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中国索道历史记载 索道修建的利弊

溜索桥也称“溜索”,又称“悬渡”。汉书西域传古注,悬渡为悬绳而渡也。溜索的构造非常简单,将竹筒或木筒串在竹索或藤索上,下面再系一根横木与两根皮绳即可。渡河时,人骑在横木上将筒挟在腋下,以手用力攀索、脚蹬身屈而渡河。贺觉非著有“咏溜筒”诗,诗中写道:“空中软索走南北,腋下溜筒任往还;彼岸未登心力怯,津梁如此古难攀。”

我国古代采用溜索解决人们出行难的问题,西南地区建造了许多原始索道,堪称索道之乡,居住在该地区的人们在人类索道的发展史上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西南地区许多省志、县志皆有记载,如:

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志·交通运输

三、迪庆藏族自治州志·交通运输志

四、西藏自治区志·公路交通志

索桥:贵州的河流多是谷深水急,难以修建一般桥渡,贵州各族人民发挥聪明才智,于一些河流上架设索桥共达数十座。索桥有两种,一种为藤竹索桥,另一种为铁索桥。较著名的铁索桥有十多座,如北盘江铁索桥、鸭池河铁索桥、重安江铁索桥、花江铁索桥等。

县境地处偏僻山区,交通闭塞落后,仅有3条古驿道与外界相通,无民间邮政业务。县内溜索较多,但大多不常设,雨季搭上,旱季则取下。溜索多设于金沙江和金阳河上,随着公路桥梁和驿道桥的发展,溜索逐渐被淘汰。

汶川县志卷四内有3段文字和两幅图文,展示出汶山狭险、岷水怒驰,溜索和索桥是汶川县境解决人们出行难的重要交通工具。返回搜狐,查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