游发展格局,根据咸宁市资源分布、道路交通等条件,构建“一核两翼三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咸宁市“十四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空间布局图1.一核引领

即康养度假核,以咸宁主城区和咸安区部分区域为主要范围。以温泉康养、桂花旅游、向阳湖文创为旅游开发的核心,通过对温泉文化、桂花文化、名人文化等文化资源的创新开发与利用,打造温泉度假区、桂花小镇、向阳湖文创产业聚集区等大型旅游项目聚落。加强温泉行业整体规划,引进战略投资者对温泉企业进行整合开发和转型升级;挖掘桂月文化,打造桂花主题景区,开发桂花文创产品;坚持“生态+文史农旅”融合发展的方向,加快向阳湖中国文创产业聚集区建设;高标准推进淦河“百里画廊”建设,扮靓一河两岸,打造城市生态会客厅,擦亮咸宁旅游核心品牌。

专栏1“康养度假核”建设项目

核心项目:包括环潜山温泉旅游度假区、向阳湖中国文创产业聚集区、环球融创长岛未来城等。

支撑项目:包括大泉口“温泉水镇”项目、桂花特色小镇、际华冰雪世界、原乡小镇等。2.两翼腾飞

北翼——三国茶乡。以赤壁市为主要范围,建立以三国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羊楼洞产业集聚区为支撑的旅游产业体系。以三国赤壁古战场5A提档升级为核心,开发建设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构建具有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以羊楼洞古镇为核心,以皤河新店码头文化为重要元素,讲好万里茶道源头故事,开发以砖茶历史为载体的产业集聚区。打造以陆水湖风景区为重要节点的文化休闲度假新区。依托葛仙山生态资源、红色资源,不断挖掘内涵,塑造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专栏2“北翼——三国茶乡”建设项目

核心项目:包括赤壁三国文化小镇、羊楼洞世界茶业第一古镇、“一湖两山”森林公园等;

支撑项目:包括东方紫悦康养项目、水美乡村示范项目、柳山湖旅游乡镇、江南楚城新店土城考古遗址公园、赵李桥茶旅综合体、陆逊营寨文化体验区等。

南翼——灵山秀水。以通山县为主要范围,加强与湖北文旅集团战略合作,着力打造九宫山旅游度假区,加快龙隐山、隐水洞、富水湖、王明璠大夫第、闯王文化园等项目建设,提升避暑游、冰雪体验游、水上体验游、古民居体验游等产品品质,擦亮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品牌。

专栏3“南翼——灵山秀水”建设项目

核心项目:包括九宫山旅游度假区和环富水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等;

支撑项目:包括太平山、大城山、太阳山、大幕山旅游开发项目、樱花谷旅游开发项目等。3.三区联动

诗韵水乡休闲区。以嘉鱼县为主要范围,整合特色水乡资源和产业资源,融入诗经文化、鱼文化、三国文化元素,以三湖连江景区群为龙头,依托田野乡村公园、蜜泉湖康养度假区、诗经文旅小镇等景区,打造“武汉南康养旅游新城”和“水乡康城”。

专栏4“诗韵水乡休闲区”建设项目

核心项目:包括中国诗经文旅小镇、恋江湖生态文化旅游区、蜜泉湖旅游度假区、田野乡村公园、湖北阿洛亚通用航空旅游综合体、三国陆口国际旅游度假区等;

支撑项目:包括“鲁肃故里·古韵烟墩”乡村旅游综合体、光年城堡、康丰源生态旅游区、东吴大道乡村振兴文旅产业示范带、斧头湖水上主题公园、四邑田园综合体、长江田园花海等。

茶海药源体验区。以通城县为主要范围。以隽水绿心为核,以幕阜山绿色生态旅游带和药姑山中药健康养生带为两轴,以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等为多点支撑,加快推进黄龙山、黄袍山、药姑山、善源谷等景区建设和九井峰茶园、塘湖红色景点改造升级,打造湘鄂赣毗邻地区旅游目的地。

专栏5“茶海药源体验区”建设项目

核心项目:包括药姑山瑶族文化旅游区、黄龙山养生文化旅游区等;

支撑项目:包括内冲瑶族村景区旅游开发、锡山城市公园项目、塘湖自行车运动小镇、九井峰茶文化生态园、黄龙山风景区旅游开发、黄袍山风景区旅游开发、善源谷风景区旅游开发、知青书院、利和绿谷、体育公园、高冲公社、紫鸡岩风景区、瑶祖故里大观园等。

乡村田园度假区。以崇阳县为主要范围,以发展乡村旅游为抓手,以特色民宿为突破口,形成以天城镇为核心,以洪下十里画廊山水康养旅游带和幕阜山乡村旅游产业带铜钟-高枧段为两翼,以重点旅游小镇和乡村旅游重点村为多点支撑的旅游空间布局。结合葛仙山发展规划,通过美丽乡村、四季花海、道教养生、房车露营、亲水体验、民宿客栈的合理布局,打造最美康养休闲旅游胜地。

专栏6“乡村田园度假区”建设项目

核心项目:包括柃蜜小镇、隽水天城旅游度假区、隽水河百里画廊含浪口温泉度假区、仙翁乡舍-茅井村等;

支撑项目:包括大眼泉旅游生态产业度假区、森旺生态旅游庄园开发、牡丹小镇、龙泉山樱花谷景区、崇阳仙休谷旅游度假区、南林·冷泉港、鸡鸣寺·云栖小镇、竹海青年旅舍群、白崖山房车自驾营地、大湖山星空露营地、回头岭古民居群、工匠小镇等。四、咸宁市旅游业“十四五”发展行动计划一拓展旅游重点发展领域1.乡村旅游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政府引导、部门协作、多方参与、市场运作工作要求,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突破口,以“万千百”工程为切入点,真正使乡村产业、资源、要素、人才和一部分闲置资产“活”起来并产生文化旅游效益,从而推动咸宁文化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

1构建乡村旅游体系。推动全市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提质增量,逐步形成“县镇乡村”连点成线、聚线成片、全域推进的乡村旅游发展体系,努力打造一批“荆楚文旅名县、荆楚文旅名镇、荆楚文旅名村、荆楚文旅名街、荆楚乡土美食、荆楚乡旅人家、荆楚乡间绿道、荆楚乡村美景、荆楚乡亲好礼、荆楚群艺名品”等乡村旅游品牌,实现乡村旅游接待人次数和收入占全市旅游50%以上。

2实施乡村旅游“万千百”工程。到2023年底在全市改造建设10000间乡村旅游客房,做好1000桌农家饭,研发100道适合各方游客的咸宁特色菜,让零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让农民深度融入产业链、价值链,逐步改变人口净流出的现状,形成农旅、商旅、文旅融合和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

3推进“淦河两岸试点先行”。以淦河两岸沿线为基点,率先实施“万千百”工程试点示范,充分利用淦河沿岸自然生态、人文资源和居民的合法住宅以及村集体用房、厂房等闲置资源,通过规划统筹、政策扶持、宣传引导,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等市场要素参与开发建设,将淦河上下游已存景点、已有文化非遗等资源串珠成链,让淦河生态景观带成为咸宁名副其实的生态风光带、市民游憩带、夜游核心带,建成一批特色精品旅游民宿,打造集夜游、住宿、美食、文娱、购物于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引导自驾游、自助游业态健康发展。

4培育乡村旅游品牌。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层次丰富的乡村旅游品牌体系。以荆楚文旅名县、名镇、名村创建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加大精品乡村民宿建设,形成一批乡村民宿集聚区与民宿示范村;推动乡村农副产品、农家特产、手工艺品、非遗产品等向乡村旅游商品、旅游名品转型,繁荣乡村文创产品、旅游商品市场;打造一批影响广泛、深受群众喜爱的群艺名品,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推动乡村文化创意集聚发展,形成一批有影响的乡村文创基地;推动乡村休闲业态升级,引入康体运动、VR、电竞体验馆、主题娱乐设施等,形成一批乡村文旅消费集聚区;优化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一批集文化、生态、景观、交通、休闲价值于一体的乡间绿道。

5突出乡村旅游发展特色。充分挖掘各地自然禀赋、民俗风情和文化特性,选择适宜模式,开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型、田园风光型、农事体验型、休闲度假型等各类乡村旅游产品,实现特色化、精品化、差异化发展。以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契机,引导符合“万千百”工程实施的相关特色农业做精做强;引导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社会化转型升级,带动周边乡村旅游客房开发、旅游餐饮店改造提升,引导民间力量研发乡土特色菜品菜肴,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6加强重点区域招商引资。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聚焦重点区域开展乡村旅游资源招商、产业招商,适时组织召开招商推介活动,引进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公司,着力改造建设一批乡村旅游发展项目,提升产品发展档次和水平。引导能人回归创业、建设家乡,利用传统工艺、民俗文化、非遗、特色农业等资源,挖掘各地餐饮文化,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美食、民俗主题旅游产品。

7强化乡村旅游对外宣传。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乡村旅游专门标识,实施精准宣传,统一品牌营销。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推介和赛事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微博、电视、电台、报刊等多种手段和渠道,加强乡村旅游产品宣传,扩大乡村旅游对外影响。

8培育乡村人才队伍。发挥人才支撑作用,组织开展乡村旅游客房、餐饮店管理部门、经营者、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经营管理等相关岗位培训,培育专业化乡村旅游人才队伍。鼓励引导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艺术人才、专业技术人员等投身乡村发展,切实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9加强资金要素保障。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搭建金融机构和乡村旅游创建主体沟通衔接平台,有效开展银企互动合作;创新财政资金扶持方式,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开办乡村旅游企业的人员给予“返乡创业政策”扶持,及时落实税费减免、场地安排等政策。2.红色旅游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以咸宁本地红色文化为载体,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思想文化内涵,重点加强红色旅游精品景区点建设,充分利用全市红色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市场、中介服务和支持保障体系条件,将发展红色旅游与革命传统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与经济建设和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提升红色旅游开发和管理水平,促进红色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2025年,力争全市红色旅游接待总数达到1000万人次左右,年均增长15%。

1打造红色旅游精品。从打造3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入手,通过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江西、湖南等周边省的合作,共同打造“湘鄂赣”红色旅游景点圈;加强与武汉的合作,大力推介两日游、三日游、自驾游等项目。创新区域红色旅游合作机制,通过红色旅游景区线路对接、产品对接,推进跨地域、跨部门红色旅游宣传合作,实现红色旅游资源共享、市场共促、客源共有、互惠共赢的局面。

2完善红色旅游配套交通。结合国家干线公路及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改善交通条件,重点建设红色旅游景区点与主要干线公路的连接线,切实改善通达条件。

3加强红色旅游资源保护。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加强对重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加大保护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使重要的文物、遗址、纪念地、名人故居、文献、建筑等得到妥善保护。主要包括北伐汀泗桥战役纪念馆、何功伟烈士故居和纪念园、钱亦石故居、陈寿昌烈士陵园、赤壁羊楼洞142名抗美援朝烈士墓群、金峰山革命遗址、陆水村烈士陵园、通山县工农政府委员会遗址等。二深化“旅游+”融合发展1.旅游+大健康产业

开发康养旅游产品。将康养产业与森林、温泉、中医药、茶产业等资源结合,开发“医养”“药养”“食养”“水养”“文养”等特色旅游产品。支持温泉疗养区争创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以中国桂花城、环潜山国家森林温泉旅游度假区、九宫山旅游度假区创建和梓山湖大健康产业示范区等项目为节点,推出康养旅游主题线路。开拓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举办康养旅游展览、会议、论坛和节庆活动,全力打造咸宁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

发展养生旅游。发展中医药养生、森林养生、温泉养生等休闲度假与生态养生产品。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推广针灸、火罐、刮痧等中医传统疗法,发展中医营养饮食、按摩保健、调理保健、慢性病预防等养生服务。

发展养老旅游。整合健康旅游资源,开发一批针对老年人的旅游项目和旅游线路。适老化调整现有旅游项目,满足老年人旅游需求。对接外地养老机构,承接外地老人“候鸟式”和旅居养老。建设集生态观光、健康农产品消费、果蔬采摘、特色农业体验和养老服务于一体的田园养老综合体。2.旅游+体育产业

着力推进温泉健身休闲基地、梓山湖大健康产业园、嘉鱼环三湖连江健身带、赤壁赵李桥花亭茶溪产业园、通城黄龙山户外基地、崇阳大岭户外基地、通山九宫体育示范区、131体育军旅小镇、咸安黑山汽车营地等体育旅游基地建设;发挥“北水南山”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户外“三车”自行车、摩托车、越野车、冰雪、攀岩、航空、水上运动和汽车露营等新兴业态,着力打造九宫山冰雪运动项目、际华园冰雪小镇、赤壁古随阳极限运动小镇、嘉鱼县官桥运动休闲小镇、崇阳县柃蜜小镇滑翔伞基地、通山富水河运动小镇等一批户外运动休闲项目。充分发挥体育在吸引游客,提升游客参与感、获得感方面的作用,促进咸宁旅游产业发展。3.旅游+教育产业

加速建设教育研学旅游基地、“双创”基地等研学旅游项目和山水拓展培训基地;积极创建研学旅游目的地,申报研学旅游示范基地;重点开展国际修学交流中心、丝路传奇万里茶道等学术论坛,开展乡村耕读诗书夏令营、传道授业冬令营等少年儿童活动,实现学旅融合发展。4.旅游+商业

创新旅游商业业态,推进特色商业文化街、美食休闲街、历史文化街、民俗风情街、地标性商圈、特色酒店集聚区拓展旅游服务功能,建设一批省级商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支持各县市区充分发挥城市商贸优势开展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积极培育和引进国内外大型会议、展览、论坛、节事活动。5.旅游+工业

依托咸宁酿酒业、茶产业、饮料制造业等产业基础,推进工业企业设施的旅游化利用,开发工业文化博物馆、生产工艺体验馆、工业遗址主题公园。打造以黄鹤楼森林美酒小镇、元气森林工业园、赤壁市羊楼洞茶生态文化产业园、黄袍山油茶产业园为代表的集观赏、研学、展示、休闲、康养、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工业观光型旅游景区。打造以赤壁2348蒲纺总厂旧址、省煤机旧址为代表的工业遗产遗迹景区。6.旅游+科技产业

实施“互联网+旅游”工程,推动云计算、物联网、AR/VR、全息投影、无人驾驶、表演机器人等新兴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应用,培育新型旅游业态。加快旅游数字化步伐,推广云旅游、云演艺、云娱乐、云直播、云展览、云购物等新型消费模式。推动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等引进高科技支撑的旅游项目,推动主题公园、旅游演艺在空间声场设计与仿真技术上的创新。三注重旅游要素建设1.旅游餐饮

依托景区、特色乡村、特色小镇、特色街区打造一批特色餐饮集聚区。突出文化特色,挖掘老字号餐饮企业,打造咸宁特色餐饮体系,扶持重点餐饮企业,培育特色餐饮品牌,树立咸宁美食形象。引进外埠知名餐饮企业进驻,丰富餐饮体系,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选择。举办咸宁美食节,展示咸宁的名宴、名菜、名小吃,推广百道咸宁特色菜。提升餐饮业接待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创新经营模式。2.旅游住宿

以提升旅游住宿业的服务质量为核心,突出咸宁“温泉+乡村”的特色,打造以大众住宿产品为主体、高档旅游酒店为辅助、乡村民宿和汽车营地为补充的产品供给体系。支持各县市区根据市场需求和本地特色,大力推行品牌化的管理、连锁化的经营、人性化的服务和标准化的发展。3.旅游购物

加强咸宁旅游商品开发,培育引进“咸宁有礼”研发生产企业,结合各县市区产业和文化特色开发桂花、茶、竹、三国文化、向阳湖文创等主题旅游商品;以各县市区的旅游集散中心、高铁站、高速服务区和市内购物街区为依托,建设专门的咸宁特色旅游商品展示售卖区;以A级旅游景区为依托,建设专门的旅游购物中心,销售土特产、工艺品、旅游文创商品、传统美食等;以荆楚文旅名村和乡村旅游景点为依托,建立一批开放式乡村集市和电子商务平台。

专栏7咸宁市旅游商品开发

咸安区:竹产品、桂花酒、桂月文创商品、红色文化纪念品等。

嘉鱼县:簰州鱼圆、嘉鱼野藕、麻糖、小磨香油等。

赤壁市:青砖茶、三国文化创意商品等。

通城县:麦市豆制品、油茶、紫苏酱、百丈潭酒、楚窑陶瓷、瑶族文创商品等。

崇阳县:众望小麻花、清水雷竹、崇阳米酒、野桂花蜜等。

通山县:大畈麻饼、九宫云雾茶、杨芳酱品、慈口蜜桔等。4.旅行社

引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型旅游服务企业入驻咸宁,大力开展引客入咸。提升旅游社服务质量和市场开拓能力,创建高等级旅行社。鼓励旅行社开发特色线路、推出特色产品,服务特定人群。四完善旅游公共配套服务

到2025年,基本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与社会协同、公益性与市场化相协调的旅游公共服务发展体制与机制,建成以旅游集散体系、旅游交通系统、旅游标识系统、旅游公厕等为主体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着力优化游客与市民共享的城市生活和旅游环境。

推进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期末,基本形成全域通达的旅游交通网络体系。以国家城市旅游集散中心设施与服务要求为建设标准,以强化交通衔接、旅游集散为核心,加强水路、铁路、公路、机场等各种旅游交通衔接,“十四五”期末,基本完成“Ⅲ级市级+Ⅳ级区县级+N”三级旅游集散体系构建。按照国家标准,规范旅游交通标识,“十四五”期末,实现旅游标识标牌全域覆盖,旅游标识内容标准化、国际化。持续推动旅游厕所建设,建设具备一定文化底蕴的A级厕所,解决旅游旺季游客如厕难问题。1.通景公路

实现4A级及以上景区、省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旅游特色小镇以及省级重点旅游投资项目通达二级以上等级公路;4A级以下景区通达等级公路;优化5A级景区外部交通环境,实现高铁、高速、一级公路至少有两种方式通达;支持乡村旅游公路建设。加快推进“慢游”交通体系建设,支持各县市区建设跨区域绿道、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支持各县市区建设旅游码头、停车场、加油站、服务区、房车营地等交通基础设施。因地制宜推动建设一批旅游风景道和自驾游精品线路。2.旅游集散网络

建设1个Ⅲ级市级旅游集散中心,6个Ⅳ级区县级旅游集散中心。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重大旅游项目参照Ⅳ级区县级旅游集散中心标准建设游客服务中心。3.旅游标识标牌

重点推动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城际公路通往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道路引导标识,旅游景区导览标识、解说系统及停车场、餐饮、厕所、急救等公共服务设施标识,游客集散及服务中心标识,城市公共场所相关图文标识建设。鼓励实施中、英、日、韩等多语标识,鼓励景区等设置具有特色的个性化导览标识。引导各部门协同合作,促进旅游标识系统与各类型的标识体系合并建设,实现旅游标识、城市标识、公共标识、特殊标识等的融合发展。4.旅游厕所

保障旅游厕所建设用地,实现新建、改建旅游厕所100座。推进A级景区旅游厕所建设,实现全市A级景区旅游厕所全部达到A级及以上质量等级,4A级景区厕所以AA级为主,AAA级厕所不少于30%;5A级景区以AAA级厕所为主,少量A级和AA级厕所。支持各县市区加快主要通景公路沿线、自驾车营地等A级旅游厕所建设。鼓励建设具备一定文化底蕴的A级厕所。鼓励景区等购买、租赁移动厕所,缓解旅游旺季游客如厕难问题。5.智慧旅游服务

加强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市A级旅游景区和其他旅游企业5G信号全覆盖,4A级及以上景区和省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达到国家智慧景区标准。

推进旅游集散中心、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解说体系智慧化改造,鼓励开展旅游物联网试点,加快城市智慧旅游基础设施更新。

提升行业管理智慧化水平。建立文旅部门与公安、交通运输、统计、市场监管、金融、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健全旅游统计指标体系,提高旅游统计的准确性,深化旅游统计应用和大数据决策支撑。完善“一机游咸宁”旅游管理平台功能,加强旅游产业运行监测,做好与本地区疫情防控管理平台的衔接,提升旅游监管和信息公共服务水平。五加强旅游宣传营销

围绕温泉康养、桂月文化、三国文化、万里茶道源头等特色旅游产品,按照广覆盖、强重点、重实效的原则,坚持整体营销、精准营销、品牌营销,持续打造“华中康养地·中国桂花城”城市宣传品牌,塑造咸宁文旅形象。1.推进整体营销

以“全时、全景、全域、全媒体”的营销思维,开展整体营销。实施全媒体宣传推介,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有效运用公众营销、网络营销、事件营销、节庆营销、反季营销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新技术,整合资源,形成“惊天动地”的冲击力和“铺天盖地”的宣传效果。实施“市+县+企业”组团营销。2.实施精准营销

持续推进“南下北上、东扩西进、中部支撑、重点突破”的市场拓展战略,瞄准国内一线城市、“三北”市场、中三角城市群及周边高铁沿线城市,形成多元化客源市场格局。

巩固主体客群。主动融入大武汉,深耕武汉核心客源市场,在武汉重点推广主题旅游产品和系统的自驾旅游线路;在湖北省内、咸宁市周边、同类景区和旅游企业等空间范围内整合各类旅游资源,以万里茶道申遗、三国文化为主题,加快与荆州、襄阳的旅游区域合作。

拓展中远程客群。深度研究游客旅游消费特点,拓展中远程客源市场。坚持发展共谋、资源共享、效益共赢、线路互推、市场互动、客源互送的原则,做实“咸岳九”小三角客源市场,巩固“湘鄂赣”中三角客源市场,加强与“三北”华北、西北、东北等地区的旅游合作,实现互补共赢。3.深化品牌营销

以“华中康养地·中国桂花城”为核心,讲好温泉、桂月、三国等文化故事。结合咸宁四季和历史文化特点,优化升级温泉康养游、三国文化游、桂月文化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主题旅游线路。探索推出一批“不得不游的景区、不得不购的旅游商品、不得不品的特色美食、不得不访的美丽乡村、不得不享的康养体验、不得不住的特色民宿、不得不到的研学基地”等知名旅游品牌,使咸宁成为游客“一生至少来一次”的旅游目的地。六构建旅游消费新生态

发挥旅游消费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构建咸宁市旅游消费空间格局和消费体系,创建一批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县市、区。推动城市旅游消费内容升级,持续提升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旅游消费要素,以节庆、文化艺术、体育赛事、购物促销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城市旅游消费活力,提供

长寿:建设世界级运动康养旅游目的地工作综述

0分享至

纵观全球,北纬30度附近奇观绝景比比皆是,埃及金字塔、古巴比伦空中花园、中国三星堆、古玛雅文明……在位于北纬30度的长寿,天赐长寿湖、菩提长寿山、滨江长寿谷、长寿国际慢城、五彩大洪湖、黄草山—明月山等一众绝美景观同样比比皆是。

一体两面融合发展路径越走越宽群山环峙,峰青林茂,众水奔流,岸阔波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长寿的山奇水异。在长寿湖文化产业园施工现场,到处是机器轰鸣声,建设者冒严寒、抢时间、赶进度,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确保工程早日完工。

“农业+旅游+康养”,如何以特色和创意进行规划

随着城镇化发展越来越快速,乡村旅游可谓是遍地开花,如今乡村旅游质量参差不齐,很多项目规划也大致相同,没有新意。那么,在乡村旅游竞争越来越白热化的今天,该怎样突出自己的特色呢。

欲动兵马,粮草不一定先行

古人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有人模仿说:“建设未动,规划先行”,好像规划成了一切问题的核心,也催生了数不清的农庄规划师和各种各样的规划设计单位,但究竟为什么要规划、该找什么样的人规划、规划完之后该怎么办,却很少有人提及。我们几乎听不到有人说自己是农庄风险评估师、农庄资源整合师、农庄运营师、农庄推广师、农庄操盘师的,

黔江 从“旅游大区”迈向“文旅美城”

文旅融合争示范谋先行 

黔江从“旅游大区”迈向“文旅美城”

高品质5A级景区——濯水古镇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对旅游转型升级和文化传承弘扬意义重大。

去年底举行的黔江区第五次党代会,擘画了黔江“四城建设”的宏伟蓝图。“文旅美城”,排于首位。

黔江以“一城主导、两区示范、三核驱动、全域融合”为重点,实施城市峡谷核心区、官渡峡谷拓展区、神龟峡谷延伸区“三区联建”,提升“城在峡谷中、峡谷在城中”的城市品牌。加力驱动城市大峡谷景区、濯水景区、金山盖国际旅游康养度假区“三驾马车”,提档升级“2个5A+10个4A”精品景区方阵。做靓“5个文体旅活动品牌”,做好绿色生态、民族风情、红色文化、乡村旅游“四篇文章”,确保2026年文化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区GDP达15%以上。

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去年11月,黔江区规委会审议并原则通过金山盖国际旅游康养度假区总体规划。

一个月后举行的黔江区第五次党代会,将金山盖国际旅游康养度假区和黔江唯一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濯水景区以及即将启动5A级创建的城市大峡谷景区,定位为未来拉动黔江文旅发展的“三驾马车”。

武陵山区,人们通常把高耸的山地平原称为“盖”。金山盖,是个啥样的“盖”?

金山盖深藏武陵山腹地,平均海拔1420米,以难得的云海景观著称。盖上温度适宜,水源充沛,植被丰富,姹紫嫣红,山岭纵横,河谷幽深,是夏季避暑纳凉、冬季滑冰赏雪的绝佳之地。

黔江区“十三五”建设武陵山区旅游集散中心规划2023-2023年,将金山盖定位为“避暑休闲地”。黔江区金山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将其定位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山地户外休闲示范基地。2023年1月,中信集团斥资120亿元,携手黔江打造集旅游、康养、运动于一体的金山盖国际旅游康养度假区,成就了黔江迄今投资规模和建设体量最大的文旅项目。

“金山盖以‘度假’为主,濯水古镇以‘析文’为主,城市大峡谷景区以‘观光’为主,土家十三寨以‘拾趣’为主,它们的特色差异化共同支撑起黔江的旅游业发展。”黔江区文旅委相关负责人说。

2023年初,黔江跻身首批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后,很快瞄准了更高的旅游发展目标——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高质量打造金山盖国际旅游康养度假区,正是黔江加快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重要落子之一。

同时,黔江实施“旅游+”工程,推动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游等提质升级,不断丰富全域旅游供给。优选培育10个“一村一品”乡村旅游示范村镇,打造10个田园综合体、产业观光园和农旅融合综合体等乡村旅游项目,打造1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打造渝东南文旅融合发展先行区

黔江美景惹人陶醉,黔江美食同样令人垂涎。个中最负盛名者,莫过于黔江鸡杂。不少饕客直言,这道美食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太费米饭。

以高山土鸡鸡杂为主,老坛泡椒泡萝卜和高山洋芋为辅,精心烹制的黔江鸡杂发轫于黔江,风行于全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2300多家餐饮店提供“黔江鸡杂”这道菜品或以此为招牌营业,遍布全国80%的县城。尤其是西南地区,黔江鸡杂更是风靡。

在濯水古镇,“中国黔江鸡杂美食文化节”已举办了两届。不少人远道而来,就为能在悠悠阿蓬江边享用这一锅酸辣带劲的美味。

当前,黔江鸡杂已是为数不多被冠以地理标识的黔江美食,并被列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黔江享誉武陵山区乃至全国的一张“美食名片”。

到黔江,有得耍、有得吃,还有得看。由市民族歌舞团和黔江区职教艺术团联袂打造的大型民族歌舞诗剧濯水谣,正从武陵山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民俗文化生态博物馆——土家十三寨摄/王江龙

濯水谣以歌为媒,以舞助兴,将土家族、苗族打端阳、廊桥会、闹花灯等习俗艺术展现,并与阿蓬江、风雨廊桥、濯水古镇等有着强烈地域符号特征的元素结合,将黔江清灵隽秀的山水、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融为一体,充分展现了黔江人坚忍质朴、乐观豁达的精神,全方位展示了黔江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黔江文化底蕴深厚,拥有1800多年的历史。巴楚文化交汇,土家苗汉共生,以土家族为主的民族人口占74.6%,拥有全市唯一民族博物馆、民族歌舞团,8项市级以上“非遗”,民族风情浓厚。这里有鲜活纯正的“红色基因”赓续相传,至诚至信的“天理良心”名传于世,“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实际行动享誉全国。

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黔江提速打造渝东南文旅融合发展先行区,把武陵山国际民俗文化旅游节、中国“黔江鸡杂”美食文化节、中国山地马拉松系列赛、原创大型民族歌舞诗剧濯水谣、中国土家族文学奖评选等活动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文旅节会品牌,提质土家十三寨,升级民族博物馆,用好用活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

共建国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疫情对全球经济影响重大,文旅行业首当其冲。然而在黔江,一季度文旅融合发展的脚步却依然稳健——全区A级旅游景区购票人数11万人次、增长5%;二次消费及门票收入985.6万元、增长7.3%。同时,正阳山景观楼项目主体基本完工,城市大峡谷景区夜游项目、濯水古镇改造、水车坪长征文化公园等项目前期工程有序推进。

黔江区第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共建国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我市“十四五”规划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建设行动方案提出,“推动渝东南地区加快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区域性支柱产业”。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更是明确提出,“推动黔江与周边区县文旅融合发展,建设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攥指成拳。2023年3月,武陵山文旅发展联盟成立,渝东南武陵山区域的文旅联合营销推介由此全面展开。

“作为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且文旅资源富集的黔江,必须在建设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上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黔江区文旅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黔江将依托渝东南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开发建设公司、武陵山区文旅融合发展联盟,协同打造乌江画廊文旅示范带、武陵山区民俗风情生态旅游示范区,争取设立重庆旅游交易中心,打造开放式旅游供应价值链,促进跨区域资源共用、市场共建、利益共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